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图报”是传统美德?很多时候,我们被“知恩图报”给坑了

小七的读书笔记 2019-07-31 09:00 阅读 4000+

前两年周围同事买房,我没事跟着他们转悠,学了很多经验。

我们公司在深圳,但是深圳房价太高了,故同事决定先在东莞买,有机会再换回深圳。深圳到东莞走高速的话,也得一个多小时。我们想要看的几个楼盘,交通也非常不方便。中介了解情况后,就提供了免费的接送服务。

那次我跟她都是第一次看房,被如此优待,真的是“感激涕零”。看到第三个楼盘的时候,中介开始跟我俩“讲道理”,基本就是以下几个意思:

三个楼盘就够了,越看到后面越看不到合适的

买东西就是要凭直觉,很多人都是逛了一大圈,后来还是折回来买第一眼看到的东西

现在这些楼盘都是很不错的,再过两天好的户型就没有了

因为我们都是第一次看房,没见过世面,每看一个楼盘,都觉得挺好的。但是吧,也都没觉得好到想买的地步。

"知恩图报”是传统美德?很多时候,我们被“知恩图报”给坑了

可是同事当时就觉得中介免费开车带我们看了这么久,不买心里面有点难受,感觉坑了人家。在同事犹豫要不要买的时候,带我们的中介应该是识破了她的心理,安慰她说没关系,你还想看哪个楼盘,我带你去,今天你不买也没关系。

就是这个安慰,让同事更不好意思了,当时就付了定金。

后来同事就后悔了,买房这么重要的事情,也没跟家里商量,就鬼使神差的买了。本来计划要两三个月才能搞定的事,一天就搞定了。再后来跟其他人聊天才发现,免费接送服务,大部分中介都提供,当时就顿悟过来,我们被中介的那句“没关系”给套路了。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不想做某件事情,但是对方给我们一点恩惠,就算不情愿,我们也会答应对方的要求。就像我同事,本来60分的房子,因为中介的免费接送服务,变成了80分,然后就买了。

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上叫“互惠原理”。互惠原理简单说来就是“知恩图报”。

"知恩图报”是传统美德?很多时候,我们被“知恩图报”给坑了

为什么我们会受互惠原理的影响?

1、社会提倡知恩图报

受了别人的恩惠,我们总会想办法回报,这是一种社会性行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报恩文化,所以才会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一说法。

《聊斋志异》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新城王大司马的家里有一个管家,很是富有。一天,他忽然梦见一个人进来对他说:“你欠我四十千钱,现在应该还我了。”他惊讶地询问缘故,那人也不回答,径直向里屋走去。他一下子醒来,妻子正好生了一个男孩。他知道这孩子是来要前生的帐的,就拿出四十千钱单独放在一个房间。凡是孩子的一切衣食、医药费用,都从这四十千里开支。

过了三四年的功夫,看看那四十千钱只剩七百了。这天,奶娘正抱着孩子在一边玩耍,管家便叫过孩子来,对孩子说:“四十千快用完了,你该走了。”话刚说完,小孩的脸色就变了,接着头向后一仰就瞪了眼,摸了摸鼻子,已经没气了。管家就把剩下的钱买了治丧的物件,把小孩埋了。

蒲松龄在故事后面写到:这件事,欠帐的人可以引以为戒。从前曾有个老来无子的人,询问高僧这是为什么?高僧回答说:“你不欠人家的债,人家也不欠你的债,哪能得孩子?”所以说:生好孩子是来报恩的;生坏孩子,是来讨帐的。生死由命,生了孩子的不要过于欢喜,孩子死了也不要过于悲哀。

自古代起,我们就开始宣扬报恩偿债文化,这辈子报不了的恩,下辈子当孝子继续报。如果没有报恩,也就没有白娘子和许仙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了。

"知恩图报”是传统美德?很多时候,我们被“知恩图报”给坑了

虽说这些都是一些奇闻异趣,但是反应了一种大家都认同的社会规则:受人恩惠,就要想办法给予回报。

《影响力》一书中说:违背互惠原理,接受而不试图回报他人善举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

人们有多推崇知恩图报,就有多厌恶一味索取。人是社会性动物,想要在社会这个大团体中生存下去,就得做大家都认同的事情,大家都害怕被贴上“忘恩负义”的标签。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安全感。

2、亏欠感“逼迫”我们知恩图报

当我们受人恩惠后,会产生亏欠感。亏欠感就像一块石头一样压在我们心里,只有报答了对方,心里才会觉得轻松。

为什么亏欠感会让我们觉得不舒服呢?我想是因为人人都想追求平等的人际关系。“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当我们受人恩惠后,在心理上会受制于人,跟对方相处时就总想要迁就对方,特别是交情不深或不那么喜欢的人,大家都不喜欢这种束手束脚的相处模式。

"知恩图报”是传统美德?很多时候,我们被“知恩图报”给坑了

就拿我同事的例子来说,前面销售的服务,已经让她产生了亏欠感。当销售安慰她的时候,这种亏欠感更强烈了。定力不强的人,很容易就会想要快点报答对方,摆脱这种亏欠感的折磨。

“无债一身轻”,当我们报答了对方的恩惠后,我们才觉得在你心理上跟对方是平起平坐的,才能轻松的跟对方相处。

生活和职场中怎样利用互惠原理?

