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早报|三大央媒共同聚焦大湾区 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召开“房住不炒”继续落实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05-24 17:02 阅读 7000+
大湾区早报|三大央媒共同聚焦大湾区 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召开“房住不炒”继续落实

目 录

一. 政策动向

  • 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二十二次会议召开

  • 广州发布“十四五”规划纲要

  • 深港试点互认协助破产程序

  • 大湾区“金融30条”出台一周年成绩单:90%以上的措施已落地

  • 5月广深上调房贷利率,广州首套房贷平均利率跃居一线城市最高

  • 求解高房价难题 深圳实施大规模住房建设计划

  • 房地产税试点窗口期打开 专家建议深圳、海南先行先试

二. 基础设施

  • “第二广佛线”全线短轨贯通 将连通广州南站和佛山顺德

  •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担起“用好管好大桥”新使命

  • 深中通道距建成通车又近一步

  • 广州港:建设大湾区最大粮食码头

三. 产业发展

  •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最大海上原油生产平台为大湾区“加油”

  • 肇庆将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

  • 江门招商引资加速度

四. 科教创新

  • 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

  • 科学重器联手打造湾区“引力”

五. 湾区融合

  • 为“通”携手 以“联”共赢——粤港澳谱写大湾区共赢曲

  • 港莞联动协同创新 大湾区里有大机遇

  • 深圳首次定向招录4名港澳籍公务员

  • 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汪扬:解码港科大崛起的基因

六. 民情民生

  • 人民日报头版点赞大湾区:擘画未来 共享荣光

  • 央视新闻联播聚焦大湾区:世界级湾区雏形显现

  • 新华社:湾区潮涌千帆竞——写在《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4周年前夕

  • 新华社:潮涌珠江,听总书记与大湾区的故事

  • 过去10年,大湾区这些人口特点值得关注

  • 粤城镇化率接近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

  • 广州稳坐广东第一人口大市

  • “世界工厂”东莞人口首破千万

  • 指尖上的“办证之旅”:“湾区通”助力香港商人快速转型

  • 城市群加速一体化下的深圳角色

  • 剖解深圳创新力

  • 十年新增714万人背后的深圳人才密码

  • 上周广深分别新增2例及4例新冠肺炎病例

七. 港澳动态

  • 香港经济首季V型反弹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点 评

上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同时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对湾区建设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全方位、图文并茂的报道,并予以高度肯定。人民日报头版发表题为《擘画未来 共享荣光》的文章,点赞大湾区。新华社发文表示:“潮涌大湾,千帆竞渡,这里有大机遇、大未来。”央视新闻联播在近5分钟的报道中表示:“不到四年的时间,从中央到广东,一系列支持大湾区建设的政策举措相继出台,粤港澳三地加速融合发展,一个发展潜力无限、想象空间巨大的世界级活力湾区,雏形已清晰可见。”央视《新闻1+1》白岩松,还就大湾区是如何将人口红利 转变成人才红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何融合发展,各核心城市又如何差异化发展,对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做了专访,时长约半小时。

最新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也彰显了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呈现强大的人口虹吸效应;广东城镇化率接近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广州稳坐广东第一人口大市;“世界工厂”东莞人口首破千万。

社会各界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寄予厚望。高光之下的大湾区,正站在更高的起点,更大的基数,更高的水平,迎接更大的挑战——继续保持高速、高质量增长。相关工作正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二十二次会议召开,会议对上次联席会议以来粤港双方携手推动互联互通、科技创新、规则衔接、民生保障和疫情联防联控等领域合作给予充分肯定。强调,粤港将重点加强疫情联防联控、加强深港合作、加强创新创业合作、深化商贸和消费合作及提升宜居宜业宜游水平等五方面工作;广州发布“十四五”规划纲要发布,提出建设创新之城、实力之城、枢纽之城、机遇之城、智慧之城、品质之城。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方向的一面旗帜,深圳更是始终被高度关注,有褒扬,亦有观望,甚或质疑,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上周开始,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共同启动主题为“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系列调研报道。调研发现,深圳在创新“绩效”领跑的情况下,仍不懈努力,在补短板、揽人才及强金融等方面持续加码。在揽人才方面,深圳整努力从过去基于数量及年轻化的人口红利迈向更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家红利。对于大家普遍担心的产业空心化,种种迹象表明,深圳的很多产业外溢,并非“搬迁”,而是在城市群、都市圈范围内的“扩张式外溢”,在推动城市集群式协同发展发挥了核心引擎作用。面对国际大都市普遍面临的高房价难题,深圳在需求侧调控之外,大力增加供应,在“纠偏”住房的过度市场化方面,深圳有望成为全国的一个样板。

