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与新城|陈中原:五个新城诞生记及未来发展要注意的问题

澎湃新闻 2021-10-01 20:38 阅读 572
五个新城将重新起航,成为上海新的增长极。今天看来,新城很“新”,然而新城原住民则声称五个新城才是真正的“老城”。事实确实如此,新城在上海历史上曾有浓墨重彩。三国时期的云间二陆,唐宋时期的青龙市镇,明清的棉布贸易,清代的盐业生产等都发生在今松江、青浦、嘉定、奉贤、南汇等地。上海地区考古遗址,特别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也都聚集在上海西部地区。这与上海特殊的地貌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据考证,距今7000—4000年时,在太湖以东的岸线不断向外推移和海洋动力的双重作用下,上海地区的西部逐步发育出上海的古海岸线“冈身”。这条冈身线经嘉定外冈,穿越闵行的马桥,向南延伸至奉贤的柘林。“冈身”与今天五个新城在自然地理上的形成有何关系?《魔都与新城》系列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澎湃新闻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地理学博士生导师陈中原。陈中原认为,目前城市暴雨洪涝频发,气候变暖,海平面不断上升,来自海洋的灾害也在增进,在五个新城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澎湃新闻: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口,这一地区的古海岸环境如何?陈中原: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它的地貌环境是近一万年间长江从上游带来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堆积,形成了现在的三角洲平原。在这个时间段中,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从大约-150米上升,在约七千年前达到我们现在海平面位置。所以长江入海口的古海岸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来自海洋世界的记载。譬如,古风暴潮记录、古气候波动记录、古生物演替的记录。当然,这片土地在距今约七千年形成以来,也记载着我们祖先农业文明的光辉历史;闻名世界的新石器农业起源,包括河姆渡文化、松泽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培育出来的。因此,毫不夸张地说,长江三角洲是我们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博物馆。澎湃新闻:冈身就是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陈中原:冈身最早是历史地理专业上的一个术语,现在慢慢被大众所接受了。冈身是一个长条形的,高于周围两到三米,微微凸起的地形,这样的地形并不是每个历史时期都能看到。我们利用同位素的手段去检测,从西冈、中冈到东冈,测得冈身形成的年代在距今7000-4000年之间。这意味着距今7000-4000年左右的时候,太湖东部的岸线,包括今天的五个新城是没有的,因为这个时候土地还没有长出来,当然就更没有人能生活于此。那么这个地形是怎么形成的呢?距今7000-4000年之间时,太湖以东地区的岸线向东推移是缓慢的、停滞不前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冈身得以形成。从专业上来说,是因为泥沙不够。长江口东部是有冬季大潮、天文大潮,每年都有很大的台风,台风来的时候,在平均的海平面上浪高可以高到3-5米,所以,在海洋动力条件下,粗的颗粒、泥沙和打上来的海水中的贝壳螺壳,堆在上面。内外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冈身。冈身其实不只上海独有,苏北也曾经有冈身,苏北的冈身是从废黄河出来的,不是长江口的冈身。上海的冈身是属于长江的,也不只奉贤这一条。澎湃新闻:五个新城所在区域随着冈身向东推移先后成陆,具体成陆情况如何?陈中原:冈身就是在距今7000-4000年形成的。然后4000年以后,冈身以东开始大面积接受了长江来的泥沙,快速地向东推移,一直推到现在的海岸线,这样的历史也就两三千年,也就是说五个新城的出现是和冈身向东推移的速度密切相连的。长江三角洲、太湖东部的土地都是长江供应的,没有长江泥沙,就没有上海,就没有目前的五个新城。正是由于长江的泥沙不断喂养土地,才有了今天冈身以东的大片土地,才有松江、嘉定、青浦、奉贤、南汇这五个新城。五个新城中,北部的松江和嘉定比较早,南汇出现得比较晚。因为海岸线推得慢,冈身那个时候地形比较高,所以人群聚集在松江和嘉定比南汇要早。奉贤柘林这一带,倒是比南汇要早,为什么呢?因为冈身向南延伸的时候,这个地方地势比较高,适合居住。南汇都是大面积海滩,不能住人,所以规模发展不起来。澎湃新闻:受不同自然地理禀赋影响,五个新城过去分别有怎样的生产生活?陈中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个道理在冈身以东这片土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五个新城过去的发展历程就是当地人依靠山水、依靠地貌发展产业来提高自己生存条件的一个过程。