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向外发展?40周年大猜想!

匿名 2020-12-03 05:24 阅读 3000+

“扩大发展”对特区来说,并不陌生。从最初的2.14平方公里的试验田,到最新的11区、2465平方公里。可以说,深圳已经准备了40年!

起步:蛇口2.14平方公里

一开始的深圳特区,发端于2.14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

熟悉深圳历史的人都知道,先有蛇口工业区,后有深圳经济特区!

▲早期蛇口工业区大门 图源:《记忆蛇口》

1979年年初,交通部驻香港的商业机构“香港招商局”副董事长袁庚向中央提交了一个报告,建议在靠近香港的深圳蛇口建立一个码头,发展招商局与香港的贸易,引进利用香港的资金和技术。

随后,当时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与谷牧约见了袁庚,听完汇报后,李先念决定给袁庚“一个半岛”去实验。

袁庚先生后来回忆说,他当时“思想不够解放”,不敢要个半岛,而只要了2.14平方公里。

于是,“香港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先于深圳特区在1979年年初挂牌成立了。建设蛇口工业区炸响的第一声开山炮,也成为了拉开改革开放序幕的标志性事件。

▲1979年7月8日,蛇口工业区开山第一炮

在当时计划经济时代,吃大锅饭、职务终身制的时代,蛇口工业区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闯出了一条“蛇口模式”。下面列举几个改革片段:

蛇口模式

  1. 在建筑工程方面,蛇口工业区最早尝试引进公开招标制度和承包制,极大地提升了建设效率。高层建筑从原来的25天一层,迅速提高到了3-5天建一层楼。
  2. 人事制度改革,最早试验聘任制度,取消职务终身制。蛇口工业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政府部门主管的任命都从过去的直接委派改革成聘任制。
  3. 劳动就业制度改革,蛇口工业区最先打破“大锅饭”和“铁饭碗”,试验劳动就业制度,签订劳动合同,之后推广到了整个深圳特区。
  4. 改革工资决定机制,蛇口工业区最高进行工资体系改革,率先试验基本工资+补贴+岗位工资+浮动工资的体系。

那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就是蛇口工业区引入市场经济,提高生产效率的一系列改革的集中体现。

尽管2.14平方公里的范围并不是很大,但是蛇口工业区闯出来的“蛇口模式”,极大地影响了深圳经济特区,后来整个中国推进的体制改革,很大程度上都跟“蛇口模式”有联系,甚至可以说是从“蛇口模式”扩散出去的。

随着“蛇口模式”在体制改革和吸引外资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中央决定将改革开放的范围扩大。

深圳范围之争

迎来第一次“向外发展”后,深圳经济特区首次亮相:327.5平方公里,这个面积来之不易!

▲1980-2010年 深圳经济特区范围

1979年7月15日,中央下达了50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厦门,划出一部分区域试办出口特区,给地方更多自主权,吸引外资,把经济搞上去。

该文件特别强调了要重点把深圳的出口特区办好。

1980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将“出口特区”改成经济特区。并着手划出深圳特区的范围,当时深圳的领导张勋甫、贾华和方苞等带队实地察看,最后经市里反复讨论的范围为: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范围

东起背仔角,西至南头一甲村,东西长49公里,北沿梧桐山、羊台山分水岭,南至深圳河,南北宽约6.5公里,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

一个小插曲是:当时深圳经济特区327.5平方公里的范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当时的“省特区办”持反对意见,理由是深圳搞这么大的特区规划不现实,不是一般的大,而是大的没边,比全世界的特区总面积还大。

当时的深圳市领导张勋甫等人就回复“省特区办”,深圳特区比延安时期“陕甘宁”小得多,杀出一条血路来推广到全国,特区是全国的特区,6平方公里这么小怎么杀

最终,关于深圳经济特区的范围之争,直到请示了北京的国家进出口委,才最终获准这个327.5平方公里的范围。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根据当时中央给予经济特区的政策:凡经批准进口特区使用的生产品和消费品,可享受低税率或免征关税。因此,对特区与非特区的分界线进行了严格的管理控制。

① 二线关

② 边防证

老深圳应该都还有印象,外地人员进入深圳经济特区,必须要办理“特区通行证(边防证)”,接受广东边防官兵检查后方可通过。

关于二线关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趣闻:1988年,25岁的潘石屹变卖了全部家当换得了80元的“巨款”南下深圳,花费了50元找“蛇头”带路,从深圳“二线关”铁丝网里钻进特区,开始了创业第一步。

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飞速发展,吸引了包括潘石屹、王石、任正非等等大量人才,纷纷涌入深圳创业、开公司。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和企业的大量增加,使得关内土地告急,导致房价节节高升。人口剧增带来的交通、土地等的压力,让狭小的关内不堪重负。

在巨大的土地资源压力下,向外扩展,寻求新的城市发展空间成为深圳的必然选择,也是转型期的深圳必须要走的一步,向外发展势在必行!

327-1991平方公里,深圳第二次向外发展

深圳特区第二次“向外发展”,面积扩大到了原来的6倍,达到1991平方公里!

