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出让金划转税务部门可以抑制房价过高吗

匿名 2021-08-02 16:14 阅读 1000+

昨天税务部门代收土地出让金的事,我那么通俗易懂的解释,还是有很多人在质疑。

有的人甚至文章都不看,就开始评论,说以后土地的钱中央拿走了,地方没钱了!

文件第八条写的明明白白,这钱还是归地方政府,过去怎么管理使用,以后还是一样。

但有的人就是闭着眼睛不看,不相信逻辑,不相信专业,只相信自己喜欢的,想要的东西。

其实我理解这种心理,很多人对高房价积怨已久,巴不得看到土地财政的模式马上终结,卖地的钱全部给中央拿走,地方没钱,就不会卖高价地了,高房价也就可以结束了。

我并不喜欢高房价,但是我忠于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看问题不能太主观了,否则你会陷入失落中,期待太高,也容易错失机会。

前天看到《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跟我的解析不谋而合。

本来昨天就想发文章的, 晚上陪儿子睡觉,哄他睡把自己哄睡着了,一醒来快12点就没法发了。

很多人认为这次土地出让金由税务部门征收是第一步,是中央为了下一步分税制改革做准备的。

好像是说,中央眼红这块大肥肉,要来跟地方抢蛋糕了,先把土地收入由税务部门收上来,进了税务的账户,中央就占据主动权了,下一步跟地方谈判土地收入你必须分多点给我中央,你地方也只能同意。

分税制改革要是有这么简单操作就好了!

一年八九万亿的土地收入,涉及到31个省份的利益,如果把蛋糕拿走,地方不跟你急?他们还有什么积极性去搞建设,那还要GDP发展吗?

90时代我们第一次分税制改革,还是上头找各个省份一一谈判才谈成的。

中央为什么想多分点?那时候是国库空虚,急需填补,后来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大量盈余,钱根本花不完,怎么办,结果还是需要通过转移支付,返回给地方去花,毕竟你要靠地方来落地发展经济啊。

那现在有这个必要再做一次分税制改革,让中央把土地收入再管死吗?

说实话,中央现在也没有这个意向。

如果土地收入全部也上缴中央,由中央来支配,先不说各个地方会强烈反对,钱到中央后转移支付给谁,谁多分点,谁少分点?各个地方驻京办是不是又要忙活去找关系了?

2020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18.28万亿,其中,中央8.28万亿,地方本级收入10万亿,基本上快接近对半分了。

中央拿着这么多钱,自己也花不完,基本绝大部分还是转移到地方去用,去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就是8.33万亿。

即便返回这么多,另外还有8万多亿的土地收入,但地方财政依然是入不敷出。

去年财政部的报告说,中国31个省份,有30个省财政收入负增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地方财政运转尤为困难。

地方有多困境,中央心里是有数的。

如果把土地收入再拿走,地方怎么活?医疗、教育、地铁这些基础设施还怎么建设?整个社会怎么运转?GDP还能增长多少?光靠税收肯定不行。

很多人认为土地财政是高房价的罪魁祸首,有点以偏概全,因为你没有去考虑货币和供需因素。

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土地财政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让中国快速实现城市化,政府把城市建设搞好了,再吸引企业来投资,税收有了,就业也有了,整个社会运转就活了。把人吸引到城市里来,都想买房子,地价不涨才怪。

现在有什么可以替代土地财政模式,拉动中国这辆高铁继续快速前行的吗?

没有!

去年全国土地收入是8.4万亿,而一二线核心城市对土地财政依赖最严重的就很多,比如温州、昆明、福州、杭州太原、合肥、武汉、西安、广州、南京、佛山、郑州,都超过百分百。还有很多城市在50-100%之间,低于50%的屈指可数,只有北上深和无锡

这还是一二线城市,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压舱石,都有这么多城市依赖土地财政。

我们还有那么三四线城市,本身实体经济弱鸡的,税收收入少的可怜,只能靠卖地维持。

人口还在往一二线城市流入,三四线流出,十年八年后很多三四线的土地估计也不值钱了,他们如何生存是个问题。

以后即便房地产税推出对三四线的帮助也很小,如果税率高了,对三四线楼市更是打击,恶性循环,税率低了又征不了几个钱。

因为降低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远大目标。

其实办法不是没有,不需要中央统一来分配土地收入就可以。比如人地挂钩,建设用地指标转卖。

现在中国城市的问题是,大城市人多地少,中小城市人少地多,以后可以按人口分配土地指标,大城市指标不够的就花钱跟小城市去买,比如东北这种地方,人口持续流出,以后不需要建那么多房子了,但那又想靠卖地创收,那就把建设用地的指标卖给上海、北京。

