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胜:中国在金融数字化领域进展非常迅速

中国网 2019-10-27 17:36 阅读 470

中国网财经10月27日讯 今日,首届外滩金融峰会在上海召开。外滩金融峰会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本届“外滩金融峰会”为期三天,今日起至10月29日,聚焦金融开放、金融科技、财富管理等议题,共设七场全体大会。

第二场全体大会主题为“金融开放与资本市场改革”,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的副院长、金融学教授朱宁主持。

汇丰集团常务总监、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副主席兼行政总裁王冬胜参与了大会并发表了演讲。他谈到:“银行业,我已经有40年的从业历史,在香港也见证了中国银行业的加速发展。举例而言,当我开始关注中国银行业的时候,十几、二十年前还是非常初级的,现在是全面发展,包括传统银行、数字银行。在中国,今天买东西要用数字支付方式,而在很多国家,现在还在用支票。”

王冬胜举了另外一个例子是中小企业贷款。他提到,传统来讲,对于中小企业的信用历史进行调查,主要看之前的还款记录,但是现在在中国非常先进,对中小企业信用历史调查,主要是看之前的还款记录。现在在中国非常先进,可以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全方面的分析,是采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还有用户行为评分。基于新的数字化方式,虽然贷款的数量增加了,但是不良贷款的比例反而降低了,所以中国在这个领域的进展非常迅速。

以下为部分演讲实录:

银行业,我已经有40年的从业历史,在香港也见证了中国银行业的加速发展。举例而言,当我开始关注中国银行业的时候,十几、二十年前还是非常初级的,现在是全面发展,包括传统银行、数字银行。在中国,今天买东西要用数字支付方式,而在很多国家,现在还在用支票。

另外一个例子是中小企业贷款。传统来讲,对于中小企业的信用历史进行调查,主要看之前的还款记录,但是现在在中国非常先进,对中小企业信用历史调查,主要是看之前的还款记录。现在在中国非常先进,可以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全方面的分析,是采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还有用户行为评分。基于新的数字化方式,虽然贷款的数量增加了,但是不良贷款的比例反而降低了,所以中国在这个领域的进展非常迅速。

中国,是现在最大的贸易国,GDP全球第二。中国的证券、债券市场也是巨大的,许多人会说,中国应该肩负起更大的责任,推动世界的发展。虽然我同意这样的说法,然而我脑中会有这样的问题。更大的责任,也意味着中国要在全球世界舞台上要有更大的声音、更大的话语权。

在雷曼兄弟危机以及欧洲的债务危机之后,亚洲相对而言是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的,可是有这么多新的监管措施,西方监管措施提升全球资本要求,这可能是适用于西方的良药,可是亚洲也同样会收到这些要求的波及,有些要求并不适用与亚洲,尤其不适用与中国。另外,这些要求也限制了借贷的发展。比如,资本金越多,对于借贷的限制越低。这些资本金的要求只适用于经济增长在2%到3%的国家,而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在6%以上。这就需要中国在全球银行治理方面有更大的话语权,亚洲也要有更大的话语权。

因此,我建议亚洲监管机构,应该设立一个论坛,共同探讨金融方面的问题,亚洲债务方面相关的事务。此外,也可以探讨如何彼此帮助,不同的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另外,也可以共同探讨银行业在未来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今天技术增长十分迅猛,而在网络安全上也有诸多挑战,影响着世界,影响着亚洲。随着技术的发展,这方面的议题一定要进行充分的探讨。

随着中国的逐步开放,我想介绍一下汇丰在中国的发展。我们在资产管理方面有合资企业,保险也有合资企业。我们也是第一家在证券合资业务方面获得51%控股权的金融该机构(汇丰前海证券),我们有很多牌照,中国创造了政策环境,让我们有机会可以提升持股比例,这个开放在不断的进展中,对汇丰而言也非常重要。

此外,还有其他的领域要发展。首先是监管,我们有牌照,但有些监管还需要进一步放松,比如保险。我们需要在不同的省份、城市所在地获得单独牌照,这方面可以适当放宽。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也有诸多挑战,并不是因为缺乏资本,因为我们很容易注资、增加资本的。影响我们发展的是流动性问题,也就是存款。中国对于资本存款准备金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我们已经准备了许多年,增加我们的存款比例,但是这条路走得并不容易。中国要想真正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必须寻找到途径,让金融机构有机会吸纳存款。

还有一个角度可以探讨,就是公司治理。公司治理非常关键,中国如果想要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很大的作用,公司治理必须要齐头并进,这是对客户的保护,对行业的保护。我们不希望中国像雷曼兄弟发生危机,不希望中国面临同样的问题,中国人民应该受到保护,衍生品必须进行仔细、严格的监管,这也是中国可以开展的工作。

总之,一是中国要国际的市场舞台上有更大的发言权;二是要提升公司治理;三是要给外资金融机构更多吸纳存款的机会。

(责任编辑:杨畅)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