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智慧岛、国际人才街....光明科学城总规划发布!

搜狐焦点深圳资讯 2021-05-15 08:05 阅读 1000+

近日,在最新深圳政府公报中,《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 年)》印发。

至 2022 年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框架基本形成。展望 2035 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未来,光明科学城将:

● 规划建设以科技产业特色和未来城市发展为主题的“智慧岛”。

● 高水平布局建设一批科学图书馆、 特色人文社科图书馆和现代化科技馆。推进国家级科技馆、博物馆数字场馆落户。

● 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布局世界一流的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支撑服务平台、集聚世界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

● 全球范围内招募一批战略科学家、领军科学家和一流科学团队,规划建设一批高品质人才住房,率先打造一流国际人才街区。

● 过引进海内外知名学校、集团化办学、培育引进知名学校校长名师等方式,打造 一批高水平的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规划布局集购物、娱乐、餐饮、酒店、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国际商贸中心。

战略定位

● 世界级大型开放原始创新策源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枢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前沿阵地。

发展目标

● 至 2022 年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框架基本形成。

在建和运行的区域性装置设施达到 7 个,完成 1-2 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并开工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体制机 制取得突破,中山大学·深圳、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和机构投入运营, 深圳湾实验室基本完成综合性公共技术研究平台建设,信息、生命、新材料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

● 展望 2035 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建成并投入运行一批国家重 大科技基础设施,率先建立起一整套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制度规则 体系,成长起 2-3 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

总体布局

● 科学技术领域布局。

光明科学城重点发展信息、生命和新材料领域。

● 空间布局。

光明科学城规划面积约 99 平方公里,科学城构建“一心两区”的总体空间 布局。

一心”即光明中心区,以光明中心区为依托,建设科学城的生活服务中心。

“两区”即装置集聚区和产业转化区。

装置集聚区集中布局重 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机构、前沿交叉研究平台、高水平大学等,并形成大科学装置 集群、科教融合集群和科技创新集群“一主两副”的空间布局。

产业转化区布局转移 转化、孵化机构和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培育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

建设智慧人文宜居科学城

一、建设互联泛在智能的智慧科学城

1、建设全球领先的信息高速网络。实现光明科学城全光纤千兆网络接入和免费高速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快推进 IPv6 用户普及和网络接入 全覆盖,超前布局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

2、探索建设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推动建设光明科学城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

3、完善光明科学城智慧基础设施。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等智能化改造。建立光明科学城物联感知平台。打造具有深度学习能力、与物理城市实时映射的全球领先 数字孪生城市。

4、普及高效便捷的智慧生活方式。规划建设以科技产业特色和未来城市发展为主题,并与居民日常生产、生活场景深度融合的“智慧 岛”。

5、建立便利快速的智慧交通网络。

加快城际、地铁及高快速路网规划建设,构 建光明至机场快捷通道,强化光明科学城与松山湖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 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和南沙科学城之间交通联系。

探索建立无人驾驶交通、自动配送物流等各类智能化生活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

二、建设充满文化氛围的人文科学城。

1、建设体现科技创新内涵的人文基础设施。高水平布局建设一批科学图书馆、 特色人文社科图书馆和现代化科技馆。推进国家级科技馆、博物馆数字场馆落户光明 科学城。

按照国际 一流标准建设光明科学会议中心、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科技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交流 活动设施。

2、营造科技和人文融合发展氛围。

三、建设绿色舒适便捷的宜居科学城

1、建设生态本底绿色城区。将光明科学城打造成世界一 流的生态样板城区。

2、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通过引进海内外知名学校、集团化办学、培育引进知名学校校长名师等方式,打造 一批高水平的幼儿园和中小学校。

3、打造特色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深圳 市中医院光明院区、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等综合医院为支撑,以社康中心为基 础,以特色专科医院为补充的一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4、提供国际化的生活服务配套。

积极探索多层次 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住房流转制度,满足光明科学城专家、高端 人才和其他人才的住房需求。

建设一批短租公寓和商务酒店,满足柔性人才的短期居住需求。

合理规划布局集购物、娱乐、餐饮、酒店、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国际商贸中心

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高地:

一、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1、规划建设通用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加快建设专用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二、布局世界一流的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支撑服务平台