1、避免掉入互惠原理的“心理陷阱”

在互惠的社会文化影响下,我们可能会违背自己帮助别人的初衷,把一件助人为乐的事情,变成一件给自己添堵的事情。

我的一个朋友,为了跟她男朋友一起买房,就把两人的钱存在了一个公共账户里。她男朋友弟弟要在老家买一套房子,问他们借钱,他们借了5万。

有一次跟她聊天,她跟我抱怨说不喜欢她男朋友的弟媳,我问为什么。她说上次她们去男朋友弟弟家做客,觉得对方对她很冷淡。我问是一开始就这样,还是最近才这样。她说一开始就这样,我就好奇问了句“为什么刚开始觉得没问题,现在觉得受不了”,朋友回答说“我都借钱给她了,她不应该热情点吗?”

当时听了,我觉得挺搞笑的。我非常了解我的朋友,她不是那种小肚鸡肠人。待人热情,也很明事理。

她当初同意借钱,一是觉得不管怎样也算是家人了,不帮心里会不安;二是钱是跟他男朋友一起存的,不借会影响她跟他男朋友的关系。可是如今,受互惠原理的影响,借钱前后她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认为对方应该想办法报答自己。

"知恩图报”是传统美德?很多时候,我们被“知恩图报”给坑了

《人生是一场独自的修行》说过:不要轻言你是在为谁付出和牺牲,其实所有的付出和牺牲最终的受益人都是自己。我们很多时候帮别人,其实帮的是自己,就像我的朋友,她借钱的初衷为了让自己心安理得,她很清楚自己的性格,不帮的话,这件事情会时不时的折磨她一下。

我们要察觉到互惠原理对我们的影响,避免掉入这个“心理陷阱”里,忘了我们帮别人的真正目的。

2、避免被互惠原理“绑架”

生活中,很多推销人员会根据互惠原理来绑架我们,比如买房的同事,就被中介的免费接送这个恩惠给绑架了。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把自己从这种互惠关系中剥离出来,作为一个傍观者来看待整件事情。销售和消费者,只是在各取所需,销售做的一切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心甘情愿而做的,跟消费者是谁没有半点关系。销售服务消费者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而消费者的目的是为了守护钱包买自己真正想买的东西。

当我们站在第三方来看待这种关系,理性就会回来,亏欠感就会被打败。

"知恩图报”是传统美德?很多时候,我们被“知恩图报”给坑了

3、利用互惠原理,达到我们的目标

互惠原理对人还有一种更微妙的影响:互惠式让步。互惠式让步也叫“拆屋效应”,是从鲁迅先生的《无声的中国》中得来的。

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在职场或者生活中,我们可以先提一个过分的要求,对方拒绝后,在提出自己真正的目的。因为互惠原理的影响,对方看到我们让步了,就会自己也往后退一步,答应我们的第二个要求。同时我们退一步这个行动,就已经让对方产生了亏欠感,大部分情况下,对方会为了弥补我们,满足我们的真正目的。

"知恩图报”是传统美德?很多时候,我们被“知恩图报”给坑了

4、不要吝啬自己的举手之劳

职场中,在不影响自己工作和违背自己的原则下,对于别人的求助,能帮就帮。罗振宇在《奇葩说》中说: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上赤条条生下来,我们没有任何权利,没有任何资源,但是我们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就是发行社交货币,发行一个货币就是给别人添一个麻烦。

我们帮一次别人,就是积攒一个社交货币。这个社交货币,不仅可以用来解决我们的麻烦,还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机遇。

"知恩图报”是传统美德?很多时候,我们被“知恩图报”给坑了

新员工转正答辩时,我的一句话,给我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答辩时,参与评审的有直接主管、四级部门主管、三级部门主管和跟我共同开发模块的人田哥。讲完工作总结后,三级部门主管就开始肯定我工作的可取之处,当说到我的xx模块开发质量高,问题单少时,我诚恳的说“大部分都是田哥的功劳”。

我说这句话一是实情,二是我很欣赏田哥。田哥技术功底扎实,但是不爱表现自己,不会邀功,所以职级升的比较慢。其它同事对他也是这个评价,我在心里挺为他可惜的。后来我思考我当时的举动,应该是心有所想,所以就脱口而出了。

田哥在半年后被调到其它组当主管,再后来部门重组,田哥做了新成立的组的主管,我成了组员。

在后来的工作中,我能感受到田哥对我的信任,认领开发模块时,他会倾向于分配给我挑战比较大领导比较重视的模块。开发中如果有问题,他也会尽心尽力的帮我,所以我的绩效一直很好。

"知恩图报”是传统美德?很多时候,我们被“知恩图报”给坑了

其实我的这句话,可能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事情,但是我的这句话,应该也起了一个作用。

这就好比一件衣服,最开始你也觉得很好看,很喜欢穿。但是如果有人夸你说这件衣服你穿着真好看,那么你穿的频率比没听到夸奖之前会更高。田哥就是那件衣服,主管就是穿衣服的人,我就是夸奖的那个人。

职场是一场马拉松,我们不要吝啬自己对别人的认可和帮助,根据互惠原理,这些也是在给我们自己创造机会。

结语:互惠原理是一把双刃剑,当我们透彻理解它的机制后,它就能为我们所用,让我们的生活和职场发展的更好。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