和所有高成长城市一样,高房价问题,已经成为高成长下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共同面对的烦恼。本周大湾区继续发力,坚决落实“房住不炒”。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圳将实施大规模住房建设计划;广深近期接连上调房贷利率,广州首套房贷平均利率跃居一线城市最高。近日,财政部、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税务总局负责同志在京主持召开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听取部分城市人民政府负责同志及部分专家学者对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引发社会各界对房地产税试点工作的热议,专家建议新一轮房地产税改革在深圳、海南先行先试。

大湾区早报|三大央媒共同聚焦大湾区 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召开“房住不炒”继续落实

详细内容

一. 政策动向

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二十二次会议召开

5月14日,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二十二次会议以视频连线方式举行。广东省省长马兴瑞、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共同主持会议并作主题发言。

会议对第二十一次联席会议以来,粤港双方携手推动互联互通、科技创新、规则衔接、民生保障和疫情联防联控等领域合作给予充分肯定。

会议强调,粤港将重点加强五个方面的合作:一是持续做好粤港疫情联防联控工作,稳妥有序优化粤港通关安排,促进两地互联互通。二是扎实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积极拓展合作空间,高水平打造深港口岸经济带。三是加强创新创业合作,依托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平台载体,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合力提升粤港产业发展能级,打造全球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四是深化商贸和消费合作,携手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共同打造国际消费枢纽。五是促进两地青少年交流交往,支持更多香港青年来粤创新创业就业,在医疗、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加强合作,推出更多造福两地居民的务实举措,提升宜居宜业宜游水平。

广州发布“十四五”规划纲要

5月1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广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2021年总第60场)。发布会上,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了相关情况。

广州提出建设创新之城、实力之城、枢纽之城、机遇之城、智慧之城、品质之城。

从2025年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推动“四个出新出彩”取得决定性重大成就,到2035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既是国家、省赋予广州的重大定位,也是广州作为全省实现总定位总目标的排头兵,对自己提出的目标。

深港试点互认协助破产程序

5月14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深圳签署《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认可和协助破产程序的会谈纪要》(以下简称《会谈纪要》),指定试点地区人民法院和香港法院开展相互认可和协助破产程序司法协助。其中,深圳市、上海市、厦门市三地法院成为试点。

大湾区“金融30条”出台一周年成绩单:90%以上的措施已落地

2020年5月14日,人民银行等四部门正式对外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下称大湾区“金融30条”)。政策落地满一周年,实施效果如何?

据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透露,大湾区“金融30条”出台一年来,90%以上的措施已落地实施。过去一年,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服务大湾区居民生活更加便利,粤港澳金融合作不断加深,有力地支持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

下一步,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深化落实大湾区“金融30条”,争取扩大试点政策覆盖面,持续增加落地业务规模,推动成熟政策在大湾区全覆盖乃至全省复制推广。同时,继续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促进粤港澳金融优势互补,全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创新发展取得更大进展。

5月广深上调房贷利率,广州首套房贷平均利率跃居一线城市最高

5月19日,融 360 大数据研究院对全国 42 个重点城市房贷利率的监测数据显示,2021 年 5 月(数据采集期为2021年4月20日-2021年5月18日),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 5.33%,环比上涨 2BP;二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61%,环比上涨2BP。

一线城市中,北京和上海地区继续维持原来的水平不变,广州和深圳地区上调房贷利率水平。其中,深圳地区自2020年6月起,首套房贷利率主流水平一直维持为4.95%,平均水平为4.98%,5月各银行陆续上调,最终首套房贷利率主流水平上涨至5.10%,平均水平上涨至5.03%。广州地区房贷利率已连续4期上涨房贷利率,首套房贷平均水平由上期的5.26%涨至本期的 5.35%。