围绕产业升级对高端科研仪器、基础 数据库、国内外科技情报的基础需求,布局软硬件国际一流、保障团队稳定高效、充 分开放共享的设备中心、数据中心和信息中心。

三、集聚世界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

1、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对标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中山大学·深圳和 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重点建设信息、医学、新材料、先进制造等学科,持续产出高 水平学术研究成果,不断培育高层次研究型人才。鼓励符合光明科学城发展定位的国内外一流高校设立科研机构。

2、创办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支持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打造世界一流 的开放式医学科研平台,重点建设脑神经疾病研究大平台、精准医学研究中心、免疫 学研究大平台等科研平台和临床医学研究大数据中心,加强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转 化研究,推动科研成果向下游产业转化。

支持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构建若干医学中心,探索构建以知识创新为基础、技术创新为核心、人才培养为重点的科研教学体系。

3、培育发展新型科研机构。

支持中科院布局的研究院 所及分支机构高水平建设,组建若干科研任务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创新链与产业链 有机衔接的创新研究院,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卓越创新中心,布 局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大科学研究中心,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 争力的特色研究所。

支持鹏城实验室在光明科学城布局高水平研究平台。

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争取国家布局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

加快推进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深圳湾实验室、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智能生物药学创新基地、生物医学核心微器件制备与测试中心等科研机构建设。

打造未来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二、建设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

三、培育知识产权输出为主的科研经济

构建高效协同创新网络

一、推进区域高效协同创新

加大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科研合作力度,重点聚焦新材料领域,促进中国散裂 中子源、综合粒子设施、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 研究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协同创新,联合开展高水平重大研究活动。

加强与广州南沙科学城的联动协同发展,推动材料科学与海洋科学交叉融合,促成特殊环境材料 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装置等支撑深海探测,实现学科交叉优势叠加。

二、打造联动港澳创新格局

支持港澳高校在光明科学城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验线站以及研究机构,推动设施 互联、服务共享、创新协作。

推动光明科学城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体化布 局,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关联布局相关科研机构,统筹建设光明科学城中科院 基地和中科院香港创新研究院(深圳)。

三、强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设置全球性科技合作议题,遴选具有潜力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探索创新大科学计划的发起、组织、 建设、运行、管理等机制。

吸引国际科技组织等入驻光明科学城,加强与国际知名科学城联系,建立广泛的科研项目、学术交流合作网络。

加大国外高科技企业引进力 度,支持国外领先技术在光明科学城转移转化。

支持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落户光明科学城,联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积极承办粤港澳大湾区院士高峰论坛、粤港澳 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

四、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

制定出台深圳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办法,以及大型创新基础设施开放共 享政策,搭建大型创新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管理平台,提升大型创新基础设施的开放 共享水平和建设运营效率。

营造最具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环境

一、集聚全球优秀人才和团队

1、精准引进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编制光明科学城人才 发展规划及人才引进目录。探索通过“薪酬 谈判制”在全球范围内招募一批战略科学家、领军科学家和一流科学团队。吸引顶尖科学家到光明科学城访问或短期工作。

2、打造整建制成规模的优秀青年科研人才队伍。瞄准重大原创性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科学问题,设立 青年创新人才专项,稳定支持一批有创新思想、创新热情和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 长期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采取多种手段从全球范围吸引优秀博士来光明科学城从事博士后研究。

3、营造优质国际人才服务环境。规划建设一批高品质人才住房,大力引进海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到光 明科学城办学,在国际人才医疗、保险等方面探索创新,率先打造一流国际人才街区。

二、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

1、加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一批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探索 建立知识产权经纪人制度,建立知识产权导师池,探索设立光明科学城知识产权学院,创新知识产 权人才培养机制。组建光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

2、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三、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服务体系

1、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基础能力建设。打造量子时代精密测量技术、装备和标准 的全球技术创新中心。

2、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组建光明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3、开展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积极举办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创 新创业活动论坛、国际创客嘉年华、创客文化周等品牌活动。完善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双创”支持平台。

四、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1、深化科研项目经费改革。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顶尖科学家负责制,赋予其充分的人财物自主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

2、构建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

3、探索实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新模式。

4、建立科研物资通关服务快速通道。创新海关“大项目”进口设备“口岸直通+属地检查”通关新模式,试行采用“合格保证+ 符合性验证”的检验监管模式。

5、创新重大科研项目管理模式。

来源:规划先锋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