▲2010年7月1日起 深圳经济特区范围

2010年5月27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扩大深圳经济特区范围的批复》。

文件提出,为进一步提高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能力,尽快解决特区内外发展不平衡、特区发展空间局限和“一市两法”等问题,同意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将宝安、龙岗两区纳入特区范围。

文件规定,深圳市扩大经济特区范围,从2010年7月1日起实施

至此,深圳经济特区,由327.5平方公里扩大到约1997平方公里(包括了近年来填海造陆的面积),面积扩大了5倍。

然而,随着深圳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的吸附能力继续增强。根据广东省统计局数据,2010年,深圳市的常住人口约为1005万,而到了2019 年,深圳常住人口已经达到约1343万人,2019年当年的常住人口就增加了41.22万人,新增人口数量位列大湾区第一!

人口的快速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深圳的土地资源紧张局面。

要知道深圳不可建设用地包含:基本生态控制线内面积974.02平方公里,线外基本农田7.38平方公里,线外河流、湖泊及滩涂等36.31平方公里,剩余可建设用地总量仅为935.13平方公里,再除去合法外用地,剩下的可开发用地已经开发殆尽!

与国内外较为发达的城市对比,深圳人均可建设用地仅仅为66平方公里,远远低于东京、上海,仅略高于香港。

与北京、上海控制人口,往外赶人不同,深圳推出人才优惠补贴政策,常住人口每年以约40万人的速度持续增加,未来面临的人地矛盾将会持续突出,寻求更多土地成为特区一项长期任务!

经过8年的努力,深圳终于获得了第三次“向外发展”的机会,并且是首次“向外发展”深圳行政区划外的土地

深圳迎来第十一区

第三次“向外发展”,深圳特区迎来了第十一区,面积增加了468.3平方公里(陆地面积相当于宝安区+盐田区)。

▲2018年12月6日起 深圳经济特区范围

2018年12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揭牌,标志深汕特别合作区迈入由深圳市直接管理的全新阶段,成为深圳的第十一区。

深汕特别合作区并没有挨着深圳,准确讲是一块飞地,中间隔着惠阳、大亚湾、惠东县等约60公里的距离,东与汕尾市海丰县相连,这也是我国第一个特别合作区。

这个总面积468.3平方公里的合作区,建成区面积仅23.86平方公里(截止到2018年数据),常住人口仅15万人左右。

要知道深圳目前面积最大的宝安区也才397平方公里,但常住人口却超过325万!因此,这次“向外发展”,无疑给深圳经济特区拓展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深汕合作区面向全球征集城市设计方案

2018年以来,深汕特别合作区全面加快与深圳市一体化发展,提出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为发展模式。

由于有“直管”这个政策红利,深汕合作区这块飞地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2019年头三季度,合作区的经济增长出现25.2%的高速度,让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

根据规划,到2035年,合作区建设用地将达到14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将达到150万人,公共配套设施按300万人标准配置。也就是说,未来15年,深汕合作区将为深圳提供约120万㎡的建设用地。

但是,作为一个与深圳本体分离的飞地,一些民间观察者也对深汕合作区的发展前景也发表了一些疑虑:

疑虑声音

  • 深汕特别合作区设立的初衷,其实是为了带动粤东落后地区的发展,根据规划,未来深圳将大笔资金投入深汕合作区,这期间收益和回报问题,如何平衡与深圳本体多区的财政?

  • 由于深汕和深圳本体之间距离有约60公里的距离,如果我是深圳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我完全可以在东莞松山湖、塘厦,惠州的惠阳、大亚湾开工厂,干嘛要去深汕?
  • 年轻人对于深汕的认同和接受度问题,毕竟是一块飞地,目前的发展面貌还远不如惠阳,连像样的大商场都少见,对劳动力尤其是喜欢都市生活的年轻人,是否有持续吸引力?

有专家表示,深汕特别合作区这种飞地模式,会加大两地城市融合的难度,真正根本上解决深圳的土地紧缺局面,仍要在临深的土地上下功夫。

深圳或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经历2018年第三次“向外发展”后,深圳特区加上飞地深汕,总面积已经扩大到2465.15平方公里,未来的深圳,还有机会“向外发展”吗?

一个新的历史机遇出现!

2019年8月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对于深圳来说意义重大,这是继兴办经济特区后深圳迎来的又一重大历史性机遇!

根据中央的要求,深圳要提前15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造出一个城市范例,探索出新路径,未来目标是成为全球标杆城市!

其实,即便加上深汕特别合作区,深圳特区的城市面积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比依然小不少。第三次“向外发展”后的深圳城市面积相当于北京的约1/6,广州的约1/3。

再加上深圳还在以每年约40万人的速度增加常住人口,考虑到深圳还要15-30年的发展才能追上世界标杆城市,可以预见未来人地矛盾将会更加突出。

从2.14平方公里,到现在的2465.15平方公里,梳理完深圳历史上的3次“向外发展”后,我们会发现深圳特区在过去的40年发展过程中,从来没有放弃争取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的机会。

临深区域被划入进深圳特区,必须要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难度仍不小!不过好在有一些成功的范例,比如2019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地级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莱芜区。

因此,我们不妨把周期拉长,未来5年为一个短周期,15年为一个长周期,目标是打造全球标杆城市的深圳特区,未来仍存在很大的“向外发展”可能性!

尽管话题有些敏感,但是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猜想,#假如未来突破了行政区划限制,未来临深哪些区域有可能被划入进深圳特区呢?#

-End-

文丨地产贰哥

主编丨刘二磊

总编辑丨陶文杰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