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人职业生涯图鉴

匿名 2020-12-02 23:24 阅读 1000+

●●● 1● ● ●

我不贩卖焦虑,只想说下行业的现状。

前两天一个同龄的做房地产的大学同学问我:

晚上十点算正常下班的地产人,都成了夜行动物,伴随着黑夜的,是焦虑。

其实不止他一个人,身边有很多同龄的地产人朋友,都在这种状态下度过。

这些朋友都已在行业工作多年,到了30出头的年纪却发现,工作、职业规划、生活的压力如潮水般袭来,蔓延至全身,焦虑让我们失眠、困惑、乏力,甚至有朋友因此而抑郁。

深夜两点翻开朋友圈,除了地产人在加班的消息,还有地产人在像微商一样发广告。

作为一个地产人,你焦虑吗?

●●● 2● ● ●

和多个圈内朋友探讨,他们的焦虑来自多个方面。

首先是工作。

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不好看,今年的楼市也早早定下了基调:艰难。2020年马上就要过半,疫情带来的影响还没有消散。

地产人的压力可想而知。唯有更辛苦、更努力,去拼搏年初定下的看起来遥不可及的任务。

业内人士都说:房地产行业远没有看上去那么光鲜亮丽,因为这就是个体力工作。

身边做策划的朋友比较多,看他们天天追各种节点,不是各种大型活动,就是景观示范区开放、售楼部开放、项目开盘、项目加推。

一个朋友跟我吐槽,春节活动搞完搞风筝节,风筝节搞完搞五一活动,刚准备完开盘,又马上六一了,接着就是啤酒节、采摘节、教师节、万圣节、圣诞节……

就这还没有算各种暖场活动、各种跟物料、跨部门沟通、写各种计划、数据、汇报方案,根本停不下来。

而今年更特殊,很多房企的营销费用大幅度缩减,是不是就策划就没事干了?

并不是,在艰难的时候,领导的要求是:要把花10块钱做到花100块钱的效果。

于是,原本的暖场活动放弃了活动公司,自己上,淘宝阿里巴巴兜兜转转;原本的微信推文放弃了代运营,自己P图、自己写原创文案,甚至自己去拍小视频;砍掉了大批推广,各种全员营销,各种找中介渠道……

销售岗的辛苦是深夜打卡的无奈。当业内盛传996的时候,销售岗其实是嗤之以鼻的,因为他们是36524。简单来说就是,你必须要随时在岗,365天24小时待命。在很多项目,晚上10点下班算早的。因为要考核销讲,要梳理客户,要各种总结,各种回访,而这些在接完客户后才能进行。

当然,大部分的晚上加班只是一种姿态而已:让领导看看,业绩的确不好,我们已经很努力了,你看,半夜了我们还在值守。

在这么忙碌辛苦的背后,是今年很多项目成交量的低迷,而销售岗的末位淘汰制简直就是一把背后戳心的刀。

工程设计同样辛苦。

设计部门每天对接设计单位在各种修改方案、没完没了的改图、对接、报规中艰苦熬过,还要紧盯工程施工。

疫情让整个工程进度拖延了3个月,公司为了抢预售节点和交付,工程只能拼了命的赶节点。

同事的老公是某房企工程部的,为了赶预售节点,经常吃住在工地,偶尔回家拿衣服,已经比路边的拾荒者还要黑瘦,连娃都不认识他了。

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变本加厉的无效加班

房地产受政策、经济影响之大,有时候不是你努力认真干活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但完不成任务,领导就让你守着项目不能回家,加班文化越来越严重,却没太大效果,不但更累了,压力也特别大,身心俱疲。

想起《大话西游》的结尾说的那句话:“那个人好像一条狗耶”。

●●● 3● ● ●

另一个让地产人更有危机感的是职业生涯的规划。

一个很让人感慨的事是,很多地产人的思维,从来不知道要更新。但时代在淘汰你之前从来不会说一声再见。

我之前曾写过一篇文章,主要说的是:35岁是地产人的一道门槛。过了35岁这个年纪,如果上不到中高层,可能就要逐渐被行业淘汰了。

而现在看来,由于门槛降低、涌入人才越来越多、竞争加剧,这个年龄窗口还在缩小。

拿销售岗来举例,23岁的与32岁的置业顾问相比,哪个对企业的价值更高?其实高下立判。

又比如,现在行业内社招员工的工资起薪和职业爬升速度,已经远远落后于校招生了。

现在行业内已经有二三十岁的项目总甚至区域总,这些来自985名校的学生,从走出校园的那刻起再次被优选为管培生,就被房企们重点培养,他们用更高效的方式成长,用几年时间去摸清了“地产老炮”十几年的弯路,把很多“老炮们”甩在了身后。

