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平: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危机

泽平宏观 2020-04-08 12:31 阅读 1000+

(原标题:最好的纪念: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危机)

文   任泽平

愿逝者安息,生者前行,最好的纪念是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危机,推动信息公开、应急医疗、社会治理、加大民生投入、新基建等改革。

近年中国在整顿吏治、治理雾霾、金融去杠杆、精准扶贫、对外开放等方面踏石留印,久久为功,政绩卓著。

同时,经济社会领域“疫”情频发,经济持续10年下行,先后遭遇2015年股灾、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2019年民营经济离场论、猪价大涨、2020年新冠疫情等重大挑战。暴露出一些政策一刀切层层加码、误伤民企中小企业、部分领域改革进程缓慢、民生投入不足、科技创新短板、舆论监督缺位、社会治理无序等问题。值得深思,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的紧迫性提升,避免到处救火。

中国经济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公共政策正面临重大抉择。成,则伟大崛起时隔五百年重回龙座;败,则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漫长黑暗。

的都是改革的紧迫性

2015年股灾内爆型金融危机,暴露了我们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大放大收,监管跟不上创新步伐。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大国复兴路上遭遇了霸权国家的警惕和遏制,暴露了我们在对外开放、保护知识产权、降低关税、科技创新等领域短板。

2019年猪价大涨,超过历次猪周期,背后是猪瘟和环保层层加码叠加。2018-2019年民营和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大增,“洗洗睡”“离场论”等沉渣泛起,则与部分地方去产能和环保督查一刀切、融资歧视、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发达等有关。

2020年新冠疫情大面积爆发,暴露了信息公开、舆论监督、应急体系、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

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危机!

1998年遭遇亚洲金融危机,随后我们推动了国企改革和住房改革;2001年面对“狼来了”担忧,我们主动拥抱全球化,加入WTO,极大地释放了人口红利,开启了中国经济高增长的黄金十年。

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德日韩台美英新等经济体也同样遇到过,读史使人明智,我们系统研究了这些经济体在供给侧改革时期面临的挑战、应对及资本市场表现,对认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问题及政策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专著译著《从奇迹到成熟:韩国转型经验》《大势研判》《新周期: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实战》《房地产周期》《全球贸易摩擦与大国崛起》)

在这些国际经验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转型宏观”分析框架。2010年参与研究提出“增速换挡”,2014年预测“新5%比旧8%好”、“5000点不是梦”,2015年预测 “经济L型”、“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2017年提出“新周期”,2019年提出“充分估计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拿掉猪以后都是通缩”“以改革的方式稳增长”“以第二次入世的勇气推动改革开放”。

计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拿什么来拯救你,我亲爱的中国经济

广义货币供应M2增速从前几年的两位数持续降至近两年的8%左右。受猪价大涨和疫情影响,1月CPI同比大涨5.4%。
当前经济持续下行有外部和周期性因素,但主要是内部结构性和体制性因素。短期经济的主要矛盾是总需求不足,长期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侧改革不到位,未来关键是短期加大逆周期调节和长期深化改革开放相结合,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振微观主体信心。
2019年底经济初现企稳迹象,市场洋溢着乐观的气氛,我们多次提醒“经济企稳基础并不牢固”、“2020年中经济面临再度下行压力”。

受疫情冲击,叠加此前的中美贸易摩擦和经济持续下行,中国1-2月经济暂时停摆,生产投资消费冰封,经济数据暴跌,一季度GDP大幅负增长。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13.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20.5%,均创历史新低,经济衰退程度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

疫情全球大流行和欧美经济衰退将通过外需、出口、产业链、资本流动、金融市场、疫情输入、交叉感染等渠道对中国进行传导。

不能闭门造车,要多接地气,多为老百姓着想,为企业着想。

研究的价值是对社会有用,为民生鼓呼。

建议2020年财政政策更积极。

平衡财政转向功能财政,上调赤字率和专项债发行规模,支持减税和基建,放水养鱼,扩大内需。

财政政策应承担更大责任,且解决货币政策难以解决的结构性问题。

第一,适度扩大赤字尤其是中央财政赤字,赤字率可突破3%,为减税降费和增加支出稳基建腾出空间。

从当前主要针对增值税的减税格局转为降低社保费率和企业所得税税率,提升企业获得感,真正让企业和老百姓得实惠。

第四,增加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避免财政收入增速下行背景下地方政府出现“乱收费”等恶化营商环境的行为。

