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 前海逆势飘红的成绩单背后

南方日报 2020-07-31 08:25 阅读 1000+

    ■开栏语

    日前,深圳经济“半年报”出炉:全市GDP达12634.30亿元,同比增长0.1%。正是凭借这个0.1%,深圳成为上半年北上广深中唯一一个实现GDP正增长的城市,并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全球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严峻考验,深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释放“双区驱动效应”,全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向特区建立四十周年献礼。

    “稳”是大局,“保”为底线。一段时间以来,深圳各区(新区)、局大力推进六稳六保工作,探索出一批好经验、新做法,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深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近日,南方日报全媒体报道团队实地走访前海、罗湖、盐田、南山、龙岗等地,对话各区域主要负责人,深入走访调研深圳六稳六保工作一线。

    即日起,本报将推出“育新机 开新局——六稳六保之深圳力量”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7月22日,大暑,深圳进入全年最热的节气。位于前海湾保税港区的中国外运“前海中心仓”也一派火热繁忙景象。

    每天早8时半至晚10时,全仓满负荷运转,7台叉车不间断穿梭运输,货物从一边卸下,又在另一边运出。“业务量激增,国庆前后可能还会出现高峰。”深圳市前海中外运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涛说。

    而这只是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下行压力背景下,前海落实“六稳”“六保”,持续释经济动能的侧影。7月30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2020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片区主要经济指标全线飘红、持续领跑、韧性十足,注册企业增加值增长13.3%、税收贡献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实际使用外资28.89亿美元,增长15.1%;进出口按关区口径4640.76亿元,增长21.4%,其中前海湾保税港区868.15亿元,增长61.5%。

    这也意味着,片区5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4项指标增速高于全年目标,4项指标实现了“时间过半、进度过半”。“之所以能跑赢大势,与前海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密不可分。”调研中,谈及前海交出的亮丽“半年答卷”,这一答案几乎成为多方共识。

    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前海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560项,模拟营商环境排名达到全球第22位。注册企业增加值增长44.9倍,平均增速高达89.2%,是深圳同期增速的8.2倍。前海经济密度达152.6亿元/平方公里,税收密度达28.5亿元/平方公里,位居全国同类区域之首。

    “站在特区40周年和前海10周年的新历史机遇和起点上,前海将以‘一平台、一枢纽、一地、一中心’,即‘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未来产业变革重要策源地、国际化城市新中心’为目标,不断丰富拓展‘前海模式’,持续打造最浓缩最精华的核心引擎。”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说。

    ●南方日报记者 张玮 杨溢子

    稳经济

    上半年前海保税港进出口总额增超六成

    中国外运“前海中心仓”主营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尽管因疫情导致国内出口订单急剧下滑和部分海运航线停摆、海外港口封港,但自1月31日至今,中心仓不仅没停工一天、没裁员一人,反倒新增了60多个岗位。

    “复工复产期间,前海管理局送来了酒精、消毒水、口罩等紧缺防疫物资,给予租金减免和1500元/人的稳岗补助和交通补助。”张涛说,这些措施助力公司走过最初订单下滑的艰难时期,5月起业务量快速增长。

    “5月比4月增长35%,6月又比5月增长50%,估计7月的增长可再创新高。随着客户对市场的信心提升,供应链链条逐渐恢复,再加上国家政策激励,预计原定的年度目标应该还是能实现。”张涛说。

    这并非个案。今年上半年,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进出口总额达4640.76亿元,增长21.4%。其中,进口总额增长40.1%,出口总额增长17.5%。前海湾保税港区进出口总额868.15亿元,增长61.5%,成为片区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

    “这个数据令人惊喜!当前外贸市场压力巨大,我们原本还担心没有新的增长,结果发现在已有较大规模存量基础上,还有很多新项目想入驻,且存在排队等候仓库的情况。”前海湾保税港区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认为,前海保税港的软硬件都在提升中,未来规模和增长空间还很大。

    对于前海贸易实现逆势增长,该负责人直言根本原因还是与近年来前海推出了“MCC前海”、全球中心仓、“两步申报”等多项贸易便利化制度创新措施有关。

    “其实一季度保税港区的进出口货量是下降的,但整体货值却显著提升,说明贸易结构优化了,货物单位价值提升明显。”该负责人说,片区通关效率显著提升、操作模式更便捷后,陆续吸引了进口高端水果等对时效和操作模式有更高要求的高货值货物进入。

