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拿地分布不均,国企优势明显

搜狐焦点深圳资讯 2019-12-12 09:15 阅读 1000+

(来源:丁祖昱评楼市)

下半年以来,土地市场一直保持低位运行,溢价率持续回落,流拍率上升,整体处于“底线未降,预期下行”的态势。

从数据来看,1-11月销售百强房新增货值为8.4万亿,环比涨幅较上月微涨6%。在这其中,销售TOP10房企新增货值占43%,较上月上升2个百分点,TOP50房企占据了百强新增货值的83%。

值得一提的是前11月已有27家企业进入新增货值千亿阵营,13家企业新增货值突破2000亿,其中碧桂园、融创、万科新增货值均突破5000亿元。

由此看来,房企投资拿地,与销售格局一致,呈资源高度集中格局。

3成企业近两月尚未拿地

在经历了3、4、5月的土地窗口期后,企业策略随市场行情波动不断变化,当前房企的策略主要聚焦“促销售、抓回款”,因此在拿地决策上,延续了今年以来谨慎的态势。前十一月拿地销售比仅为0.36,与2017年的高峰相比相距甚远,比2018年也小幅下降。

若从操盘金额TOP50房企下半年单月投资强度来看,四季度房企的投资力度有明显的下滑,始终维持低位运行,11月在部分国企、央企的“抬轿”下则稍有回升。

此外,新增货值百强中有超过3成企业尚未拿地也足以见得当前房企的谨慎态度。

近两月国企表现积极

但随着价格回落以及年末供地潮,部分房企也开始在优质城市寻找机会。

从单月拿地金额来看,国企、央企表现强势,万科、中海、绿地、华润等名列前茅,拿地金额均超过100亿元,且拿地销售比均高于0.4,大于行业平均。若同下半年月均拿地金额相比,中海、招商等涨幅超过20%。

在土地市场转凉之际,国企、央企融资成本低的先天优势明显,投资拿地的底气足、脚步快、拿地策略更灵活。如11月深圳出让的5宗地最后均由国企拿下。

行业进入加速洗牌期

目前部分城市土地市场处于“预期下行,底线未降”的状态,在土地调控限价措施严厉,以及起拍价并未明显下调之下,部分公开市场拿地盈利空间小,甚至不盈利,部分房企转向收并购等其他方式来控制项目收益。

根据不完全统计,1-11月典型企业收并购、协议土地出让的幅数占比达到12%,一部分是融创、绿地、龙湖、世茂等规模房企通过收并购补充优质资产,另一部分是区域深耕的企业如建业、佳兆业等,凭借地缘优势以较低的楼板价在深耕城市积极补充货值。此外一些地方性企业如嘉福、电建等也在积极通过并购寻求规模的扩张和增长。

总体而言,在融资政策收紧的大背景下,部分小房企生存困境进一步凸显,行业加速洗牌,未来“大鱼吃小鱼,甚至大鱼吃大鱼”局面会更加明显。然而,无论市场市场怎么变,规模房企的优势都不会改变。

回归二线战略进入“平台期”

从11月百强房企拿地分布情况来看,一、二线城市共占42%,三四线城市成交比例较全年有所上调,企业回归二线城市的战略进入阶段性的平台期。

区域分布上来看,中西部占比近4成,长三角、珠三角也是投资重点地带,环渤海城市群成交占比相对较低。

整体来看,当前市场走势和企业拿地态度“双向分化”,市场热度高的城市在供地上将持续调控,市场走低城市则有可能刺激房企拿地。

考虑到年末各房企仍以销售回款为重,谨慎态度不会发生逆转,但对于优质城市的优质地块,有能力的房企可以在下一波窗口期到来之前“捡漏”。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