求解高房价难题 深圳实施大规模住房建设计划

深圳住房紧张的局面或将改观。5月15日,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深圳市代市长覃伟中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深圳将实施大规模住房建设计划,今年供应居住用地不低于3.6平方公里,新开工住房面积1500万平方米以上;建设筹集公共住房8万套,改造筹集租赁住房10万套以上。

房地产税试点窗口期打开 专家建议深圳、海南先行先试

近日,财政部、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税务总局负责同志在京主持召开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听取部分城市人民政府负责同志及部分专家学者对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引发社会各界对房地产税试点工作的热议。

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此次座谈会释放出将先于立法开展房地产税试点的信号,而当下中国已具备房地产税改革试点的需求与条件;未来,房地产税持有环节将成为改革重心,这既契合了“十四五”规划改革方向,又是房地产税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具备足够的改革空间;建议新一轮房地产税改革在深圳、海南先行先试。

二. 基础设施

“第二广佛线”全线短轨贯通 将连通广州南站和佛山顺德

5月15日上午,经过连续6个月的奋战,广州地铁七号线西延顺德段(广州南站-顺德美的大道)实现全线短轨贯通,标志着广州轨道交通线网中又一条跨城市线路顺利完成重要里程碑节点。目前,轨道工程已进入长轨焊接阶段,为下一步的列车冷、热滑测试提供条件。根据广州市此前公布的计划,广州地铁18号线首通段、22号线首通段以及7号线西延顺德段等3条地铁新线都将于今年内开通试运营。届时,广州地铁运营里程将突破600公里。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担起“用好管好大桥”新使命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代表性工程,港珠澳大桥为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体制机制“软联通”树立了典范。

虽然已经正式开通两年多,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的工作重心一直没离开过这座桥。如今,苏权科的新使命是要建造一座数字化大桥,实现大型跨海集群工程的智能化运维管理。“我们将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以一片赤诚丹心,担起‘用好管好大桥’新使命。”苏权科说。

深中通道距建成通车又近一步

5月19日,广东交通集团发布消息,中午11时58分,历经九个半月,深中通道西人工岛现浇隧道敞开段浇筑完成,标志着项目西人工岛主线现浇隧道主体结构完工,为实现隧、岛、桥转换奠定重要基础。

“深中通道西人工岛主线现浇隧道是连接沉管隧道与海上桥梁,实现桥隧转换的关键枢纽工程,分为暗埋段、敞开段,全部采用明挖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中,暗埋段已于去年8月完成,下一步将继续开展主线两侧匝道隧道等施工。”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岛隧工程管理部刘晓锋介绍。

据了解,深中通道西人工岛主线现浇隧道全长475米,其中暗埋段长175米,与沉管隧道首个沉放管节E1对接;敞开段长300米,东侧与暗埋段相连,西侧与路基段相接,形成岛桥过渡,两侧与匝道联通,形成岛上互通。

广州港:建设大湾区最大粮食码头

5月20日,在南沙区龙穴岛,仓容41万吨的南沙粮食码头筒仓二期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华南最大的粮食接卸仓储基地——广州港,正通过加快粮食码头、筒仓工程建设,打造年吞吐量3500万吨华南粮食仓储物流集散中心。南沙粮食通用码头,是目前珠江西岸最大型化、专业化的粮食码头。

三. 产业发展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最大海上原油生产平台为大湾区“加油”

5月19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对外宣布,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最大海上原油生产平台——陆丰14—4中心平台,在南海东部海域顺利完成浮托安装,标志着我国大型海洋油气装备建造和安装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陆丰14—4中心平台由上部组块和导管架两部分组成,矗立在145米水深的大海上,总高度达218米,相当于70层楼高,总重量近3万吨,超过3个埃菲尔铁塔的重量。

肇庆将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

近日,肇庆市出台《肇庆市推动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肇庆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2000亿元;肇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具有与整车同步开发能力,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40%。

未来5年,肇庆市将实施新能源整车“立柱”、汽车核心零部件强链、汽车电子延链、汽车轻量化“减重”、充换电设施赋能、汽车后市场品质、产业强核、产业优化布局八大工程,加快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特色优势的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江门招商引资加速度

2020年,江门共推动了213个投资超亿元项目动工建设,投资总额达1556亿元。今年一季度,128个重大项目集中动工(投产),投资额达336亿元。时隔数月后的5月18日,江门再次组织了15个重大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额达348亿元。

