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兴衰往事:70年发展简史

匿名 2020-12-03 00:45 阅读 3000+

1 ●

最近东北着实很火,继年中王首富之后,以马云、许家印、杨惠妍领衔的“首富军团”盯上这片黑土地。带着千百个小目标接踵而至,大有一副来晚了登不上席位的姿态。

我等凡夫俗子虽读不出大佬们境界,不过东北其实挺可惜的。

对于现在的东北,就像一位身患顽疾的病人,不知道何时能康复,甚至不清楚能不能被治愈。

但是时间回到中国话事人还是爸爸的爸爸那个年代,眼下如此得瑟的广州、深圳甚至北京,在大连沈阳面前都是小老弟。

只不过“人富不过三代”,东北同样没能将自己的荣耀经营下去。

东北由盛转衰,成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强背景板。

2 ●

1912年新中国还在襁褓之中,东北还是张作霖的东北。虽然娶了6房媳妇的张大帅是位“两面派”。不过这位手握30万重兵的东北王,保一方平安同时,做了件NB的事情,为“工业东北”定下最初基调!

在他治下,东北极力发展军工制造。

沈阳兵工厂

据说:沈阳兵工厂、奉天军械厂........整套的德国生产技术,数万平方厂房。无论是技术还是规模,张作霖都是二战爆发前亚洲顶级军备制造商。

兵慌之年抢杆子决定话语权,靠着这些家伙事,张家与日本人、蒋政府掰手腕应付自如。

虽然最终还是纳入“国军”体系,但是东北依旧是张家的东北。

“918事变”是东北两个时代更迭的标志,虽然侵略者卑劣行径罄竹难书,不过东北作为日军在中国的战略基地,建设了大量以军工、煤矿、铁路等,奠定了东北的工业基础。

史料记载:1940年,日本在东北汽车的产量超过了8600辆,超过整个关内,大连工业发展甚至优于川琦和广岛。

日本占领下的长春

用当时日本记者的话说:在沈阳到大连的沈大线上,两侧工厂烟囱林立,城市连成一片,在这里,我看到的了如德国般的“绵长工业区”。

这是一批“宝贵的财富”!

抗战结束后,黑土地上的同胞没能过上几天太平日子,就被卷入内战。

幸运的是东北是当时最早被完整解放的区域。

而淮海战役是东北纷乱的休止符,虽然现在大家习惯性歌唱战争胜利靠的是小推车。孰不知历史上的原话是:淮海战役的胜利,靠的是山东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

东北解放,大连军工业起到关键性作用。

这也是新中国初期,大连拥有中国最大、设备最完善的重工业基地原因。

就这样凭借张作霖时代、日统时期积淀下的底子加上隔岸老大哥帮衬,建国后的东三省开起支援全国建设50年。

领袖曾如此评价东北:

“只要我们有了东北这块巩固的根据地,即使失去了现有的所有根据地,中国革命依然有成功的基础”。

3 ●

1953年施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展重工业。

有着先天优势的东北,乘上新中国工业振兴的第一班车。

在“一五计划”中,工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就是:“完善一个,铺开大网”。

这里的“一个”指的就是东北。

于是“一五”计划还有一个别称“东北计划”。

新中国将全国近一半(44.3%)投资额,投到东北尤其是沈阳。

国家在东北集中投资建设相当规模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这里诞生了:

铁人王进喜

中国油荒终结者——大庆油田;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制造业的重要标本——绵长工业区;

中国“钢都”——鞍钢;

一五”期间,东三省原煤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东北挖出超过50亿吨煤炭。

1954年版的邮票

1960年版人民币

这上面的繁忙景象,便是曾经亚洲第一露天煤矿——海州露天煤矿,至今还保留着当前世界最大的废弃规则矩形人工矿坑。

鼎盛时期,东北一度占有中国98%的重工业基地。钢铁,石油,机电,军工更高达八成Made in Dong Bei

第一桶原油、第一炉钢水、第一架飞机、第一条汽车生产线……只要你能想象建国前20年“首次”诞生的国货重工产品,基本都与东北有关。

奈何计划经济时期,现在流行的说话就是变现不易,当时东北工业产品输出全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调配”。

所谓"调配"另一层意思便是低价或者无偿供应。

所以建国初的50年东北不只是共和国工业基地,同样扮演着“奶妈”的角色。

而东北命运再次转折,始于改革开放。

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伟大尝试,既然是搞实验自然要投资。80年的深圳旧称宝安县,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每天晒着渔网划拉着小船,一年收入大概买不到现在1/2头猪。当时广东第一书记每天都在头疼“逃港“事件。

想搞特区经济建设,靠捕鱼肯定不行。

沿海没有钱,只能缴税大户补贴,东北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大业成本的承担者之一。

资料显示:从1953年到1994年,辽宁全省就累计上缴中央财政3234亿元,占同期地区财政收入的71.5%。

领导人高瞻远瞩,改革开放成功了。

国家将目光更多的聚焦在东南,而东北依然担负着补给站的职责。

能者多劳,支援祖国建设并没有什么问题,而东北的病因在于没有乘上改革开放这列快车。

工业化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重工业初步实现之后,必须经济转型。通过市场经济来发展轻工业,轻工业起来之后再带动重工业升级,如此交替循环逐步实现产业升级。

