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块钱建起20000平米住宅的地产奇人

侨城一号TheSkyTown 2019-09-26 05:04 阅读 1000+
四万块钱建起20000平米住宅的地产奇人

骆锦星在竟得“中国土地第一拍”后接受采访

1979年3月,骆锦星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深圳。一个邮电局长,突然被放到了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在16年的地产生涯中,开启了无数个中国房地产历史上的“第一”:

创建了中国内地第一家房地产公司;

开发了中国第一个商品房东湖丽苑

创办了中国内地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

第一个开拓海外房地产项目;

第一个实施国有土地 有偿使用;

第一个引入境外资金合作开发房地产;

第一个按国际惯例实行建设工程公开招标;

第一个采用楼宇预售手段筹集资金;

带头建设全国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

竟得“中国土地第一拍”;

……

这位传奇的地产人,不仅是开发商,更承担着城市建设者的责任,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束缚,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深圳的城市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这就是属于骆锦星的房地产传奇,也是属于一个时代的传奇。

1935年生人的骆老先生已经如今84岁高龄,依旧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这位传奇老人和当年的“战友”、“中国土地第一拍”拍卖官廖永鉴先生,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当天,一起来到侨城一号为我们分享了他的传奇人生。

四万块钱建起20000平米住宅的地产奇人

骆锦星在《侨城一号名家谈》活动现场分享

我们或许都已经知道,在1987年12月骆老先生用525万,竟得了中国第一次土地公开拍卖的地块。但这位中国地产“祖师爷”的故事却早在7年前就开始了……

第一阶段

4万元+4部旧单车

建成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

1979年3月,一直从事邮电工作的骆锦星踌躇满志来到刚刚建市的深圳,原以为按照省里的安排,曾任惠阳地区邮电局副局长的他将负责邮电局的工作,哪知道,领导给他安排的竟然是房管局副局长的职位。

四万块钱建起20000平米住宅的地产奇人

刚成立的深圳特区,解放路与铁路交汇处

为了解决改革开放来深圳的干部职工住房问题,骆锦星面临的第一个政治任务是“1年要建起2万平方米、300多套干部宿舍”。为了解决盖房子的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这位深圳房地产业界的祖师爷翻烂了书本,找来《列宁选集》和《共产党宣言》中“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作为依据,政府终于同意与外商合作、筹集资金建设干部宿舍的方案。

1980年1月8日,骆锦星任总经理,干部职工4个人,注册资本是4部旧单车,成立了深圳特区房地产公司。深圳市本来答应给4万元的开办费,但因为财政很困难,房管局也没钱,后来还是港商借了四万港币作为开办费。

允许和港商合作的消息传开去后,首先接触的港商叫刘天就,他是骑着单车第一个来深圳投资的人。当时骆锦星不敢说是搞“房地产”,跟刘天就拟了两页纸的“补偿贸易”。由深房出地找工程队施工,刘天就负责出资建设并在香港卖楼。住宅区的设计图纸刚出来,还没有动工,刘天就早已经开始在香港卖房,均价2730元/平方米,还不到香港楼价的一半。5000多人排队购房,最后只好抽签定盘,一次性售罄。

房子还在图纸上,港商就得到了全部建房资金,骆锦星恍然大悟,原来房地产是这样做的。

四万块钱建起20000平米住宅的地产奇人

深圳物业管理第一村——东湖丽苑

1981年与外商合作建成深圳第一个商品房小区――东湖丽苑。

同年,成立了第一个物业管理公司管理小区。后来,物业公司管理小区的模式逐渐从深圳延伸到全国。

1982年深房拿着4万块钱的启动资金,向银行贷款30万元,独资建设深圳第一个、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别墅区——怡景花园。

从尝试“补偿贸易”到发展“合作经营”,以骆锦星为代表的深圳第一代房地产建设者,一路背负着诸多骂名和政治风险,摸着石头前行,也正是在一步步的摸索中,深圳的土地被逐步盘活。

