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探索“大学区”打造优质学校

南方日报 2020-11-24 15:05 阅读 1000+

  备受市民关注的“一中托管九中”终于揭开“红盖头”。11月21日,惠州市第一中学下埔校区(下称“下埔校区”)正式揭牌。自此,惠州市第九中学告别老名字,迎来新身份,成为惠州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的新成员。在此基础上,惠州拟将下埔校区和惠州市第一中学南湖校区作为同个学区,同步招生、摇号定校,探索大学区制。

    ●南方日报记者 谢志清 于蕾

    6年至少投入近2000万元

    根据惠城区政府和惠州市教育局签订的托管协议,惠州市第九中学将委托给惠州市第一中学管理,建设惠州市第一中学下埔校区。下埔校区首期托管年限暂定为六年(签订协议之日起至2026年7月31日)。托管期内,惠州市第九中学对内继续保持现有隶属关系、财政保障渠道不变,对外称“惠州市第一中学下埔校区”并加挂校牌。现惠州市第一中学初中部对外称“惠州一中南湖校区”,简称“南湖校区”。

    惠州市第九中学创办于1990年,学校占地2.1万平方米,位于老城区下埔区域,现有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524人,在校教职工130人,其中高级教师69人,一级教师53人,中、高级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5%。

    揭牌后,这所老牌初中学校的软硬件有望迎来全面升级。根据协议要求,2021年9月前,惠城区将投入不少于1500万元,对下埔校区的硬件设施进行维修、升级,每年还将安排50万元,用于奖教奖学。惠州一中每年将安排20万元,专门用于下埔校区奖教奖学。

    托管期内,下埔校区学生学籍单列管理,毕业生毕业证由惠州一中颁发,盖惠州一中印章。惠州一中(高中部、南湖校区)、下埔校区教职工(在职、退休)的工资待遇按原渠道保障;合同制教师和临聘人员的工资待遇,分别由不同校区各自负责保障。年终奖励性绩效考核由教职工所工作校区负责,绩效奖励金分配由惠州市第一中学、下埔校区分别制定方案具体实施。

    此外,下埔校区人事任用、教育教学、安全管理等由惠州市第一中学负责,财物和后勤管理在惠城区教育局领导下由下埔校区独立负责。惠州市教育局选派惠州市第一中学1名副校长,到下埔教学区任校长(法人代表)和党组织负责人;落实校长负责制,协同惠城区教育局选优配强学校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

    担任下埔校区首任校长的是原惠州中学副校长吕付国,他同时任惠州市第一中学副校长。吕付国曾在惠州市第一中学任教9年,历任年级副主任、年级主任,教学管理经验丰富,曾获惠州市德育工作标兵、惠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原惠州市第一中学初三年级主任张惠莉任下埔校区副校长。

    “我们相信通过托管和落实协议有关内容,下埔校区所有的学位将成为优质学位,下埔校区的学生将会成为优秀的学生。”惠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袁清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两校区将同步招生摇号定校

    记者了解到,此次校际托管并非惠城区政府和惠州市教育局首次牵手。2018年,双方签订了委托管理学校协议,将第四中学、田家炳中学作为惠州一中教育集团分校,由惠州市第一中学委托管理。这两所学校是惠州首批集团化办学新模式学校,全市首个教育集团——惠州一中教育集团由此诞生。

    下埔校区的揭牌意味着惠州一中教育集团添新成员。惠州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刘俊华透露,接下来将发挥一中的名校带动作用,在师资、教研、管理等方面支持下埔校区发展。他表示,惠州一中高中部校区、南湖校区和下埔校区3个校区实行“一盘棋”统筹协调管理,学校将在师资、教研、安全等方面给下埔校区支持,让三个校区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惠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为了把下埔校区打造成优质学校,惠城区将新增30名35岁以下的优秀年轻教师补充到下埔校区,下埔校区和南湖校区之间将相互交换20名以上的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确保两校的师资均衡。

    据悉,下埔校区与南湖校区将实行“同备课、同教研、同测试、同考核”,其办学成效将纳入惠州市第一中学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的考核内容。在托管期内,下埔校区将纳入惠州市直学校序列,由惠州市教育局会同惠城区教育局进行负责日常管理和评价。