一个资深猎头告诉我,现在很多一线房企招聘,35岁都嫌老了

“房地产开发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从业压力很大,这个行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卡的年纪线越来越低。”

我把下面这张图发给业内的朋友时,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要想想自己是处于什么位置的,而结论可能是他们焦虑的来源之一。

这张图告诉我们,无论你是70后80后90后,无论你在大中小型房企,如果你一直待在中基层,你可能就很危险。

图片源于涛哥杂谈

毕竟这个时代,千亿房企都有可能随时轰然倒塌,员工不能苛求在公司养老,也不能把公司当作家。当下很多房企产能过剩,人员冗余,要随时做好被优化的准备。

这种情况不止存在于房地产行业,去年曾经有互联网公司裁撤30岁以上中层干部的消息,也有著名公司辞退34岁员工、42岁程序员跳楼自杀更引来满屏的中年悲情。

其实很多人不是没有危机意识,只是,大多数人在时代的洪流中被裹挟着前进,翻身乏术。

你要想清楚:如果离开,我能做什么?有人调侃:送外卖、卖烤肉、做微商、干保安、开滴滴……

●●● 4● ● ●

实际上,作为一个地产人,我首先劝你要去一个全方位的体检,并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作息。

地产人处于不健康状态的人太多太多,不要等疾病发生到自己身上,再去重视追悔,那时候真有可能晚了。

其次,你要想清楚,自己拥有什么样的无形资产,以及对职业生涯长久的规划

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大部分人并无经验,只有满腔的热血和充沛的精力,干得多挣得少,你的价值体现是价廉物美的劳动力。

随着年龄增长,经验越来越多,工资逐渐增长,精力却在下降。

慢慢的你想明白了年龄和职业的关系,似乎悟到了各阶段职业进阶的窍门,但还不够,毕竟爬上高位的只有少数人,所以你要拥有的是,战略能力

所谓战略能力,就是你要是穿透眼前纷杂繁芜的行业现象,高屋建瓴预判未来的智慧。

我见过辛苦做完项目被卸磨杀驴的营销总监,转身去做了餐饮,照样风生水起;

也认识曾经身居总裁、副总裁高位的职业经理人,失去位置后华丽转身,创业成为房企老板,成为职场常青树;

同样也有高龄业内中层郁郁不得志,无奈陷入-转行-被淘汰-再转行的轮回。

前段时间刷屏的还有一张地产从业人员职业发展图,很多人认为40岁时的职业有一点点真实有一点点心酸,但我觉得,这是大部分人比较不错的发展,40岁时,选择大于努力,你可能在为自己打工。

但40岁不是职业生涯的终点。

去年看过一本书叫《百岁人生》,里面说的是,受益于发达的科技和医疗技术,我们这代人,大部分会活到100岁,长寿时代带来的变革远超出我们想象,我们未来面临的可能是老龄化、延迟退休、养老金缺口和劳动力短缺。

到那个时候,20年学习、40年工作、20年养老的三段式人生可能就不再存在,我们在85岁的时候可能还需要工作、学习,不仅仅是为了生活、养老,也是为了人生不虚度。

所以,前面说的无形资产就很重要:

1.生产资产:技能、知识、还有声誉。未来你60多岁能轻松找到满意的工作,和积累的、新学习的知识技能正相关,也可能得益于你在圈子内几十年所建立起来的个人声誉;

2.活力资产,包括友谊、家庭关系和伙伴关系,以及健康;

3.转型资产,对自我的认知,接触不同网络(圈子)的能力和对于新经历的开放态度

……

到三十多岁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是此生获得更多价值感,而我们的价值感来自于解决问题。

职场中的价值感,就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他人的问题,解决企业的问题。

所以,放下焦虑吧!我们都依然年轻如少年!

以百岁计算,即使到了40岁,我们还都处在职业生涯早期,应该全力以赴的去争取成功!

2020年的购房逻辑—如何分辨项目是否靠谱

这个市场最好房价最高的城市,还有一个指标持续攀升

绿城向左,滨江向右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