这样其实就变相的做到了土地收入的转移支付。

有的人指望房地产税开征来替代土地财政,这个愿景是美好的。

房地产税开征确实是早晚的事,以后要想实现共同富裕,一定会让富人多交税,这个不用争论。

但现在单独的一项税种根本无法替代土地收入。

我们算一算房地产税能带来多少税收。

别的城市没数据,我以深圳为例:

去年深圳市一位副市长透露,深圳实际管理人口约为2200万人,结合2019年12月《创新发展论坛》第三卷数据(下图),推导出拥有不同数量物业的各人群占比。

深圳有房的总共是164.1万,其中一套房的143.5万人,占87%,2套房15.3万人,占比9.3%,3套和3套以上的5.3万人,占比不足1%。

深圳总的商品房是多少套呢?

200万套左右。

上面一套房和两套房的人加起来就是175.9万套了,剩下就是3套和3套以上的,加起来大概是25万套。

只有一套房的基本不会征税,所以大多数人跟房地产税无关。二套房的人面积大了,肯定要交税,但有些人为了避税,会搞JLH或者分给父母一套来规避,能征到税的也就是三套以上。

深圳人均住房面积是28平米,套均按100平米算。

25万套,100平米,总共2500万平米征税,假如按年2%的税率来计算,一年能征到的税是50亿,我算2%的税率是很高了,目前上海的房产税才0.4-0.6%。

就算我们把二套房的人也全算上,其中一套征税,按15万套计算,也只能多个30亿。

加起来还不到一百亿。

我这是非常粗糙的计算方式,因为房地产税肯定是按人均超出多少面积来征税的,比如上海是按人均60平米的免税标准,还有不同种类的房子税率也会不一样,比如重庆的,越是别墅,高档住宅征的越多。

如果按人均60平免征标准,一家三口180平,四口就是240平,基本上2套房的大都不用征税了。

我们就往大了算吧,一年加起来也只有大几十亿,去年深圳卖地收入就是1054亿了,房地产税只是土地收入的一个零头而已。

上海、杭州、广州、南京一年卖地收入都上2千亿了,广州和杭州一年的土地收入比全部税收还多。

跟卖地收入比,房地产税能征几个钱?杯水车薪!

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找不到任何一个税种可以替代土地财政的。

在房地产税完全可以顶替土地财政之前,土地财政不可能终结,至少十年都很难看到。

还有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我也跟你们解剖一下,有人说以前城投公司拿地,最后政府返回土地出让金,实际上地方很多的土地收入是虚增的,以后税务来代收的话,这种事就不可能再发生了,会杜绝。

我们先搞清楚政府和城投的关系。

有很多地方政府会跟城投公司合作,主要就是土储中心委托城投公司去做一级开发,负责拆迁、三通、五通一平等土拍前的工作。

一级开发做完后,城投公司再把土地交给土储中心拿去招拍挂。因为所有的商业用地都必须通过土储中心招拍挂出让,不能协议转让。

政府又还需要搞各种基建配套,想让城投开发,公司没钱怎么办?

政府一般的做法就是先把土地作为国有资产注入城投公司,因为很多城投基本上都是国企,城投和政府是一家人。

政府向国企注资,这个完全是合规的。

城投有了政府注入的土地后,可以去金融机构抵押贷款!就有钱开发了。

现在一般都是这种模式为主,而网上大家所说的城投公司参与招拍挂拿地的情况,一般是行情不好时,政府需要找一些国企去捧场,拉高地价,最后政府再返还地价,其实这种模式,也可以做到合规操作。

比如某城投公司最后真的拍下了一块地,30亿,实际上最后政府要返回20亿,那怎么返回?按规定土地出让金是不能返回的。你拍下来,这30亿就必须先交上去。

那就是城投先交30亿到账上,地到手后去融资,改天政府再以给国企注资的名义,把钱注入城投公司。手段有很多,但注资是最简单的操作。

所以在多种操作模式下,会因税务代收而改变政府委托城投开发的模式吗?

当然不会。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