之所以有如此成绩,在受访专家看来,主要是由于江门通过启动“5+N”产业集群系列扶持政策,牢牢抓住链主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关键抓手,向外界释放了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强烈信号。

四. 科教创新

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

5月20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颁发了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突出贡献奖1人,自然科学奖23项,技术发明奖11项,科技进步奖142项,科技合作奖3人,合计180项(人)。

钟南山等作为主要完成人的新发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策略与临床诊治项目获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宋尔卫获得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离散系统的变分法及其应用等11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高强度全回收增产地膜先进制造与循环利用等6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李希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他强调,要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科技创新强省建设落地见效,奋力书写科技自立自强的广东篇章。

科学重器联手打造湾区“引力”

以大科学装置建平台,以平台聚人才,以人才凝实力,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天琴计划在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领域具有开创性,吸引了其他空间科学领域研究机构和优秀青年人才纷纷加盟。

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成功运行,成了松山湖科学城的“金字招牌”——不仅吸引了许多海内外材料科学领域的科研团队与专业人才,而且还吸引了很多其他领域的专家,为松山湖科学城未来发展提供了铺垫。

如今,中科院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在惠州动工,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大科学装置在深圳光明科学城正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建设有序推进……

一批重大创新载体正在粤港澳大湾区拔地而起,大湾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将目光投向了大湾区。可以想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科研创新成果在粤港澳大湾区诞生,人们会在这里,遇见未来。

五. 湾区融合

为“通”携手 以“联”共赢——粤港澳谱写大湾区共赢曲

新华社发表文章表示,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经济界的高频词。打破藩篱、疏通堵点,在共同努力下,粤港澳三地在规则衔接、创新合作等多维度取得实质性进展,大湾区正以坚实的脚步向前行进。

创新“通”:创新合作是大湾区的“充电器”。为了整合优化区内科技资源配置,粤港澳三地纷纷围绕创新布局,加快创新平台建设。近两年来,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分院、国际量子研究院等机构纷纷落户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质推进和落地项目达138个。

人才“通”:如今,“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大湾区创新创业基地体验资助计划”及“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均已启动。其中,香港“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截至4月30日,共有321家企业提供2394个职位,其中有1267个创科职位,较原先预计的高出近一倍。

信息“通”:粤港澳三地日前正式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信息科技协会。这将促进三地信息融合、消除隔阂,推动信息科技在民生和经济产业上的应用。

港莞联动协同创新 大湾区里有大机遇

年收入超过9亿元人民币,同比净增长125%,这是去年近20家有香港元素的高科技创业团队在广东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取得的成绩。

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是港莞联动协同创新的缩影。湾区内资源、人才等要素集聚,在广东东莞碰撞出新的发展机遇。

成立于2014年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通过联结香港、内地及全球的高校、研究所、上下游供应链等资源,利用东莞松山湖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搭建完整机器人生态体系,成为一个面向内地、香港乃至全球的机器人和智能硬件创业平台。

深圳首次定向招录4名港澳籍公务员

5月18日,深圳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公告称,去年12月份,在服务“双区”建设专项招录公务员考试中,深圳首次设置定向港澳选拔职位,近期拟录用4名港籍公务员。

“深圳定向港澳招录公务员,为有志留在大湾区发展的港澳青年提供了更大发展空间,必将助推国家进一步创新和开放。”曾在内地上大学的港籍青年黄科毅,是4名拟录用的港籍公务员之一,他表示,未来将在福田区的福保街道开启自己的公务员生涯。

2020年12月,在深圳市服务“双区”建设专项招录公务员考试中,共设有5个职位定向港澳选拔,涉及行政、金融、城市规划、涉外人员管理、医疗监管等方面,共计吸引了446名港澳籍人士报名。

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汪扬:解码港科大崛起的基因

近年来,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在内的多所香港高校纷纷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设立分校。在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汪扬看来,“大湾区无疑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引擎之一。目前香港各所高校,实际上发展空间是相当有限的,如果想要更上一层楼的话,在大湾区建立分校已经成为一个趋势,香港所有高校看的都非常明确。”