    而去年6月前海启动的跨境电商“9610直购出口”模式,也吸引了大量区外跨境电商出口企业将货物转移到前海清关。上半年该模式下实现货值14.79亿美元,直接为前海贡献了增量货值。

    而疫情期间,这样的制度创新也并未停止,“放管服”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均得到深化。比如,今年2月起,前海e站通服务中心所有业务都实行“不见面审批”办理,截至7月24日已累计线上受理业务超3.4万笔;对“外商投资旅行社业务许可”等3个事项,压缩法定审批时限50%以上。而前海税务局则对所有审批类业务开设加速通道,出口退税提速到1日内完成。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560项,几乎每三天就推出一项,在全国首创和率先推出212项,已在全国、广东和深圳分别复制推广51项、69项和165项,在山西省、赣江新区等区域点对点复制推广434项,前海“制度创新策源地”和“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突显。

    保主体

    累计注册港企逾1.2万家,增长4.7倍

    前海世茂金融中心12楼,设计风格纯港味——香港知名建筑师事务所“hpa何设计”正忙碌运转。作为最早入驻前海的港企之一,公司于去年11月正式“归巢”前海办公,却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节奏。

    “当时因为防疫物资不齐全根本无法复工,很着急,结果前海管理局不仅减免了两个月租金,还很快就送来一批口罩、酒精,并派人直接在公司门口驻点办公,指导防疫和复工复产。”公司董事助理周雁林觉得,这种办事风格挺适合港企,“措施没有停留在纸面上,很好的落地执行”。

    事实上,疫情期间,为及时回应企业关切,前海对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员”“一企一策”,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除了“hpa何设计”,还协助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香港集友银行等众多企业解决高管面签、国际订单按时交付、新项目注册等复工复产困难,并对入驻前海局属公司的企业予以两个月租金减免。

    与此同时,前海在落实广东省“复工复产20条”“金融暖企18条”“支持中小企业26条”等一系列政策外,还针对前海企业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的出台了“支持企业共渡难关20条措施”。

    “‘20条’是我们在调研了1500多家企业,建立企业关于用工、物流、资金流、防疫物资等方面的复工问题清单后推出的硬核措施,涉及资金1.1亿元,单个企业最高可获扶持资金超500万元。”前海管理局产业促进处相关负责人说,前海“企业归巢”市场化物业租金补贴申报也同步进行,以此减轻企业疫情期间的资金周转压力。

    “我们也申请了为期3年的办公租金补贴,补贴额度在租金的30%—50%之间,预计3年可获100万元—250万元补贴,力度比较大。”周雁林说。

    此外,针对疫情以来全球投资严重萎缩、人流物流受阻、境外投资者观望加重等严峻形势,前海还及时创新优化招商方式,通过网上洽谈、视频会议、在线签约等方式推进线上招商,并坚持产业培育和项目招引并重,着力培育经济新增长点。1—6月,就新引进注册资本超亿元企业115家,超10亿元企业16家,超100亿企业1家。

    惠企“组合拳”有效提升了企业信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前海已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2409家,较2015年2172家增长4.7倍,注册资本超1.3万亿元。而1—6月,片区实际利用外资也增长15.1%,占深圳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为67.5%,增长贡献率为184.1%,拉动深圳增长9.3个百分点,前海已成为与香港关联度最高、合作最紧密最成功的区域之一。

    下半年,前海将加强总部企业、人才等普惠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支柱产业专项扶持政策,研究制定招商引资奖励、商业发展扶持、总部用地项目遴选等产业政策,进一步提高企业获得感。

    育新机

    全国率先实现5G网络深度覆盖

    在全球疫情蔓延下,经济突围唯有育新机,方能开新局。2月20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入驻企业中国南山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发行募集规模3亿元的自贸区首只专项“战疫债券”,成为前海充分发挥金融创新优势,为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提供金融支撑的例证。

    作为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金融业始终是前海第一支柱产业。数据显示,从2013年前海允许企业注册至2019年底,前海金融企业税收收入从2.68亿元增长到238.3亿元,增长了近89倍。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前海金融业实现注册企业增加值633.45亿元,增长22.6%。

    持牌金融机构占主导地位是前海金融业的特点之一,截至2019年底,片区持牌金融机构已达243家,纳税162亿元,占前海金融业的68%。其中,银行分行及以上金融机构、保险法人机构、证券公司总部和公募基金总部分别占深圳的23%、37%、18%和27%。而私募股权机构数量则占深圳七成左右,管理规模超1.2万亿元。

