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房团与高房价围追堵截,宋人中也无奈多房奴

姬小落落 2019-11-05 14:21 阅读 1000+

房地产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其实在市场化非常发达的宋朝,就早已经有过一个异常火热蓬勃且不逊于当下的房地产市场了。历朝历代,皇宫基本上都处于皇城的中心,唯独南宋的都城临安,朝廷为市场让路,皇宫偏居一隅,反而将中心区都建设成了商业区、CBD,人来人往昼夜不绝。时常满大街都是房产中介,房产证上今天是张三的名字,可能没过多久,就换成李四了,房产交易速率很快,房地产市场的活跃程度可见一斑。

炒房团与高房价围追堵截,宋人中也无奈多房奴

宋朝民居

人多地少,有钱自然要买房

宋朝房地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宋朝都城的人口大爆炸。宋朝的城市经济非常发达,周边农村地区的人口不断涌入都城,普通民众、商业手工业者数量激增。朝廷冗多的官员和驻京兵士,势必也会增加京城内官员亲属、亲族的人员数量。据宋史专家包伟民分析,北宋后期,汴京市区的人口密度大约为12000-13000人/平方公里;到了南宋淳祐年间,临安府市区内的人口密度约为21000人/平方公里;咸淳年间,甚至可能达到35000人/平方公里。

炒房团与高房价围追堵截,宋人中也无奈多房奴

《清明上河图》中喧闹的市集

这数字是什么个概念呢?目前日本东京的人口密度约为38000人/平方公里,上海的人口密度约为24000人/平方公里,北京的人口密度约为20000人/平方公里,美国纽约的人口密度约为19000人/平方公里,埃及开罗的人口密度也接近美国纽约。宋朝都城当时的人口密度,已经超过许多如今国际化的大都市,如此高的人口密度,势必会导致商品房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及房价的急剧攀升。北宋的诗人、散文家王禹偁在自己的诗文集《小畜集》中也感叹道,“重城之中,双阙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非勋戚世家,居无隙地。”如果不是皇亲国戚或者世家大族,是很难在都城里拥有自己的一处房产的。

在北宋后期,为了缩减朝廷开支,曾经施行过“并营”政策,就是削减都城内禁军数量,同时将城内冗多的兵营,整合到一起。随着士兵人员的减少和营地的整合,大片的营地就变成了废营,而这拆后空间利用问题就出现了。既然是政府的地,怎么才能快速实现这土地最大的价值,自然是盖房子。而这些土地,又很快被权贵官员们瓜分,所盖的楼房,要么用于买卖租赁,要么变成了餐馆、民宿、酒楼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宋朝都城的房地产业发展。

炒房团与高房价围追堵截,宋人中也无奈多房奴

废弃营寨变楼房

百姓买不起房,宰相也一样

在北宋初期,都城内普通人家的一套房子,卖价大约是1300贯。宋朝的1贯,就是1000文,它的购买力相当于如今的700元左右,所以一套普通民房的价格是91万元左右,而一套豪宅的价格,基本上是普通民房的十几倍。到了北宋后期,房价日益攀升,都城内的豪宅更是被富商和官员们炒到数十万贯,当时就有近亿元的豪宅,着实令人叹为观止。有记载显示,当时在北宋都城汴京,能拥有自己房子的老百姓,约占总人口的一半,这跟如今大都市的房屋自有率接近,越是城市化,经济越发达的大都市,人们的房屋自有率就会越低。

炒房团与高房价围追堵截,宋人中也无奈多房奴

高不可攀的豪宅

这便是当时很多老百姓的蜗居现状,因为买不起房子,而现今居住的房子又太小,就只能在房子天花板和地板的中间加一层,隔成小复式。卧室太小,放不下床,就把箱子柜子什么的全都拼起来,让孩子们睡在上面。

房价居高不下,朝廷又没有给官员们分配房子,所以宋朝很多官员都买不起房子。当过御史中丞的苏辙,为官几十年,大半辈子都买不起房子,他也曾作诗自嘲:“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一次他的朋友搬新家,苏辙写了一首诗表示对他的祝贺,同时直接化身“柠檬精”,诗中透露出强烈的“羡慕嫉妒恨”。

我年七十无住宅,斤斧登登乱朝夕。
儿孙期我八十年,宅成可作十年客。
人寿八十知已难,从今未死且盘桓。
不如君家得众力,咄嗟便了三十间。
李君虽贫足图史,旋凿明窗安净几。
闭门但办作诗章,好事时来置樽俎。
我恨年来不出门,不见君家栋宇新。
心安即是身安处,自揣头颅莫问人。
——苏辙《李方叔新宅》