错过了八十年代后期工业领域升级换代良机的东北。

80年代的铁西

大锅饭、产业比例失调的弊端很快暴露出来。产品落后,缺乏市场,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一连串的反应压垮了令人艳羡的“东方鲁尔”。

九十年代初期,鞍钢最困难时,买煤的钱都要依靠员工捐助。

一个城市巨型企业和支柱产业的境地,某种意义上决定这座城市的命运。

鞍钢这种巨头都举步维艰,东北经济环境自然不用多说。

经济崩溃的背后就是普通人的苦难。

上世纪90年代末,市场经济已经红红火火,国企改革势在必行。三千万下岗职能中,有近800万来自东北,生产线上被大潮裹挟的工人见证了这个时代的起落。

2006年第十一个五年计划,里面有关东北发展如此描述:完整的原材料基地,确定大农业的发展方向!

曾经引以为傲的化工产业并没有列为核心,高层给东北定性:原料基地、粮仓。

东北的衰退也可以看作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换的结果。

4 ●

中国有句古话: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个人如此,城运亦是如此。

关于东北现象有很多种说法,国企比重高、市场经济转型失败、政商关系、资源依赖,东北人观念落后,等等。

只不过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就已经不是东北人的东北,所以东北衰败不只是内因,还有外因。

失宠,是最致命的!

1978年,东北经济总量占中国的13.98%,到2017年仅有6.48%,2018年则继续缩水至6.3%。2018年民营企业500强,整个东北地区入围企业只有9家。

与互联网科技领域的大企业更是无缘。

轻工业“快手”,重工业“烧烤”言犹在耳。

近些年,东北登上热搜无外乎几点:雪乡宰客、老龄化严重,经济衰落……

“振兴东北”的口号每年都再喊,经济始终不见好。甚至最近几年,ST昆机、港股辉山乳业、欣泰电气、东北特钢、獐子岛,东北企业造假成风。

把股民、投资机构、投行、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监管层戏耍一个遍!

呈现极度负面的商业形象,终于结出“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苦果。关外资本对关内,避之不及。

工行的2018年报

2018年银行多个银行财报对东北评价并不乐观,招商、工行在东北区域的贷款不良率占比都超过全行的10%。

2018年中行各区贷款量

从五大行的数据看,2018年东北整体贷款总量无明显增加(经济活力不足),不良率普遍上升(经营情况恶化)。

商人不愿意借钱,并且有更多人企图”赖账“,于是只薅外地人了。

从阳光度假村毛老板控诉视频得到不少支持,也能嗅出外地人在东北经商环境确实存在某些问题。

不完全统计

在王健林已完成250亿投资的基础上,万达又在沈阳投资了800个亿建文旅项目;

腾讯与辽宁省人民政府牵手打造“数字辽宁”;

阿里巴巴与黑龙江省共建“数字龙江”;

京东农牧准备在吉林省长白山AI养猪;

华为与北大荒集团达成合作,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及智慧农业建设;

恒大集团与沈阳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新能源汽车、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诸多领域投资约1200亿元;

桂园农业与黑龙江省建三江管理局将在黑龙江二道河农场建设大型无人作业示范农场;

……

以阿里、腾讯、京东、华为领衔的互联网公司,和碧桂园、万科、恒大、融创四大龙头代表的地产公司,中国两个最多金的行业和最有钱的公司,都来了。

这批大佬到来,让东北真可以说是久旱逢甘霖,瞅准互联网产业空白与现代农牧业优势。

这里要感谢王首富,开了一个好头!经历过低谷复出后的王先生先后在东北投下重金,他也是最近几年为数不多高调为东北站台并且真金白银砸下去的企业家。(再见王健林

从东北起家的王首富,高调回归东北,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但是阿里、华为、京东、恒大这些企业的涌入就是另一番风味了。

从投资内容可见,面对东北重工业国企占比较高,辽宁国企占比50%格局下,没有一位轻易去染指工矿重工业这块蛋糕。

而是通过地产、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智慧科技这些薄弱环节曲线切入居民的大宗财富、日常消费领域与东北的产业振兴叠加。

“国企东北”依旧,那么剑指居民消费的新投资涌来,东北经济还有希望吗?

去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一份《东北主要城市营商环境评估报告2018》显示,东北主要城市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沈阳、大连企业获得投资的水平虽然不低广州,成都、武汉、但是对比中部的西安、郑州存在优势。

如此多的投资接连砸向东北,的确有焕发生机的可能。

当然对于东北而言,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投资无论是万达还是恒大,都是抱着赚钱的目的进入东北。

而东北能否让让这些钱生钱,只能靠自己。官僚主义、国企病等病灶不除,对外来输血依赖过深,只会加剧自己的困境。

否则,再好的农把式,在盐碱地里,也种不出好庄稼!

我们的目标都是星辰大海,富饶的东北能否再次摘星?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