    以微众银行、招联消费金融、财付通等为代表金融科技领军企业,与其他持牌机构金融科技专业子公司已形成梯队发展态势,助力前海打造国际金融科技创新中心。在疫情防控“大考”中,前海充分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尤其强化了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金融创新”之外,“科技创新”是前海近年来布局的另一个新机。7月17日,资助金额超5400万元“前海支持创新创业载体发展专项资金”发放,这是前海首次用科技创新政策为企业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包括中集海工、前海种子期、港科大、嘉富诚基金等4个对象的5个项目获助。

    “资助范围既覆盖国家工程实验室、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也有本土、香港和社会的创业孵化器。”前海管理局副局长倪勇说,经过三年实践,前海科创发展已开始成为新增长点。截至2019年,前海科创领域注册企业数达7.56万家,占比达47.45%;企业专利申请量合计15374件,增长23.31%;独角兽企业共11家,占深圳的39.29%、粤港澳大湾区25%,整体估值占大湾区44.64%。

    而面向更远的未来,前海实际自2018年就开始了将科技创新与智慧城市建设运营融合发展的探索,并率先在全国自贸区建成首个5G商用网络。今年5月又率先发布全国首个《信息通信服务品质评价规范》,力促前海建设国际一流信息通信网络。“选择前海试点是因为这里的5G网络、基站建设已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其先行先试的经验将引领全国5G行业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光电技术室主任刘菊说。

    据悉,截至7月24日,前海已累计建成5G基站375个,率先在全国实现5G深度覆盖的精品网络。近期,前海还将出台新基建行动方案,用新基建的需求和场景拉动科技创新的创新链、产业链。

    ■对话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

    前海未来将实现“一平台、一枢纽、一地、一中心”

    南方日报:前海十年,特别是深圳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果?作出了哪些“前海贡献”?

    王锦侠:前海这十年最大的成果是全面落实“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构建了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先行先试政策体系,形成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和可复制推广的“前海模式”,实现了“一张白纸画出美好图画”“一年一个样的变化”的预期。

    在这一过程中,前海在“再创六个深圳”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是再创深圳速度。前海经济总量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注册企业增加值增长了45倍、税收增长了86倍。

    二是再创深圳质量。质量指的是高质量发展,以经济密度、企业密度、人才密度、税源密度、交通密度等来衡量。

    三是再创深圳标准。前海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560项,其中很多是全国首创性改革,提供了很多标准,比如开展城市级基础设施BIM技术应用、规划世界最大的区域集中供冷系统、推出以三维地籍为核心的土地立体化管理模式等。

    四是再创深圳奇迹。包括产业集聚的奇迹,前海集聚了15.5万家企业;开发建设的奇迹,十年里,累计实现206栋建筑封顶,其中100米以上高楼77栋;产出的奇迹,今年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28.89亿美元,占全国、全市比重分别为4.3%、67.5%。

    五是再创深圳品牌。前海的品牌度特别是国际知名度很高,对全国改革开放的引领作用非常突出。比如,前海的制度创新在山西省、赣江新区等区域已实现点对点复制推广434项;新加坡、中国台湾等都是专门派团队收集前海经验。

    六是再创深圳能级。前海的动能、势能、效能都非常迅猛,注册港资企业累计突破1.24万家,合同利用外资自2018年起在全国自贸区中排名第一,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225.92亿美元。

    南方日报:面对今年疫情给经济带来的较大压力,前海如何突出重围,聚焦“六稳”“六保”推出硬核措施?

    王锦侠:我认为“六稳”“六保”的深圳行动可分三种情况,分别是“危中有机”“化危为机”“以危为机”。前海属于“以危为机”的典型区域,持续提升动能和效能。措施是否有效,首先要用经济数据来说话:

    上半年,在全国经济下行形势下,前海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正增长。自贸片区注册企业增加值增长13.3%;在地“四上”企业增加值(不含金融业)增长21.4%;税收贡献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实际使用外资28.89亿美元,增长15.1%;进出口按关区口径4640.76亿元,增长21.4%,其中前海湾保税港区868.15亿元,增长61.5%。成功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可以说,前海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在全国具有唯一性,不但跑赢大势,更引领了全国。

    这除了前海突出政策调节,精细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惠企政策,迅速推出前海支持企业共渡难关若干措施“20条”、支持前海湾保税港区发展措施“6条”等政策“组合拳”外,最关键的是长期以来前海以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企业,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目前,前海已累计推出560项制度创新成果,仅今年上半年就新推出40项。在广东省推出的四批共202项改革创新案例中,前海占了近一半。通过制度创新提升能级、优化功能,提升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有了信心。

    南方日报: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前海成立1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机遇和起点上,前海如何改革开放再出发?