到了七十岁,苏辙终于拥有了人生第一套房,不过不在首都汴京,而是在汴京南侧的二三线城市许昌,不过他还是非常高兴,又写诗庆祝了一番。

炒房团与高房价围追堵截,宋人中也无奈多房奴

苏辙的哥哥苏轼,境遇跟他差不多,一直都买不起房,到了自己孩子要结婚的时候,还是没有新房,只好借了一个朋友的房子才能喜事办了。

同是“唐宋八大家”,且官至枢密副使、兵部尚书的欧阳修,同样也是买不起房,只能租房子住,但是因为没钱,租的房子又很破旧,一到下雨天就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让人非常恼火,他还特地写了一首诗来发吐槽。

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
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
邻注涌沟窦,街流溢庭除。
出门愁浩渺,闭户恐为潴。
墙壁豁四达,幸家无贮储。
——《答梅圣俞大雨见寄》

直到欧阳修42岁的时候,才在颍州购置了一套房子,得偿夙愿。

南宋的哲学家朱熹也曾说过“且如祖宗朝,百官都无屋住,虽宰执亦是赁屋。”就算是宰相,那也只能是租房住,比如宋朝著名的宰相寇准。别人给他取了个带有调侃意味的外号,叫做“无地起楼台相公”,因为他在官场浮沉四十年,没有田地房产,要么去住寺院里,要么下班了直接住单位里,一直没买房子。当然,寇准不是孤身一人,同样得此“殊荣”的,还有南宋的宰相范钟。

大官们都没有房产只能去租房住,老百姓自然更加是如此了,因此汴京城内的房屋租赁市场一直非常火爆。司马光曾经有说过:“十口之家,岁收百石,足供口食;月掠房钱十五贯,足供日用。”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能在汴京城拥有自己的一套房子,并且当起包租公,每个月光靠房租收入15贯钱,十口之家的日常用度就已经没有问题了,可见当时租房价格之高。

炒房团与高房价围追堵截,宋人中也无奈多房奴

元华饰演的包租公

不过一个月15贯钱房租已经算是性价比很高的房子了,到了南宋时,南京“有房廊之家,少者日掠钱三二十千”,每天收到的房租至少有二三十贯之多,躺着就能把钱挣了。因为出租房子赚钱实在太快太容易,白痴都能干这活,所以当时的人们把租赁房屋赚来的钱叫做“痴钱”。

很多贪官污吏都看到了房地产业的高额收益,都纷纷将资本注入房产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房价的上升。宋徽宗时期的宰相何执中,拥有的房产、商铺店面之多,冠绝京城,至今无法统计出他到底有多少房产,只知道他每天单单靠房租都有120贯钱的收入,月收入3600贯,而宰相当时每个月的薪水只有约200贯。秦桧死后家产被抄,光他的孙子秦埙,名下就有6000多亩地和13处房产。

看到房地产市场这么红火,朝廷也想着分一杯羹,于是盖了很多公租房,并且设立了“店宅务”这么一个部门,相当于国营的房地产公司,负责经营国有土地和公租房的租赁业务。如此一来,一方面增加了朝廷的收入,同时也保障了城市里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据统计,当时“店宅务”名下有25000间左右的公租房,每间每月的租金大概在500文。而当时在街边摆摊做生意的小个体户或者帮别人家做工的人,每个月的收入大约有3000文,房租的支出不到总收入的25%,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区间。

宋朝的房屋限购令

因为大量的资本注入到房地产市场,导致房价不断攀升,势必会影响广大百姓们的日常生活。朝廷自然也对此有所警觉,于是在宋真宗的咸平年间,颁布了第一条房屋限购令:“禁内外臣市官田宅。”就是说禁止朝廷官员,不论京官地方官,购买朝廷出让的公租房。这其实是保证了普通民众购买公租房的权利,让老百姓能有房可住。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坚持“房住不炒”的原则。

到了宋仁宗事情,朝廷又推出了“第二套房”的限购令:“诏现任近臣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置屋。”京城在任的高级官员们,住了自己现在住的房子外,不能再另外购买房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过热的房地产业产生了抑制作用。

炒房团与高房价围追堵截,宋人中也无奈多房奴

对于普通老百姓,朝廷也有政策倾斜,比如在冬天大雪纷飞特别冷的时候,要求包租公们和朝廷的公租房免去租客们三日的房租,除此之外还有冬至、寒食等重要节日,也要求包租公们和公租房免租三日。

这对租客们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长此以往,经常性地要求房屋租赁者们免租或者打折出租,进而会影响业主们的出租意愿,就算是租出去了,房子有了破损,也不会去修葺,最后导致民众们无房可租。能提供房屋租赁的基本都是有钱人家,如果朝廷一味地只照顾穷人的意愿,而全然不顾富人们的感受,破富而惠贫,也是不可取的,为政者当知“贫富相资”之理。

其实无论古今,住房问题一直影响着广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在这个常常以市场利益为驱动导向的宋朝,古人也都是“房奴”啊。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