汪扬向记者表示,香港高校纷纷“进军”大湾区内地设分校的另一重要因素在于科研经费以及人才、相关产业链的配套,可以真正实现粤港两地的优势互补,“做一些真正的前沿科学研究的话,有时候经费还是不够的,内地的平台要大很多。比如做量子计算机,真正牵涉到整个量子计算机的产业链,在香港做是有一定困难的,内地的平台更合适。”

六. 民情民生

人民日报头版点赞大湾区:擘画未来 共享荣光

5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报道,点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文章表示:在世界夜景卫星图上,这里是灯光最璀璨的区域之一。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版图上,这里是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湾区观澜,感受速度与激情;临海听潮,感知现在与未来。

“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驶来,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有轨电车“四网融合”,高速路网跨江达海,越织越密。

重大合作平台加速建设——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深港河套,承载着改革开放新任务,肩负起示范引领和创新引领的新使命。

科技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影响力显著增强,粤港澳三地科技设施联通、科技要素畅通、创新链条融通的创新网络初步形成,高端技术创新平台和一流科学实验室加速集聚。

央视新闻联播聚焦大湾区 :世界级湾区雏形显现

央视新闻联播日前聚焦大湾区,做了近5分钟的报道。报道表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从2017年《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以来,不到四年的时间,从中央到广东,一系列支持大湾区建设的政策举措相继出台,粤港澳三地加速融合发展,一个发展潜力无限、想象空间巨大的世界级活力湾区,雏形已清晰可见。

新华社:湾区潮涌千帆竞——写在《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4周年前夕

新华社5月16日发布题为《湾区潮涌千帆竞——写在签署4周年前夕》的综述文章。

文章表示,从协议规划,到蓝图铺展。近4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成为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向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逐浪前行。

潮涌大湾,千帆竞渡,这里有大机遇、大未来。

  • 希望的热土——从起步到发力,这里有看得见的发展,感受到的活力,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秒都在发生新变化。

  • 示范的价值——从探索到引领,这里持续发挥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 独特的优势——从深化合作到互利共赢,这里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支持和推动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 光明的前景——从现在到未来,这里机遇无限,要在新发展阶段取得更大进展,朝着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的目标不断奋进。

新华社:潮涌珠江,听总书记与大湾区的故事

新华社发文表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08年到2020年,习近平同志先后9次到粤港澳大湾区考察调研,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领航掌舵,把脉定向。

南海之滨,珠江两岸,聆听总书记与大湾区的一个个故事,从中读懂中国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展现“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探寻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未来模样。

  • 【故事一】一块石头,见证改革开放“桥头堡”拔地而起——深圳前海从滩涂到创新创业高地

  • 【故事二】一个目标,蕴含一座“城”的创新密码——广东佛山从制造走向“智”造

  • 【故事三】一条小涌:美丽中国的局部细节——广州越秀区东濠涌治理

  • 【故事四】一朵梅花,见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人大代表米雪梅推动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

  • 【故事五】初心如一,书写“一国两制”新篇章——珠海横琴助力澳门产业多元。

过去10年,大湾区这些人口特点值得关注

近日,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广东常住人口达到了1.26亿,相比2010年增长了2171万。

5月15日,广东省发布《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全省常住人口为126012510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3436072人,占74.15%。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呈现强大的虹吸效应,大湾区珠三角9市人口总数高达7795.82万人,成为最具有人口吸引力的区域。

值得关注的是数据显示:广深莞人口超千万,深圳珠海人口增长率超50%;大湾区有更多年轻人;劳动力优势明显;人口数量质量双增长,广深珠人口受教育程度优势明显。

粤城镇化率接近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

日前,《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全省常住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共增加21709378人,增长20.81%。东莞成为广东第三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庞大的人口总量和增量对广东社会经济发展意味着什么?

