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国楼市的巨轮,将要驶向何方?

鑫龙源公司集团 2019-09-16 14:30 阅读 1000+

日前,深圳正式宣布:住房体制二次巨变!最终版的《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正式发布,意味着被称为先试先行的深圳房改,终于正式落地!

这篇深圳楼市新政的有关规定,可以说是内容丰富,含金量爆棚:

➤ 从2018年起,在新增居住用地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用地比例不低于60%,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只有40%。

➤ 到2035年,新增建设筹集各类住房将达170万套,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三类保障性住房总量将不少于100万套。

➤ 人才住房:价格为市场价的60%左右,面积小于90平,可租可售。

➤ 安居型商品房:价格为市场价的50%左右,面积小于70平,重点面向符合财产收入限额标准的本市户籍居民,可租可售、以售为主。

➤ 公租房:租金为市场价的30%左右,特困及低保、低保边缘家庭最低可降至10%。重点面向符合条件的户籍中低收入居民、为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行业人员、先进制造业职工等群体供应,面积30-60平为主。

是的,人才房降价至60%,安居房降价一半,公租房最低可降至10%!可谓是让人十分振奋的消息!

更重要的是,几乎每一个深圳人都有机会。按照计划,到2035年,深圳新增约550万人。如果按照三人一户计算,大概需要183万套新增住房。而深圳规划170万套住房,几乎可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

不得不说,对于那些哄抬房价、剪刚需羊毛的炒房客们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未来我国楼市的巨轮,将要驶向何方?

那么我国楼市的巨轮,将要驶向何方?

过去,我们的住房制度学习是香港那一套,靠卖地来取得土地财政。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供应,独享了土地一级开发的增值收益,开发商天价拿到的地,自然要卖天价的房。

在这一模式下,香港的地价越来越贵,房价越来越高,绝大部分人一生都为一个狭小的房子而终年奋斗,生活凄苦可见一斑。

未来,我们将向新加坡模式看齐。

新加坡的住房体系以公共为主,私宅为辅。在立国之初,便将公共住房建设作为优先任务,目前形成以组屋和共管公寓为主的保障房市场和以中高档公寓、别墅为主的私人住宅构成的住房体系。

新加坡的组屋类似于我们的“廉租房”,一般是政府出资购买,然后租给穷人,租金只是象征性收取,占穷人收入很小的一部分,甚至占到了整个住房市场八成。

除此之外,新加坡在核实收入后,可以通过多渠道发放最多80%-90%的贷款,也就是说新婚夫妇半年到一年就能攒到首付,这样低收入居民就能早日住到房子。

新加坡的共管公寓类似我们的“共有产权房”,这部分比组屋更上一层,价格只是纯商品房的七成,每平米房价大概比家庭月收入的1.5倍左右,换句话说一个家庭买一套这样的房子,需要努力10年左右,这种房子10年后可以自动私有化。

在如此大的保障房供给之下,新加坡的商品房也不怎么涨价,现在平均价格也就是组屋的三倍。此外,新加坡还制定了严刑峻法。

规定申请组屋要提交真实合法的材料,如果有弄虚作假会被罚款甚至6个月监禁。另外这个房子也是5年不许卖,过了5年要卖还得当地政府部门审核批准,基本上杜绝了炒房的可能。

总体来说,就是把房子分为保障房和商品房两大类。保障房由政府主导,属于公共属性,专门面向普通居民;而商品房归于市场,专门服务于有钱人,爱涨多少涨多少,这部分将是政府的收入主要来源。

未来,我国或将形成一套以新加坡为师而兼具“中国特色”的住房模式:商品房(市场化,价高者得)+平价住宅(共有产权房,封闭运行,去投资属性)+租赁住房(中低端市场,租购同权)+保障房(穷人)。

在这个体系中,政府会维持强有力的存在,也会握有越来越多的可调配资源,不会将住房问题全托于市场自有调剂。

正所谓,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