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2020-10-14 10:08 阅读 1000+

各个城市的经济半年报陆续披露后,深圳今年收获一个新词——“深V”反转。统计数据显示,深圳上半年GDP总值达到12634.30亿元,实现了0.1%的正增长。新华社对此的评价是:面对疫情和国际形势变化的双重冲击,深圳经济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和韧性,从一季度的负6.6%到上半年的正0.1%,实现惊天“大逆转”。

面对极端“大考”,取得“深V”反转,正是深圳高质量发展的体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中央给深圳的第一个定位便是高质量发展高地。如何打造高地?要求更是具体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

应对危机的信心来自创新

在新华社的稿件中,“深V”反转展现出深圳经济的活力和韧性。活力,可以理解为速度;韧性,可以理解为质量。深圳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一直强调又“好”又“快”。

观察深圳的GDP增长曲线,会发现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保持着同步增长。2011年,深圳首度迈进“万亿元城市俱乐部”;此前,深圳高新技术产值在2010年首度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176亿元。2017年,深圳的GDP是2.24万亿元;2019年,深圳的GDP是2.69万亿元。与此相对应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17年达到21378.78亿元,2019年则是26277.98亿元。

解读高新技术产业与GDP保持同步增长,专家的观点是深圳坚持创新驱动,从而走上了质量型增长轨道。面对今年的极端“大考”,专家的解读同样会参照此前的应对。

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是深圳遇到的第一次危机。如何化危为机?深圳的选择是将高新技术产业确立为支柱产业,这使得深圳在新世纪之交开启了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型。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深圳遇到的第二次危机。深圳的选择是确立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把握住先机,抢占技术制高点。

分析今年的“深V”反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深圳市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上半年实现增加值4498.16亿元,增速较一季度回升8.7个百分点。另一个积极的信号是:今年上半年,深圳共新登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7万户,同比大涨38.5%。

在新基建上超前谋划、主动布局,也让“深V”反转更为稳健。今年3月,市委书记王伟中在动员部署中称:“发力新基建、培育新动能,战疫情稳经济、两手抓两促进。”市长陈如桂表示:“深圳市正面临新一轮重大发展机遇,而这一机遇的核心就是‘新基建’。” 7月,深圳公布了新基建数据:首批项目总计95个,总投资4119亿元,预计本年度可形成投资1006亿元。

5G成为新基建的“领头羊”。无论是在5G技术,还是5G网络建设,深圳均已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作为首批5G试点城市,深圳在今年8月建成4.5万个5G基站,率先实现5G网络全覆盖,成为全球领先的5G之都。

AI成为新基建的“生力军”。深圳已形成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三个环节,构成梯次接续的企业生态体系。按照规划,深圳将在2023年培育20家以上龙头企业,打造10个重点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6000亿元。

8K成为新基建的“新蓝海”。随着5G的加快商用,8K超高清视频有望成为5G时代第一个实现万亿元规模的领域。深圳率先瞄准这一领域发力,去年就制定出台了我国第一个地方性8K产业专项规划政策,提出实施20个8K超高清视频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建成8K产业发展高地。

夯实产业基础让跑姿更稳

“深V”反转的诸多亮点中,深圳工业的表现格外显眼。统计数据显示,深圳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2%,不仅实现了增速由负转正,而且增幅比一季度大幅提高47.2个百分点。

这一数据,不仅对深圳至关重要,对全国也是举足轻重。2019年,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为3.68万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深圳全年工业增加值为9587.54亿元,同样也是全国首位。可以说,深圳已是中国制造业第一城。

制造业是深圳城市经济的基石。尽管深圳近几年屡屡被提及“企业外迁”,但是数据却提供了不同的解读。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量,在2016年为6000多家,2019年却达到10000多家。仅在去年一年,工业企业“小升规”就超过800家。还需要提到另一个数据对比是,深圳第二产业在2019年的比重为39%,高于同期北京的16.2%、上海的26.9%、广州的27.3%。

让深圳经济的底盘更实、增长的跑姿更稳,深圳做了什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深圳的应答:坚持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实施新一轮产业链拓展工程,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

做实做强实体经济,深圳这一年多来有三件大事必须提及。

第一件是举行全球招商大会。2019年12月,深圳举办全球招商大会,承诺“只要是符合产业方向和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优质项目,一定有地可供”。为了让优质产业项目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重要载体,深圳梳理了30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面向全球招商。大会现场签约项目128个,总投资5624亿元。为兑现承诺,2020年度深圳计划供应产业用地198公顷,而且供应量不设上限。今年6月的报道称,深圳已供应产业用地83公顷,完成率42%,除个别宗地外均顺利成交。其中,全球招商大会签约项目今年内将确保产业用地全部落定。

第二件是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中央文件明确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在深圳的布局中,这将为未来培育“蓝色动能”,而且正在规划建设赤湾海洋科技产业园,大力发展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第三件是组建“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5月落户深圳的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是目前全国组建的16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之一,也是位于深圳的首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深圳有900多家医疗器械企业,近2000家经营性企业,拥有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近20000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000多项。中心的成立,便是深圳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具体行动。

科创双中心增强发展动能

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在去年8月公布的文件中,中央对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提出了“科创双中心”的建设要求。

“科创双中心”,就是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今年3月,科技部、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发文,首次正式提出“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继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合肥之后,深圳成为中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的地图上已经现出三个亮点。最南的一点是深港河套地区,这里是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皇岗口岸重建、深港开放创新中心、深港科创综合服务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正在推进当中。中间的一点是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这里突出校科企联动,共建前沿交叉学科、实验室和基础研究机构,打造高水平的高校集群、实验室集群、孵化器集群,建设世界一流科教城。最北的一点是光明科学城,这里将推进材料基因组、精准医学影像、国家超算中心二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建设标志性、稀缺性综合粒子设施,构建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前沿交叉研究高地。

科技中心重应用,偏产业;科学中心重基础,偏研究。落笔“科创双中心”,深圳近几年全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透露,市本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增长近一倍,其中30%以上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认为,深圳已经形成科技创新的“ETS”模式。“E”是engineering(工程),“T”是technology(技术),“S”是science(科学)。从渐渐涉及核心技术的研发,到推进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科研机构发展,加强科学研究。深圳遵循的“ETS”路径,就是不断向源头技术进发、不断提高自身创新力。

“ETS”模式的例证,便是深圳的诺奖实验室建设。2017年4月11日,市委书记王伟中履新深圳后的第一次公开报道,便是会见石墨烯发现者——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安德烈·盖姆爵士。向这位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发出落户邀请的8个月后,深圳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成为深圳组建的第五家以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实验室。

目前,深圳的诺奖实验室已有11家。入驻南方科技大学的格拉布斯研究院,是深圳官方认定的首个诺奖实验室。在成立当天的报道中,研究院亮出志向:“培养诺奖级人才,做出诺奖级成果。”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