“人口总量快速增长,庞大的人口总量有力地促进了广东消费需求增长,为广东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人力资本,但也进一步加剧了人口与社会资源配置、人口与自然资源开发的矛盾。”广东省统计局局长杨新洪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如何应对劳动年龄人口老化、人口老龄化加速来临等风险的挑战,合理利用人口红利、促使人口均衡化发展是广东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广州稳坐广东第一人口大市

5月18日,广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公报显示,广州全市常住人口为1867.66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270.08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597.58万人,增长47.05%,继续保持全省人口总量第一大市的地位。

“世界工厂”东莞人口首破千万

5月15日,《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发布。其中,东莞市的人口数据备受关注:东莞已成为广东第三座人口超千万的城市,常住人口总量达1047万人,在省内仅次于广州(1868万人)和深圳(1756万人)。

在受访专家看来,作为全球知名的“世界工厂”,东莞人口快速增长的背后,彰显了这座制造业重镇的经济活力。东莞人口吸引大“磁场”的形成,底气来自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新动能的培育,东莞将逐步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指尖上的“办证之旅”:“湾区通”助力香港商人快速转型

江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江门市的港澳资企业超过3000家,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提速,越来越多的港澳居民选择在江门发展。“智能湾区通”成为服务港澳居民在内地创业的重要手段,港澳居民在江门办公司,可以远程身份认证、离岸智能办照,在家动动手指,用手机就可以办理营业执照,破解了此前离岸办照难、来回跑等问题。

城市群加速一体化下的深圳角色

产业外溢、高房价、高成本……这诸多争议已然成为一线城市、中心城市高速发展之后不得不面临的共性考验。这其中,深圳是当然的一极。无论是从发展速度、经济体量、人口密度等维度,还是创新的能力、质量与影响力,深圳都需要面对和回应社会对其改革再出发进程背后的这些核心问题的关切——是否产业外溢就必然意味着产业“空心化”?是否综合成本高企就一定难有破局之路?

思考深圳未来的发展格局之道——应当避免从单一城市视角孤立地进行,而须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层面、在城市群和都市圈规划建设的视野下进行细致讨论。这其中,深圳的使命是,找准其作为中心城市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新角色——更有效的融合、协作与利益共享。

剖解深圳创新力

作为中国最成功的经济特区,深圳过去的成功与创新密不可分。作为当之无愧的“创新之都”,当下深圳的综合创新力是否可满足其对于未来的想象?在培育出华为、腾讯等企业巨头之后,社会一直期待、关注,深圳的下一个或者说下一波新兴的企业力量将从何处破土?

大量数据及事实显示,深圳目前新兴产业优势仍然明显;深圳同时在积极补短板:基础研究强力投入、快速追跑;揽人才:构建人才保障服务体系“引才留才”;强金融:构建支持创新的资本力量。

十年新增714万人背后的深圳人才密码

5月17日,《深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对外发布,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达到1756万,相比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新增了714万,增速高达68.46%。

在广东省内,深圳的人口增量位列各市第一,鉴于广东省的人口增量在全国也是位列第一,由此可基本判断,深圳是全国人口增量最高的城市。

关于人口流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规律,广东省统计局局长杨新洪近日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采访时指出,人口流向哪里,哪里的经济可能就会表现得更加抢眼。经济跟人口关系是密不可分,也是互相促进的。人往高处走,实际上也代表着人往经济高地走。

强劲的人口集聚力,既表明了深圳是一块经济高地,同时,人口支撑也将是深圳未来发展的底气。

上周广深分别新增2例及4例新冠肺炎病例

5月23日下午,广东省深圳市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深圳新发现2名无症状感染者,与此前发现的2名无症状感染者曾参与同一境外货船作业。

截至5月23日,盐田区共排查出4名新冠病毒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分别为穆某、许某、曾某、张某,均为境外输入关联病例,4人都在5月17日参与同一艘国际货轮“东方温哥华”的作业。目前四人均在深圳市三院治疗,情况稳定。

5月21日,广州荔湾区发现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从患者出具检测报告为阳性起,广州立即响应。5月23日下午,广州市新增1例无症状感染者,系之前确诊病例郭某的丈夫陆某,已于21日作为密接人员集中隔离,判定为密切接触者之后第三次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目前已转至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隔离观察。经流行病学调查,陆某活动轨迹与郭某基本一致。

七. 港澳动态

香港经济首季V型反弹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香港第一季度的本地生产总值(GDP)同比实质增长7.9%,结束连续六个季度的收缩。经季节性调整后,按季增长5.4%,连续三个季度上升。

特区政府表示,考虑到经济复苏不平均,加上与疫情相关的不确定性仍然很高,维持今年经济增长预测3.5%至5.5%,若疫情有改善,实际表现可望接近预测范围的上限。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