第五,削减民生社保之外的开支,精简机构人员,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第六,改革财政体制,给地方放权,稳定增值税中央和地方五五分成,落实消费税逐步下划地方。

建议2020年房地产政策中性稳定。

老成谋国是时间换空间,既不要刺激,也不要刺破。

房地产一半是金融,一半是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带动的上下游产业链条较长、解决就业规模大、国民经济占比高,有必要推动改革更多地发挥其实体经济的功能,回归居住属性和制造业属性。

关键是金融稳定和人地挂钩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大力度地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营造一个万马奔腾、千帆竞发的崭新局面。

1,放开汽车、金融、能源、电信、电力等基础领域及医疗教育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深化国企改革,以黑猫白猫的实用主义标准,落实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性,消除所有制歧视;

3,建立居住导向的新住房制度和长效机制,关键是人地挂钩和金融稳定;

4,中央政府加杠杆、转移杠杆,让微观主体轻装上阵,大规模减税,基础设施建设;

5,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从间接融资到直接融资,发展PE、VC等;

6,当务之急是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积极性,给地方官员新的激励机制,给民营企业家吃定心丸。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干部和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有所下降,与官员激励机制及所有制中性落实不到位有关,部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层层加码、一刀切等,挫伤了基层干部和企业家的积极性。

革亟待破局

疫情一开始可谓前线指挥混乱,兵败如山倒,但到了2月中旬以后,疫情和人心的拐点出现。大家感觉一些举措更及时更有力更科学了,有希望了。

全国医务战士驰援武汉,都是精兵强将,致敬!武汉关键功能临时军管,红十字会被社会力量接管,效率大幅提升。火神山医院火速建成,体育馆、宾馆等紧急征用,方舱医院,救死扶伤,应收尽收。湖北临阵换帅,由公安政法卫生工作经验丰富的接任前线总指挥。

火线提拔,激励将士。湖北以外的省市新增病例持续下降。全国尽可能恢复生产保障关键物资供应和民生。货币财政政策紧急出台纾困企业,各地密集出台政策。2月12号政治局开会,实施分区分级,兼顾疫情防控和生产恢复,矫正有些地方“一刀切、层层加码”现象。

进入3月以后,疫情快速得到控制,大部分省市开始复工复产,但是内外需求十分低迷。代价沉重,胜利来之不易。当然,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不能掉以轻心。坦率地说,即使在美国,出现这么大规模的疫情,也会短期出现物资紧缺和人员紧缺。

新冠疫情是很好的清醒剂,与中美贸易摩擦一样,对此前流行的全面超美、“厉害了”等过度膨胀言论是很好的清醒剂。

我们大部分人都将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希望这个国家好,希望社会进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更幸福,呼吸到自由、安全的空气。

尽快建立《吹哨人保护法案》,

保护公民为维护社会公正和公众利益的有事实依据的报料行为,吹哨人不会受到泄密或传播谣言等指控。

第三、大力补齐医疗短板,改革医疗体制,

放开市场准入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和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财政支出中医疗等民生支出占比。

五、相信未来:改革战疫,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放眼全球,中美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体,欧洲日本人口老龄化,拉美民粹盛行,俄罗斯封闭僵化,中东战火纷飞,非洲尚未开启现代之旅。虽然历经曲折,但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2019年中国人均超过1万美元,14亿人口的超大型经济体迈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GDP规模达1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那些有才华的年轻人提供了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

在这场史诗般的改革战役中,推动改革的政治家必将赢得英雄般的荣耀,阻碍改革的旧势力必将成为时代的弃儿。

经历过改革转型洗礼后的中国经济,前景将更加光明,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展望未来,

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不放弃底线和梦想。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勇敢前行。

相信梦想,即使它给你带来悲伤,也要相信。有时候梦想不是因为看到了才相信,而是因为相信才看见。

本文来源:泽平宏观 责任编辑:杨倩_NF4425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