碧桂园跨城布局超21个产业项目 打造“深圳研发 东莞智造”联动产业格局

深圳晚报 2021-08-31 16:52 阅读 2000+
▲碧桂园凤凰智谷效果图。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深莞的发展一直齐头并进、密不可分,深莞之间的合作也从产业内部的自主驱动行为,上升到战略层面的全面推进。湾区时代,深圳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地位日渐凸显,东莞升级为全球先进制造之都,深莞之间的合作如何迈向深度融合?双区驱动 深圳都市圈建设深莞规划深度融合在2021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广东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河源、汕尾等两市的都市区部分,提出要推动深莞惠一体化,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都市圈。面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以及“深圳都市圈”建设机遇,深莞打造“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一体联动”格局不仅是落实国家及广东省战略规划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圳、东莞提升发展效率,发挥“1加1大于2”功能的战略选择。战略推进 产业协同深莞发展深度融合创新是深圳的基因。福布斯中国发布的“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榜单中,深圳位列榜首。作为经济特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圳无论在政策、研发、产业还是人才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政策上,近期科技部、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文件中,包括了一揽子举措,着力推进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同时在“十三五”期间,深圳创新体系实现历史性变革,建立“基础研究 技术攻关 成果产业化 科技金融 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在人才引进上,深圳全方位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引进高层次人才超1.9万名。此外,特设全国首支规模达百亿元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资助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养更多科技人才。在创新成果上,深圳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86万家,5年增长237%;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02万亿元,创业密度位居全国第一;累计建成基础研究机构12家、诺奖实验室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各类创新载体总量突破2642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7年居全国城市首位。作为全球知名制造业基地,东莞具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人才实力。在今年的广东省两会上,东莞被赋予“立足实体经济,提升制造业能级,当好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的职责使命。在《2020年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研究报告》中,东莞入选“广东制造业500强”的企业数量,从2018年的37家增至78家,排名从全省第四升至全省第二。2020年11月,东莞市“十四五”规划发布,着重提出在“十四五”期间,东莞将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国先进制造之都,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东莞正破除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壁垒,向智能制造及战略新兴产业转型,通过优化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创新高地。乘“双区”及“深圳都市圈”建设春风,未来深圳将联动东莞,有效利用其土地资源进行产业与人口外溢,形成产业分工与互补,东莞将依托深圳先进技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双方以“东莞所长 深圳所需”推进产业融合,同时促成“东莞所需 深圳所长”的高质量发展,优势互补、齐头并进,共同引领湾区发展,逐步形成“中国智造”在全球的一个名片。轨道交通 全谱路网深莞交通深度融合莞深融合,交通建设先行。去年,交通运输部公布了一份《关于深圳市开展高品质创新型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其“深圳市试点任务要点”附件中,涉及东莞的轨道交通包含多条。通过1年至2年时间,启动深大城际、穗莞深城际延伸段、深惠城际等城际铁路项目建设。深圳地铁10号线东延至东莞凤岗、深圳地铁14号线东延至惠州惠阳、深圳地铁11号线北延至东莞长安、深圳地铁22号线北延至东莞塘厦等跨市城市轨道项目纳入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五期建设规划并启动建设。通过3年至5年时间,深圳地铁6号线支线与东莞地铁1号线黄江至深莞边境段完成衔接及贯通运营。此外,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发布的《东莞市交通发展白皮书》显示,东莞将构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铁路网络,积极建设东莞地区铁路枢纽,建成深莞一体化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实现深莞1小时生活圈。两地在交通规划上加速融合,路网建设方面充分利用轨道交通、高速路网等多维交通体系加快深莞协同发展的步伐,使深莞同城驶入“快车道”,为两地产业联动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条件。深圳研发 东莞智造深莞产业深度融合广东省“十四五”规划提出,要进一步拓展深圳发展空间,建设跨区域产城融合组团,推动深莞惠一体化发展。深莞要实现深度融合,最关键的还是产业融合。碧桂园作为世界500强、中国地产三强,积累了丰富的产业运营经验。为推动深莞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碧桂园根据企业需求,打造总部型产业园区、新一代工业4.0总部厂房、生产及研发一体化新型总部大楼等多种类型的产业空间,以产业空间为载体,依托行业内领先的全产业链覆盖能力,加速深莞两地产业融合。从2019年起,碧桂园就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一代智慧产业,目前已在深圳布局碧桂园凤凰智谷、机器人产业园,在东莞布局长安凤凰智谷、碧桂园智造创新中心及湾区凤凰智谷等项目。历经2年,如今已在深莞两地跨城布局超21个产业项目,构筑起约700万平方米产业链生态圈,打造“深圳研发、东莞智造”的深莞联动产业格局。2020年,碧桂园在深圳37个重点发展片区之一西乡铁仔山科技城布局深圳首个产业园项目——碧桂园凤凰智谷,以“加速器”合作模式携手中关村,搭建产业资源转移通道,集聚一批研发型总部企业,并通过完善的孵化体系,不断培育和加速高科技企业发展,目前已集聚超50家高科技企业。为承接深圳研发企业的生产制造需求,碧桂园近年已成功打造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基地——碧桂园智造创新中心,以深圳科创企业的后援中心、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为定位,以产业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为导向,打造国家智造产业发展的新高地。面对企业不同的需求,碧桂园在创新产业空间方面不断探索,以“楼下生产 楼上研发”定制化模式,打造碧桂园长安凤凰智谷,创建集生产、研发、中试、商务为一体的创新型产业空间,建成后将集聚多家先进智造企业,为东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提供新的支撑。结合深圳、东莞两地产业规划,碧桂园统筹协调各产业园区联动发展,建设莞深产业一体化布局,通过集中资源、分区协同模式,以东莞提供厂房、深圳提供研发产业园形式,满足企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以实际行动助力深莞产业融合发展迈向新台阶。入驻深圳碧桂园凤凰智谷的“常兴技术”和入驻深圳机器人产业园的“英创立”即深莞跨地布局的实践者。“常兴技术”为超硬材料供应商,2020年底将产品设计、生产等部门迁移至东莞,而市场、研发、财务等总部职能仍然留在深圳。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公司基于两地政策、营商环境和成本考虑综合选择的一种发展模式,两地在产业环节上可以形成互补,还能有效降低企业发展成本。英创立为样品小批量SMT(表面贴装技术)一站式制造服务商,在深圳南山、宝安、东莞皆有布局,公司负责人表示,跨地布局主要是想充分调配深莞两地的人才、办公、产业资源优势,优化配置。目前两地的交通已经十分方便,无论是客户调研还是人才流通,都没有阻碍。当前,深莞产业协同愈发成熟。在规划、交通、产业等多维度的推进下,深莞发展必然迈向深入融合、全方位协同共进。碧桂园也将聚焦深莞城市与产业发展,整体统筹规划,打造宜居宜业、适宜企业发展的产业空间,形成产业发展良性循环,成为深莞一体化发展的身体力行者,助力推进大湾区建设。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