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深度协作,释放了什么信号?

南方日报 2020-08-04 11:21 阅读 1000+

 近日,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深圳和汕头,这两个同属“第一批”的经济特区,因一个词即刻窜上热搜——深度协作。

    ●南方日报记者 辛均庆

    A 开启“核+副中心”协作全新模式

    此行,深圳市党政代表团只用了一天时间,信息量却非常大。代表团一共去了四个地方:

    ——汕头港广澳港区,察看码头建设进展,详细了解汕头交通规划及深圳—汕头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情况;

    ——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有限公司,深入海上风电智能制造生产线,了解复工复产情况;

    ——礐石大桥南岸公园项目现场,听取汕头内海湾环境提升工程规划和进展情况;

    ——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考察位于试验区核心区的亚青会主场馆项目建设,听取试验区规划建设情况介绍。

    从汕头港到海上风电智能制造车间,从内海湾到华侨试验区,深圳市党政代表团实地走访汕头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深入了解汕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经济特区建立40年的发展成就。

    深圳代表团考察这些关键重大平台,代表着汕头未来。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高质量发展“24条”、汕头保税区整合升级为综合保税区……今年以来,汕头新一轮改革发展利好不断。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汕头坚决扛起经济特区使命担当,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谋划推进一批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平台,以特区之为谋汕头之变。

    深圳、汕头同为经济特区,长期以来交往密切、情谊深厚。这次提出“深度协作”,让两地各界振奋。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汕头与“老大哥”深圳的发展差距不小,合作潜力巨大。

    发生在两个经济特区之间的深度协作,注定与众不同。

    从会上阐述的深度协作定位来看,两市将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优势互补、创新引领、协同发展,推动深圳创新、产业、资本、人才等要素资源与汕头沿海开放、侨乡经济等优势结合,努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度协作模式。

    两地深度协作释放的利好,带来的不仅仅是双赢,还将营造多赢的局面。深度协作的利好包括:有利于两市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有利于提高发展的平衡性、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发展。

    在区域经济布局上,两市的深度协作,更具开创性的是将加快形成“核+副中心”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这样的区域协作模式,不管对于深圳,还是对于汕头,都将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和实践。

    B 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特区使命”

    两地深度协作座谈会,释放出利好信号。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经济特区的排头兵,4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是汕头学习的榜样和范本。深圳独具的创新、产业、资本、人才等要素资源优势,同时也是汕头的短板与不足所在。与深圳的深度协作,将为汕头擦亮特区招牌、焕发特区活力带来新机遇、注入新动能。

    特殊历史节点的两地“深度协作”,有哪些内涵?

    从历史坐标上看,身处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两个经济特区开展深度协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重大国家战略,为两地提供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当前,深圳正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肩负“双区”建设历史使命的深圳,“引领带动全省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成为其履行使命的题中应有之意。在新时期,深圳和汕头,都必须以扎实工作为广东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作出经济特区应有的贡献。

    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下,广东将打造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重要发展极,支持汕头、湛江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探索推动广州、深圳与湛江、汕头深度协作,形成“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建设汕潮揭城市群和湛茂都市圈。

    C 深汕协作或将聚焦重大平台和项目

    2018年6月,广东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为重点,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强化广州、深圳“双核”驱动作用以及加强汕头、湛江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成为这一战略部署的重中之重。

    在全新的区域发展布局中,建立“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被寄予厚望。

    可以预见,深汕两地“核+副中心”的深度协作,对于广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将具有示范作用。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指出,经过40年经济特区建设,深圳和汕头的改革发展都取得巨大成就。从GDP总量来看,汕头与深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但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GDP总量不是唯一的标准。众所周知,汕头是著名侨乡,在新时期发挥华人华侨的作用成为备受关注的事情。深圳的发展也与华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改革开放过程中华侨帮助深圳发展,也推动汕头的发展。

    在曲建看来,在国际形势日趋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发挥华人华侨连接中国与世界、推动改革开放等作用。深圳跟汕头联合起来,如果能够在华侨经济文化合作方面探索出新的模式,为华人华侨发展创造新的环境,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深圳和汕头都有国家级平台,前海和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这两个优势叠加在一起,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等,进一步发挥好华侨华人资源优势,这是一股很重要的力量。深汕两地深度协作,是新时代赋予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经济特区继续发挥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

    深汕深度协作,两个老特区的新使命,未来可期!

    ■专家解读

    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

    尽快建立“核+副中心”协作机制

    近日,深圳市党政代表团到汕头考察,全面开启深汕两地深度协作,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为汕头擦亮特区招牌、焕发特区活力带来新机遇、注入新动能。为此,南方日报专访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解读深汕深度协作的意义、机遇和两地协作契合点。

    陈鸿宇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深汕深度合作,凸显汕头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以及沿海经济带东翼的地位和作用。两地协作的共同主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应尽快建立稳定成形的“核+副中心”协作机制,争取国家、省的授权赋权。

    “双核+双副中心”凸显汕头作用

    汕头这一棋子下活,则整个粤东活,沿海经济带活。深汕深度协作,不是单纯一方帮另一方的关系,而是双方在互有优势、互相提供空间的情况下开展的深度合作。

    南方日报:深圳和汕头开展深度协作,有什么背景?

    陈鸿宇:深圳和汕头开展深度协作,是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对汕头工作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的体现,是支撑汕头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体现,也是发挥汕头省域副中心城市作用的体现。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经济特区再出发,深圳和汕头,都面临新的机遇。

    深圳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历史使命,同时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双区”利好叠加,对深圳未来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高的目标。汕头也在抓住“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立足“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把汕头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成内秀外名的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

    省里提出的“双核+双副中心”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思路,凸显汕头在沿海经济带东翼的地位和作用。在广东的区域发展布局中,汕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汕头这一棋子下活,则整个粤东活,沿海经济带活。深圳和汕头推动深度协作,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南方日报:你如何理解“协作”一词?与一般地区之间的对接合作,有什么异同?

