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惠州一样的城市”,适合什么样的人群去买?

朱罗纪 2020-09-16 16:00 阅读 1000+


  经常会被问起到惠州,或者类似惠州的城市去买房应不应该,因为这样的城市很多,所以我很长时间以来也有意搜集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

  在讨论展开之前,要很严肃地申明一点:我们不干那种“割韭菜”的事儿,不鼓动大家去惠州“炒房子”,像推荐几个有合作的楼盘,利用庞大的信息不对称来卖房子,这种事儿不妥,因为这类说辞的共同陷阱是:完全模糊了居住和投资的界限

  其次,我们都知道,在大城市买一套房子,几乎没有人会不带着丝毫增值的想法,这源于房地产无法改变的本质就是金融资产。但房子的特殊性还在于,它还有同时兼具实际使用的本质,以及,它还被赋予了非常多的其它精神意义——我们很难找到这世上有哪一种商品像房子那样,能够同时兼顾那么多的“意义”。

  以上两个前提,决定了我们怎么去理解像惠州一样的城市。

  今天更多讨论的是一种思维,如何看待在类似惠州这样的城市买房的视角——在深圳周边的惠州,究竟适合什么样的人群?哪一类的人群去惠州买房子才叫不亏?类似惠州这样的都市圈城市该怎么理解?

  从过往的历史看,惠州,或者类似惠州的城市,不是很值得投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一看到有关惠州房地产的分析文章就说“惠州是个坑,谁去谁傻”的缘故。但问题在于,这样的逻辑解释不了到惠州买房的行为——每日深惠通勤已经超过13万人次,显然说明了惠州买房的行为在增长。事实上,我很多跟进的案例最终都被证明了是正确的选择。

  也就是说,判断惠州不值得购买的人群,和去惠州买房的人群,显然不是基于同样的逻辑。分析这个行为背后的逻辑,才是值得重视的。

  第一个案例是:A君,在南山工作,2011年、2020年,分两次在惠阳别样城买了两套房,2010年买了一套大约76平米(外送20多平米)的新房,单价大约4900,总价30多万,买来给长辈居住,因为无力负担在深圳为其购房。2020年又在同小区“加仓”买了一套大约98平米的二手房,前后10年,这个小区单价升到大约1.2万,总价大约120万,用来支持给在深圳工作的亲属结婚之用。

  第二个案例是:B君,在蛇口工作,夫妻俩正在深圳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小孩在深圳读书。2018年在惠州博罗的东江新城买了一套103平米的3房,78万,单价大约7600(2010年前后,这个项目单价大约是4000多块),平常也不回去住。“将来我们也不打算回去老家,买在惠州留作未来年龄大了之后的退身地”。

  第三个案例是:C君,在龙华从事餐饮工作,在惠阳一个小楼盘买了一套房,几十万,平常和一家人租住在龙华的农民房,周末从深圳北站乘坐高铁回到惠阳。类似他的情况,同事里有不少。

  第四个案例是:D君,在深圳自己开广告公司,2017年春节前在惠州淡水买了两套房,当时大约1.2万/平米,现在大约是1.3-1.4万/平米,最近正在计划购买第三套。三套房的分配:一套自己一家四口居住,小孩在惠州读书;另外两套打算给双方父母居住,每日开车往返深惠上下班,耗时大约在1-1.5小时。“不想离开深圳,工作机会多,但又无力买得起,就来了惠州”。

  第五个案例是:E君,从事教育工作,前几年在巽寮湾买了一套度假房,单价大约1.5万,不出租,用来做内地来客接待,或者是一家人偶尔去度假。

  我没有选取纯投资型的案例,以上这五类案例,是我长期跟进中最为常见的。

  如果来做分类,我大概梳理为四类:亲属购买、候鸟居住、通勤居住、度假休闲。但具体这四类的各自的比重,没有办法去细分。

  像亲属购买,一般都是老人从内地搬迁过来,夫妻双方无力在深圳本土买房,就买在周边。这样一方面可以不用同住得非常局促,又不至于团聚太不方便。像候鸟居住,往往发生在买房人工作地在关内,南山宝安居多,每日通勤太过辛苦,因此选择在深圳租房,或者买小房子,或者是申请公共住房,而在惠州买房带有很浓的将来“退步养老”色彩。像通勤居住,现在主要是两类交通工具,或者深圳北站-惠阳南站的高铁,或是开车,这样的人群,周末生活、子女教育其实都转移到了惠州,深圳更多是个工作地和人脉关系的存在,是最辛苦的一群。