东南西北五个新城,每个新城都有自己的特点,体现了地理学上资源环境来哺育当地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理念。冈身东部受潮水灌溉,潮涨潮落,而且这里的土地都是盐糟的,所以不能从事稻米农耕,于是这里的人们就以捕鱼、晒盐为主。盐是天然的,不需要投入很多,只要围垦一块土地,海水涨上来的时候涌入盐民围垦的土地,退潮的时候通过排水沟把它排出去,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盐水涌上来再排出去,就形成了白花花的结晶的盐巴。把盐巴采下来,经过简练的冶炼过程,去掉一些杂质,就成为可以食用的盐了。历史上,南部的奉贤和南汇有比较多的盐场。宋以后,南汇有了大片土地可以让人居住、围垦,当时人们以晒盐、捕鱼为主。从地理学角度来说,当时南汇向海推进最快,水系较为发达,航道被冲刷得比较深,形成很多颇具规模的天然港口,所以,南汇主要是晒盐和捕鱼。青浦,在冈身边缘后面。因为冈身挡住了东部的海水入侵,泥沙淤积量少,这边主要是淡水的,不是咸水。所以,青浦可以种粮食、稻米为主。松江和嘉定介于青浦和南汇之间,同时地形较高,所以以种植为主。渔业和农业越来越繁荣,这是与土地不断往东长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海岸线推移,五个新城逐渐发展起来。唐朝以后才慢慢有盐民,从小村庄开始,发展到小镇、城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开始从事农业、渔业,宋以后上海地区发展很快,明清时候最盛。澎湃新闻:今天奉贤和南汇还保留了生产盐的痕迹。比如奉贤当地仍然有关于盐的谚语歌谣,南汇的地名中仍然保留了“一团”“二团”,围绕盐业生产,这两地的行政管理和人们生活如何?陈中原:长江泥沙不往北部走,而是向东南扩展,到一定程度就受到外面海洋动力的抑制,扩展不出去了。所以,奉贤柘林这个地方受到台风、风暴潮影响,就长不出去,而南汇是可以一直朝东南方向走的。有了土地,老百姓聚集到这个地方来。南汇水系又最发达,在海平面运动下形成了潮沟,又形成了天然良港,裁弯取直后又变成河道。河道可以一直通到太湖,可以连接到黄浦江,可以连接到吴淞江,甚至可以和长江、内陆的河口联系起来。所以人在南汇这边聚集最多,社团就这样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社交中心圈,随后管理中心也逐渐移到了以南汇为中心的区域。奉贤也有这样的过程,但是奉贤的地理条件远远不如南汇,所以,南汇以盐为产业的社会活动更加繁荣,当时是叫下沙盐场。当时南汇的盐场是和南部的奉贤连在一起的,一直扩展到金山卫,所以我们说下沙盐场以南汇为中心,并向东南扩散。最开始官方也没有去好好调节和管理这个事情,当形成一定规模后,尤其是在宋以后,明清时候这里形成了很大的规模,才有所谓的建制管理,所以也形成了南汇地区一些以“灶、团、墩”来命名的系列地名。比如一团、二团,三灶、五灶、六灶,这些都是在宋朝以后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地名。澎湃新闻:随着盐场逐渐衰落,南汇也逐渐萧条。这一经济地理变迁背后呈现了怎样的人地关系?陈中原:南汇盐场衰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先民们为了保护人身、财产安全,在南汇东部也筑起了不同规模的大堤,这些大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挡住了盐水的入侵。盐水入侵量少了,南汇的土地就淡水化了,再也不是一个理想的晒盐场地了,所以南汇盐场就慢慢结束了。另一方面,随着土地向东淤长加快,南汇基本上变成腹地,盐巴晒不成了,捕鱼捕不成了,慢慢就被遗忘了。可以看到,一个地区发展过程是和土地、地理条件、水沙、气候、水文条件全部联系在一起的。关于人地关系,我们先民朴素的生活精神,最早是从大自然的斗争过程来的。我们的先民都是农民,农民就是为了生存不怕苦、不怕累。与自然斗争,对古代上海地区的人民来说,就是防潮水、防台风、防内涝。从古至今上海海域的自然灾害,最大就是台风和内涝。为什么内涝?海平面是一直微微上升的,比它毗邻的陆地要高。这里的土地本来是井字形的,纵浦横塘,排水畅通。但是由于过去不遵守大自然规律,只顾一些商业的蝇头小利,大规模进行围垦,填沟、填水道,导致大面积的水排不出去。所以,上海地区,南汇、奉贤等自然灾害最严重,除了台风之外就是内涝。总之,海平面上升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这不完全是自然规律,人类活动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至于目前紧张的人地关系,主要是由于上世纪以来我们人口快速发展造成的。同时,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使得人们追求快速的经济回报,忽视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导致环境污染、清洁水资源短缺,城市暴雨洪涝频发,气候变暖,海平面不断上升,来自海洋的灾害也在增进,所有这些威胁,都需要我们从政策修订、加强教育、规范生活行为等方面加以应对,尤其需要从事低碳生活方式。这样才有可能走上一条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