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突然冷场?!

匿名 2020-12-04 02:06 阅读 966

文 | 白羊

近日,深圳楼市发生了2件很有意思的事。

一个是,年内最后一场、也是史上最壕的土拍大戏,出人意料地平淡收场;一个是,龙华某地王项目开售,对高价楼盘情有独钟的深圳土豪,这次却没一哄而上,据说去化率偏低,具体数据坊间说法不一。

若从表面看,很容易得出刚回暖的深圳楼市遭遇了倒春寒,但真相并没这么简单。

冷清的土拍

11月22日,深圳一口气推出6宗住宅用地,总建筑面积约77.6万平方米,其中龙华1宗地、光明区2宗地、坪山区3宗地、大鹏1宗地,规模甚至超过6月24日那场“史诗级”土拍。

关注大湾区楼市的人,想必很多人对6月份深圳那场土拍仍记忆犹新。

作为近二十年来,深圳土地招拍挂市场最大数量的一次宅地供应。当天深圳市土地房产交易中心上演了一场3小时土地拍卖持久战,共吸引了37家企业参与竞买,最终以223.84亿元的总价完成土地使用权出让,超过起拍价(154亿元)近70亿元,整体溢价45%,全都拍到土地最高限价。

深圳向来住宅用地稀缺,这是开发商和土豪们坚定看多深圳楼市的基本逻辑。

这次土拍地块更多,起拍价更低,本以为会有一场龙争虎斗,但结果以冷清收场,仅14家房企到场,一个半小时便结束了“战斗”:6宗地、1宗流拍、两宗地是底价成交,溢价率最高的一块也仅有27.5%,而6月时的5块地溢价率全达到45%。

结局很意外。

但原因显然不是半年间深圳楼市基本面就发展了深刻变化,开发商不再看好了,也不是因为年底开发商拿不出钱了。

巨大反差的背后是拿地条件出现了巨大变化。此次参与竞拍的6宗地块,均采用“双限双竞”(即限销售房价和成交地价、竞成交地价和人才住房面积)模式;而6月集中推出5宗均采用“单限双竞”(限成交地价、竞成交地价和人才住房面积)地块。

看到没,与上次相比,此次多了一个限销售房价。这就给开发商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

限成交地价也好,竞成交地价和人才住房面积也好,虽有成本压力,但可以通过售价来弥补,因为从基本面上看,他们是坚定看多深圳房价的。

但一招“限销售房价”完全开发商的财路给堵死了,值得一提的是,个别地块的限定售价甚至低于周边二手房价。如龙华A816-0068地块,销售房价限定在7万左右,而周边个别项目房价已达8万到10万一平。

这种新房和二手房倒挂,对于甚至深圳土豪来说,那是很爽的。但对开发商来说,自己就只能赚个辛苦钱,完全是给别人做嫁衣。既然如此,还不如不拿。

而之所以制定这么严苛的、严重打击开发商拿地积极性的土拍条件,官方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

首先,今年三季度,深圳GDP增幅不尽人意,现在需要适当放些“肉”出来,拉下经济;

其次,今年以来,从大湾区规划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收到的大礼包接连不断,而明年又是深圳建市40周年,这个节骨眼,在调控房价上,深圳必须要有大局意识,而6月那场轰动的土拍,影响很大,所以此次要降温。

正是在这这种矛盾心理下,才有了这次条件苛刻的、以牺牲开发商利益为代价的土拍。当然,买单的基本都是国企,中海、招商、华润、五矿、深圳安居集团等。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也意味着2年后,又是深圳土豪们集中蹲售房部的时候。

热不起来的地王项目

从之前刷屏的千万蹲可知,深圳是从来不缺购买力的,尤其是高端项目。

但深圳土豪又是精明的,预热了很久的龙华某地王项目,之所以没得引得土豪们蜂拥而至,并不是因为房子不够好,是因为房子的升值空间不够大。

比如项目开盘均价10.3万一平,但周边二手房大都在6至8万左右,也就是说,项目带周边的房价,而周边房价却无法给项目更多支撑。另一方面,虽然产品做得不错,但项目所在区域并不是深圳核心或热点区域,也没有山、海、湖等特殊资源,即没有豪宅基因。

用某置业者的话说,说实话,***的品质,卖10万便宜了,但地段上看又觉得不便宜,前海招商**也卖10万,买了房跟别人开口一说,我住南山前海,和说我住龙华上塘,那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这也反映了当下国人那种简单粗暴的“买房观”,即能地段好、能升值的房子才是好房子。至于体验感和产品力,那都是锦上添花的附属品。这种买房观本没什么问题,但这种过于从升值视角而不是居住体验看房子,也恰是导致楼市难题的一大症因。

而这两个事件也显出了深圳楼市在当下微妙的一面, 土地端一热,政府就开始浇冷水;房价稍微一高,资金就不跟了。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