  这三类购买行为,都没有非常强烈的投资升值的意图,如果房价涨了当然最好,但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可以解决家庭现在或未来要面临的问题。

  而最后一类度假休闲,依然可以归属为“实际使用”而非投资增值的用途。度假休闲显然不是我们常规理解意义上的“刚需”,但显然它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实际需求。购买度假类资产的人群,一般在所在地都有至少1套或者若干套房子,并不缺房子住。也就是说,带着这类目的去购买度假类资产的行为,实际上更接近于奢侈品消费。是以,当我们讨论度假类资产不值得投资、“风景有毒”的时候,需要把这一部分剔除掉。这是真实的需求,很多人去海南、巽寮湾、东戴河、鼎湖山类似地方买房子,只是为了获得一个感觉:“我有一套面朝大海的度假屋”。至于其他的,不一定在意。惠州之所以会成为一个站点,是因为它的山海环境非常优良,也因为它与深圳的地缘优势。

  如果来总结特征的话,大致可以这样讲:

  1、购买目的基本都是出于实际使用而非投资升值的目的,或者是即买即用,或者是未来退步之所。有的人买来给家属住,有的人买来给未来的自己住,总之都是住,其二是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防通胀。

  2、年龄层普遍都是“拖家带口”,有老人需求要照顾,小孩教育需要重点考虑,刚毕业的年轻人很少。所以我之前说,在深圳,真正脆弱的反而是这些拖家带口、收入又不高的一群人,随着年龄增长竞争力下滑,家庭结构又要求不能像年轻人一样接受小面积+租房,这类人群是最容易“被打道回府”的。

  3、收入支撑不起买深圳,但并不打算回乡,深圳的机会更多。很简单的道理,谁都知道深圳好,能在深圳谁也不愿意出去,机会多,包容度好,这是大家意愿留下的原因。但是买不起,去周边就是一种顺理成章的事儿。

  4、惠州的房价长期是可以跑赢通胀的。从过往的很多个盘情况看,惠州的房地产虽然慢,二手成交弱,不是一个适合投资的城市,但得益于深圳的强大辐射,惠州的房价其实是缓慢增长的。除了买在了巽寮湾那些海湾之外,其它地方,比如城区、大亚湾、惠阳等等,长期价格还是能抗通胀的。比如上面说的别样城,2-3年的时间周期可能看不出来,但如果放到10年的时间,还是能够看出来增长的。也就是说,买不起深圳,不能分享深圳更为巨大的增长红利,把钱放到周边,也不是一种那么不堪的选择

  5、这些购买行为,很难说掉坑里了。除了第4点的解释,我们会发现,上述几类购房行为,大部分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从我的跟进来看,买家在事前都有清醒的自我家庭分析,事后也都没有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他们共同的回答是:“这是我能为我的家庭做到的最好选择了”。

  依据上述的梳理,我们可以来回答:什么样的人群适合去惠州,以及类似惠州的城市?应该是:愿意留在深圳发展,但是预期自己的收入在可见的未来也买不起深圳的房子,而自身的家庭情况又不允许继续租房居住。这类的人群,是应该认真的考虑去到周边城市的,而不应该把眼光死锁在深圳。

  也许有一种争议讲,如果预期惠州的房价涨得不快,那么早去晚去不都一样?理论上这样对,但是现实中你会发现,你的小孩需要上学,你的老人需要赡养,在惠州买房的综合所得不一定比在深圳租房的综合所得少。也就是说,房价以外的权衡,才决定了你应该何时去惠州,这个因人而异了。

  我认为,在判断惠州以及类似惠州的城市,都可以使用到上述思维。而使用上述思维,有可能最终你会发现,买房的抉择会变得比较简单,事后后悔的可能性更低。

  但是,最后敲黑板划重点:无论你怎么选择,都要注意到:“像惠州一样的城市”的首要含义一定是,依托一个“泵血”能力超级强大的核心城市(深圳),并且未来要在尽可能的靠近轨道而形成的1小时通勤圈范围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