    王锦侠:根据前海新的总体规划,下一步,前海将以全面深化前海改革开放为新动力和总抓手,以“一平台、一枢纽、一地、一中心”,即“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未来产业变革重要策源地、国际化城市新中心”为目标,优化提升六种功能:

    分别是优化提升对外开放门户功能、合作发展引擎功能、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产业高端引领示范功能、城市新中心建设标准功能。

    同时,聚焦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重大战役、组织开展重大系列活动、积极争取重大政策突破、持续推进重大制度创新、推动落实重大项目平台、全力提升重大服务环境、切实做好重大形象展示“七个重大”,不断丰富拓展“前海模式”,持续打造最浓缩最精华的核心引擎。

    ▶记者观察

    以危为机

    看前海乘风破浪

    7月盛夏,走进深圳前海“门户大道”前湾一路,两侧百余根“樊花”造型的“杆”引人注目。似灯不似灯?玄机藏“蕊瓣”:蕊上置5G基站、瓣中嵌灯屏线数字设施,这是集“照明、监控、交管、通信、应急”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智慧路灯,也是前海“新基建”的缩影。

    “新基建”是把握当下新一轮科技产业浪潮必谈的“网红词汇”,前海早在两年前就率先在全国布局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而“率先”“首个”则是前海建设中常见诸于报端的字眼,也是前海与生俱来的“使命”。回望十年前,国际金融危机刚过,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新兴经济体崛起成为全球经济的推动力,一如当下,危与机并存。随着地位和影响力的上升,深圳乃至中国必然要对自身作出调整,才能掌握主动权。

    特区30年之际,前海以“探路者”的角色出现,成为当时全国唯一一个未建成即获批的新区。但与上世纪80年代深圳开启的外向型经济不同,此番前海不仅要走出去、引进来,还要在体制和机制上对接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包括行政精简化、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等,进而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开放倒逼改革,前海始终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先行先试、边行边试、合作共试,逐步形成覆盖八大板块的制度创新“前海模式”,带动片区在经济发展、深港合作、外资外贸、营商环境、新城建设、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实现高速度、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并在此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中,交出亮眼成绩单,跑赢大势,引领全国。

    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

    站在深圳特区40周年和前海10周年的新历史起点上,抢抓“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前海又一次开启率先探路和创新模式——在颠覆现有产业组织形态、重塑全球技术经济格局的数字化重大变革加速到来之时,提前搭建未来数字时代的底层支撑、基础研发、源头创新等重大创新平台,以此带动创新和硬核技术,构建新的建设模式,增强“并跑”和“领跑”能力。

    以危为机,看前海下一个十年乘风破浪。南方日报记者 张玮

    ■数读

    前海“成绩单”

    ◎前海合作区注册企业增加值从2013年至2019年增长45倍,平均增速高达89.2%,是深圳同期增速的8.2倍。前海经济密度达152.6亿元/平方公里,税收密度达28.5亿元/平方公里,位居全国同类区域之首。

    ◎截至今年6月,前海已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2409家,较2015年2172家增长4.7倍,注册资本超1.3万亿元。而1—6月,片区实际利用外资也增长15.1%,占深圳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为67.5%,增长贡献率为184.1%,拉动深圳增长9.3个百分点,前海已成为与香港关联度最高、合作最紧密最成功的区域之一。

    ◎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560项,其中,在全国首创和率先推出212项,在全国复制推广51项,在广东省复制推广69项,在深圳市复制推广165项,在山西省、赣江新区等区域点对点复制推广434项,有力彰显了前海“制度创新策源地”和“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

    ◎前海合同利用外资自2018年连续位居全国自贸区第一;实际利用外资位居第二,今年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28.89亿美元,占全国、全市比重分别为4.3%、67.5%,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

    ◎自2012年统计数据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均增速达56.20%,高于全市同期平均增速17.96%。累计实现206栋建筑封顶,其中100米以上高楼77栋。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