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报告发布!粤港澳高校量占比低

搜狐焦点深圳资讯 2020-06-19 11:34 阅读 2000+

6月17日,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和深新传播智库联合发布《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报告》。

该报告依据官方发布的多种数据来源,从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区域对标的角度出发,着重从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两个方面,系统全面地分析三大区域高等教育状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报告研究对象主要为1998-2018年三大区域的普通高校,包括内地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以及香港的认可专上教育院校,不包括内地成人高等教育。

粤港澳包括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京津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

一、

三大区域高等教育基本情况

粤港澳高校数量在全国占比依然较低

2018年全国(含港澳)高等院校数量为2722所,长三角为458所,占全国17%,京津冀高校数量次之,为270所,占全国10%,粤港澳数量最少,为181所,占比为7%。

图1- 1  2018年三大区域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及人口分布情况[2]

图1- 2  2018年三大区域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及GDP占比[3]

广东高校增加数量和增长幅度排名第一

增长率方面,1998至2018年,广东普通高校数量增长幅度最大,为253%,安徽次之,为250%,北京(46%)和上海(60%)增长幅度最小(见图1-2)。广东不仅增长率最高,高校增加量也排名第一,二十年间增加了109所,江苏高校增加了101所。

广东优质高校数量和占比较小

在各大世界大学排行中,香港、北京、南京和上海有较多的世界顶尖高校(入选前200名),其中以香港最为突出。如果把范围扩大到前1000名,广东入选的高校数量少于北京和江苏。粤港澳地区的世界顶尖高校主要集中于香港,广东入选顶尖高校数量较少。

截至2018年底,三大区域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数量共有20所,占全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数量(42所)近一半。

图1- 3  1998-2018年三大区域普通高校数量及占全国比例[4]

由于三大区域总人口占全国33%,三大区域GDP总量占全国45%,这表明,整体上三大区域的优质高校建设成果与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匹配。

然而,三大区域之间的优质高校建设并不平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集中于北京(8所)和上海(4所),其他主要省市至多为2所。广东与江苏相同,仅有2所优质高校,仅占广东全部高校数量的1.3%,该比例与北京(8.7%)或上海(6.3%)相比差距较大。

广东优质高校数量和占比都较小,加强优质高校建设,可助力其产业升级与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图1- 4  1998-2018年主要省市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及增长情况[7]

广东高校在校生规模增长最快

2018年,中国内地主要省市高校在校生数量相比2008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见图1-5)。

图1- 5  2018年三大区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数量[9]

图1- 6  2018年主要省市“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数量[10]

广东高校在校生数量在这十年间增长最快,增幅达64%,是唯一的增长率超过50%的省份,同时其规模达到209万人,超过江苏(204万人)。

图1- 14  2018年主要省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及10年间增长率[21]

同期广东的GDP为9.7万亿元,人口为1.1亿人,也超过高教强省江苏(9.3亿元GDP,0.8亿人口),广东在校生总量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广东高校研究生比例小高职高专比例大

2018年京津冀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中研究生比例为26.2%,明显高于粤港澳和长三角地区,而粤港澳地区研究生比例仅为8.1%;三大区域中普通本科生占比都在50%-55%之间;粤港澳地区普通专科生比例为37.6%,明显高于其他两大区域。其中广东高职高专比例为39.7%,是广东高等教育的一大特点。

2018年北京和上海的研究生比例较高,分别为40.4%和28.3%,其余省市只有香港和澳门研究生比例高于20%,分别为23.7%和26%。

图1- 7  三大区域入选2019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高校数量[12]

应该注意到,北京和上海两市的研究生培养是为全国服务的,香港和澳门高校的优质资源也吸引国内外的学子来此深造。

广东与江苏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但就研究生层次而言,广东研究生比例仅为6.1%,远低于江苏的11.2%。

广东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推进高校合作办学,与香港、澳门及国外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借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规模及水平。

广东高校专任教师数量仅次于江苏

1998年至2018年,广东高校专任教师数量增长较快,增幅达到535%,浙江、安徽两省紧随其后,增幅也都超过400%,北京和上海增幅最小,分别为94%和122%。

1998年北京拥有最多的专任教师人数,为3.7万人,2018年第一的位置被江苏取代,专任教师人数达11.6万人,广东的这一数量也超过10万人,排名第二。

广东专任教师增长是经济增长幅度的0.79,比江苏(0.42)快,而北京是0.15、上海0.22、天津0.24。

广东高校专任教师高学历和高职称占比偏低

2008年,北京、上海两地普通高等院校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比例都高于30%,广东该比例低,仅为15%,与江苏(14%)接近,河北、安徽两省低于10%。

2018年,北京、上海两地高校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比例,在基础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又分别增加了26和24个百分点,分别达到64%和55%。江苏也增加了21个百分点,达到35%,而广东仅增加了13个百分点,达到28%,落后于北京、上海和江苏。

广东高校专任教师的高学历比例提升速度滞后于广东的经济发展水平。广东教师队伍学历结构不同于其他主要省市的原因在于,广东高职院校规模较大(高职院校85所,占比56%),同时广东民办高校占比也较大(民办院校50所,占比33%)。

二、

三大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联

广东高等教育经费支出仅次于北京

2017年,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经费支出首次超越2000亿元,排名第一;京津冀次之,达1685亿元;粤港澳排名第三,为1019亿元,约为长三角地区的一半(见图2- 1)。

2008至2017年,三大区域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整体稳定增长。粤港澳地区十年间增长123%;京津冀地区不仅起点较高,增长率也较大,相比2008年增长135%;长三角地区增长117%。

三大区域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的普遍增加,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费保障。在经费投入水平整体提升的同时,区域间经费支出的差距越来越大。