    今年,广东省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支持各地采取优质学校设立分校区、优质学校委托管理薄弱学校、新建学校划归优质学校管理等方式组建紧密型的教育集团。

    业内人士分析,和一中教育集团内其他成员的相比,下埔校区和惠州市第一中学的联动更紧密,从选配校领导班子、到以分校区命名办学,再到互派数十名教师,说明下埔校区将以“市区共育、校际托管”方式全面融入一中管理。

    惠州市第一中学南湖校区是择校热门地区,下埔校区也紧邻该学区。未来这一片区的招生如何改革成为社会的热点。据悉,目前惠州市教育局正和惠城区探索将南湖、下埔两个校区作为同一校区,划大学区制。“在大学区里,我们将通过向社会征求意见、举办听证会、公示等程序探索推进多校划区,摇号定校的招生模式。确保两校的学生能够均匀分布,确保两校的学位都是优质学位。”袁清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声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

    探索“大学区”管理,不只是划片入学

    面对当下热门的名校托管以及名校集团化办学,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资深教育学者熊丙奇颇为冷静。在他看来,这种方式虽然可以扩大名校的辐射面,带动原来的非名校发展,但如果只停留在对非名校的“贴牌”,那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择校热”难题,反而会造成更为隐蔽的择校。

    要治理“择校热”,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现有资源的整合上,必须增加教育投入,转变资源配置模式。熊丙奇认为,惠州探索“大学区”管理,应该建立全新的学区管理模式,才能推进区域内的学校均衡发展。

    “学区制”不只是划片入学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教育管理制度,包括学区教育战略决策,学校的经费拨款,教师的招聘、管理、考核,以及学区公共服务等。

    熊丙奇建议,要实行这样的“学区制”,必须打破原有的教育行政治理体系,把教育资源的配置权落实到每个学区,以学区为主体完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

    首先,在每个区县教育局(区域),建立学区教育委员会,负责学区教育战略决策,改变以往教育资源配置由行政主导的方式;其次,建立学区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教育预算并监督政府落实,调整义务教育经费配置体系;此外,还应该在每所学校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同时保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

    ■他山之石

    深圳“小步慢跑”推行“大学区”

    2015年,教育部就曾提出“多校划片”,要求全国24个重点城市,要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城区,推广热点小学、初中多校划片,缓解“学区房”问题。目前,北京、武汉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已经开展“多校划片”的探索。其中,紧邻惠州的深圳在大学区制度方面的探索就是“多校划片”的一种形式。

    所谓“大学区”,是教育部门为了平衡教育资源和缓解与日俱增的学位短缺压力,实行“多校划片”的学位申请办法,即一个小区对应多所学校,其房产不再直接挂钩某所学校的学位。住房在大学区内的家长,可以申请大学区内的任何一所或者多所学校。

    2015年,深圳出台《深圳市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义务教育招生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并开始探索试行大学区招生制度。各区可根据“相对就近、教育均衡程度相当、学校相对集中、九年一贯对口”的要求,结合本区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以社区、街道等为片区设置大学区,家长可自愿在学区内为孩子报读两三所学校,按志愿次序和积分高低依次录取。目前,福田、龙华、罗湖、南山、盐田、坪山等6个行政区在推行“大学区”政策。

    整体来看,深圳在推行大学区的过程中采取“小步慢跑”策略,尝试打通局部“微循环”。各区划出一定范围,推出“共享学区”“优享学区”“分享学区”的招生政策,与大学区配套使用。虽然名字和做法有差异,但其本质基本一致,即都是多校划片:划出2—4所公办学校,共同面向同一片区招生,而且通常把强弱校搭配进行招生。

    “大学区”“共享学区”等虽然都是“多校划片”,但各有侧重。大学区的范围更广,可选择的公办学校数量更多,按照志愿与积分由高到低派位。共享学区则是将部分学位有余的学校和学位不足的学校“打包在一起”,设置为共享学区,在数量上少一些。这意味着,居住在共享学区内的家长,除了可以选择地段内的学校,还可以选择地段外共享学区内的另外一所学校作为第一志愿。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