    陈鸿宇:深圳和汕头的深度协作,不同于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而开展的对口帮扶,汕头不属于欠发达地区。深汕深度协作,是为了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出水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开展协作。不是单纯一方帮另一方的关系,而是双方在互有优势、互相提供空间的情况下开展的深度合作。深圳和汕头的深度协作,共同瞄准和努力的方向是推动高质量发展。

    汕头对深圳而言有比较强吸引力

    汕头环境优美,有比较好的深水港,背靠的腹地大,作为深圳向东部辐射的通道,十分合适。

    南方日报:在你看来,两地的协作契合点有哪些?

    陈鸿宇:当前,深圳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加速跑,但受制于地域空间等问题。深圳优势资源外溢,必然要选择最经济的地方。深圳向东走,比向西走更现实。向东走,之前已经有一个深汕特别合作区,但这是第一步。我认为,更大的平台和发展空间在汕头。汕头环境优美,有比较好的深水港,背靠的腹地大,作为深圳向东部辐射的通道,十分合适。这几年,参与汕头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建设的企业,很多来自深圳,像中海信、宝能等。市场力量之下,汕头对深圳的吸引力是比较强的。

    汕头也期待同深圳开展深度协作。40年前,汕头经济特区靠特殊的政策和灵活的措施发展起来。走过40年,汕头在新时期的发展需要扩权赋能,这就离不开深圳。

    汕头走内生发展道路是有效的

    汕头经济特区40年发展,主要依靠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民营经济和侨资侨力等。

    南方日报:汕头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

    陈鸿宇:这要从汕头办经济特区的历程说起。对于汕头经济特区40年发展经验的总结,是基于一个认识:汕头当年是在基础比较差、区位优势不具备、政府负担比较重的情况下办的经济特区。一开始,汕头经济特区的范围是1.6平方公里,而深圳是327.5平方公里。

    对于汕头经济特区来说,吸引外资侨资,只能靠特殊政策来弥补各种成本。这也造成了一个问题,经济特区范围内的实体经济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育。研究汕头及周边城市的工业化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汕头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很高,轻工业占比高,去年二三产业的占比超过95%,与珠三角核心地区接近。汕头经济特区的工业化,不是靠汕头主城区来完成,而是靠周边,像澄海、潮阳,甚至潮州、揭阳,走依靠周边共同发展的道路,形成了多点多核的工业化格局。

    汕头经济特区40年发展,在远离港澳和广东发展核心区、区位条件不具备、交通基础设施起点低、缺乏资金支持和重大项目落地的条件下,在有限资源和较低水平支撑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民营经济和侨资侨力等,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南方日报:深圳汕头两地的发展差距不小。

    陈鸿宇:与深圳比规模、比总量,汕头肯定没法比,要跳出现有的参照系。汕头的发展结构比较合理,靠民营经济支撑经济发展,老百姓得实惠。而深圳集聚了大量的央企、行业领军和跨国企业,这是汕头没法比的。

    汕头的城市化水平在全省是比较高的,2018年城镇化率超过70%,位居粤东粤西粤北第一位。汕头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初期,一批农业劳动力已经转移到城市,远远高于珠三角的一些城市。

    也就是说,依靠民营资本、市场优势、特区政策,不是依靠央企,走出了一条内生发展的道路,这在省内非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进程中属于先行先试。并且,汕头走的经济特区发展之路,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可持续的。

    汕头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市场经济发展还在路上,要素市场化的水平还比较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制约比较多,营商环境在东部沿海和广东核心区域不算优越。加上既有的区位劣势,距离建设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还有一定差距。汕头拥有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响当当的招牌,但是内容有待完善,有待提质增效。

    总的来讲,汕头距离打造成为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内秀外名的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还有一定的差距。

    建立“核+副中心”协作机制

    两地需争取国家、省对“双特区协同发展”的支持力度,争取国家、省的授权赋权。

    南方日报:深圳和汕头两地如何共同发力,促进整个广东的区域协调发展?

    陈鸿宇:第一,加深对接联系,建立稳定成形的“核+副中心”协作机制。接下来,两地间需要经常性互访,建立定期的联席会议机制,共同讨论重大问题;发动广泛的力量来推动两地协作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争取国家、省对“双特区协同发展”的支持力度,争取将这种合作方式作为国家、省深化改革开放的试点,争取国家、省的授权赋权。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借助社会力量,推动两地社会资源的加深联系对接,推动更密切的合作关系,达到政府和民间共同推进的良性互动局面。

    第二,两地要加深了解,列出“需求清单”。这个清单,要体现“深圳所需”和“汕头所需”。深圳要推动各种要素资源到汕头,汕头也要到深圳去,比如办各种孵化器等。清单还要包括两地可供合作的商机、短板和不足,自贸试验区与综保区有没有什么合作可能,两地港口怎么联系协同起来等。40年前,汕头经济特区率先发展起来的经验是放权让利;经济特区40年再出发,还需要继续放权让利。华侨试验区高质量发展“24条”和深汕深度协作等利好,需要创造商机,推动一批项目落地。两地要尽快建立工作专班,分头落实任务。

    第三,两地深度协作要服从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度协作的主题是高质量发展,合作基本依据是广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深度协作,深圳的要素资源通过汕头辐射到粤东地区、闽南、赣南甚至东部沿海,从而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