2008至2017年,江苏高等教育经费支出从374亿元增加至757亿元,增长了94%(见图2-2)。

图2- 2  2017年三大区域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国比例与人口分布情况

广东高等教育经费支出起点比江苏略低,但同期增速比江苏较快,十年间增长了142%,从2008年的335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825亿元,仅次于部属高校较多的北京。

广东生均高等教育支出增长落后于人均GDP增长

2017年,江苏生均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增长了68%,从2008年的21639元增加至36457元(见图2-3)。

广东生均高等教育经费支出起点比江苏略高,但增长比江苏稍慢,十年间增长了63%,从2008年的24376元增加至2017年的39673元。

2008至2017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生均高等教育支出增长落后人均GDP增长较多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广东、江苏尤为明显。除上海和天津外,其他省市2017年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指数都比2008年有所降低(见图2-4)。

2008至2017年,广东生均高等教育经费指数从65%下降为49%,江苏生均高等教育经费指数从54%下降为34%。已有文献也发现水平较低、增长过慢、区域不均衡是我国高等教育生均经费的变化特征,生均经费的基本标准取决于地方财力、物价变动、学生人数、拨款体制等众多因素。

图2- 4  2008-2017年主要省市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及增长情况[2]

广东每十万人口高校专任教师数最少

主要省市每十万人口高校专任教师数大致呈现稳步增长趋势。1998年广东高校专任教师数为21人/十万人口,并于2018年提升至95人/十万人口,增幅为347%。

广东尽管高校专任教师相对数量偏低的状况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仍然是所有主要省市中该指标最少的省份,尤其少于江苏(145人/十万人口)。广东需要继续提升高等院校专任教师规模,加大对教师资源的配置力度,力争达到与江苏相当的专任教师相对规模水平。

三、

三大区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

广东本科毕业生起薪和对母校的满意度最高

从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水平来看,2018届广东月收入最高,达到5784元每月,高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本科毕业生月收入,长三角地区毕业生月收入最低(5694元,见图3-1)。

尽管三大区域的月收入都呈现上升趋势,各区域薪酬收入涨幅不尽相同。长三角地区的月收入增长最明显,其增幅(38%)高于京津冀地区(32.4%)和广东(33.6%)。

从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来看,三大区域相互接近,长三角地区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略高于京津冀地区,京津冀地区略高于广东(见图3-2)。

此外,三大区域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的增长也较为接近,其中广东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增长(7个百分点)略高于其他地区(6个百分点)。

从本科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来看,三大区域彼此接近,且2018届本科毕业生的满意度略高于2014届(见图3-3)。广东本科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2018届94%)最高,京津冀地区本科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增长(3个百分点)略高于其他地区(2个百分点)。

广东高职毕业生起薪、就业满意度和母校满意度最高

从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来看,2018届广东高职毕业生最高,达到4365元每月,高于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的高职毕业生月收入。尽管三大区域高职毕业生的月收入都呈现上升趋势,各区域薪酬收入增幅不尽相同。长三角地区的月收入增长最明显,其增幅(31.5%)略高于京津冀地区(30.1%)和广东(28.9%)。

从高职毕业生对就业满意度来看,三大区域相互接近,广东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2018届69%)略高于长三角地区(2018届68%),长三角地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略高于京津冀地区(2018届66%)。

从高职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来看,三大区域都比较高,且2018届高职毕业生的满意度略高于2014届毕业生。从地理区域考察,广东高职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2018届93%)最高,且其高职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增长(3个百分点)高于京津冀地区(1个百分点)和长三角地区(2个百分点)。

广东本科毕业生本省就业以教育业、信息产业等高端服务业为主

在就业比例排名前十位的行业中(见图3-4),2016-2018届广东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多的行业是“教育业”(13.6%),其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0.9%),其后是“金融业”(8.0%),“各类专业设计与咨询服务业”(7.4%)、“政府及公共管理”(6.9%),“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6.3%),“建筑业”(6.0%)紧随其后。

省外高校本科毕业生流入广东就业于“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比例持续保持在高位(见图3-5)。在就业比例排名前十位的行业中,省外高校流入广东的2016-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多的行业是“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14.8%),其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0.3%),其后是“建筑业”(9.9%),“教育业”(9.4%),“零售业”(5.9%),“金融业”(5.7%)紧随其后。

广东高职毕业生在本省就业集中于建筑业、零售业、教育业、信息产业等

在就业比例排名前十位的行业中,2016-2018届广东高职毕业生就业最多的行业是“建筑业”(8.3%),其次是“零售业”(8.3%),其后是“教育业”(7.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7.6%)、“各类专业设计与咨询服务业”(6.4%)、“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5.8%)、“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5.7%)、“金融业”(5.1%)、“居民及维修服务业”(3.8%)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3.4%)紧随其后,成为吸纳高职毕业生的主要行业。(见图3-6)。

广东高校毕业生92%在本地区就业

广东省、长三角地区的本科毕业生在本地区就业的比例都比较高(见图3-7)。其中,广东省本科毕业生对本省的服务贡献(保持92%左右)最高,其次是长三角地区(平均89%)。北京高校是服务于全国人才需求,因而京津冀地区本科毕业生对本省的服务贡献较低。

图3- 7  广东本科毕业生在本省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行业

省外流入广东的本科毕业生占比超一半

广东本科毕业生流入率在近年一直持续在高位,人才虹吸效应尤为明显,粤港澳地区的职业发展前景、薪酬收入回报和生活质量对区域外人才具有吸引力。广东省、京津冀地区的区外本科毕业生占比都比较高(见图3-8)。其中,广东对省外本科毕业生吸引力最高(省外生源占比从42.8%上升到50.6%),其次是京津冀地区(区外生源占比平均为49%),说明广东本科人才流入率在高位。

图3- 8  外省读书毕业生流入广东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行业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