四万块钱建起20000平米住宅的地产奇人

开始建设的深南大道蔡屋围路段

第二阶段

首提“土地使用费”

建设深圳罗湖开发区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经济特区规划建设一个0.8平方公里、后来扩到1.1平方公里的罗湖区。这需要3亿资金,国家给了3000万贷款,其他必须自己解决。

作为罗湖开发区指挥部副指挥长,骆锦星提出收取“土地使用费”,让外商独资进行建设。通过出让5块土地使用权,每平米土地收取5000元土地使用费,筹得5个亿的罗湖开发建设的宝贵资金,就这样罗湖开发区如火如荼的开始了建设。 3年时间建起了57座二十多层的高楼大厦。 当时投资的港商也惊叹,刚来罗湖的时候一片空地,转眼回来已经高楼大厦林立。骆锦星是一个企业家,同时承担着城市建设者的社会责任,为深圳发展和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2年,骆锦星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与中建三局签订协议,建成57层楼160米高当时全国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创造了蜚声中外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四万块钱建起20000平米住宅的地产奇人

1985年的罗湖

1985年罗湖区的俯拍全貌,一座正在崛起的现代化城市,繁华已现。

第三阶段

开拓海外市场

中国地产第一人

1984年,深房在香港注册公司,开拓海外业务;

1985年,深房以5350万元拍下香港深水埗地皮;

1987年,太子中心两幢大楼几天之内被抢购一空,深房净挣4000万元。

此外,深房还在美、加、澳一路发展,赚取大量外汇,最高时深房公司外汇占整个深圳外汇的一半以上。

至此,这位地产祖师已经蜚声全国,各地的开发商都来考察,深圳地产模式走向全国。

第四阶段

惊世“第一拍”

拿下第一块公开出让土地

有了这些成功的经验,1987年12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公开拍卖出让土地地块编号为H409-4,紧靠深圳水库面积8588平方米,规划为住宅用地,使用年限50年,下午4:30拍卖会正式开始,由拍卖官刘佳胜负责讲普通话,而为了方便不大懂普通话的香港人,刘佳胜讲一句普通话,副卖官廖永鉴讲一句广东话。

四万块钱建起20000平米住宅的地产奇人

拍卖前,刘佳胜要骆锦星支持参加拍卖。一方面骆锦星到现场实地考察,判断这块地值得投资;另一方面组织人员按标书要求制作图纸作会计预算,认定可以接受的底价在530万。所以一开始他们没有举牌,一直叫到390万,骆锦星才第一次直接叫到400万,当时掌声如雷。

四万块钱建起20000平米住宅的地产奇人

深圳博物馆馆藏--骆锦星手持11号竞拍牌照片

到400万这个价位上,场上的竞争者只剩下了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深圳市工商银行房地产公司和深华开发公司,随着“420万”、“485万”、“490万”一路叫下来,竞价升到了520万元,这个时候也只剩下深圳房地产公司和工商银行房地产公司两家了。每一次举牌,会场里面的掌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直到“525万第三次成交!”

17分钟后,骆锦星手举着11号竞拍牌面定格在中国第一拍的照片中。

四万块钱建起20000平米住宅的地产奇人

深圳博物馆馆藏--《土地使用合同书》

这一年的7月,在这块东湖丽苑的对面的土地上建成了东晓花园。东晓花园建成,卖的时候,当时市价可以卖到2000元,但拍卖时骆锦星承诺利润不超过国际惯例的15%,每平方售价没有超过1600元。

所有的改革

可能都是从违规违法开始的

这四十年的变革,是无数宏观制度、产业制度,不断被创新,不断被重新设计的结果。所以制度的变革,一定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源。

“所有的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是一句吴晓波写在《激荡三十年》中的玩笑话,但却是以骆锦星为代表的的第一批深圳开拓者, 摸着石头过河、打破时代束缚、探索发展新道路的真实写照。

四万块钱建起20000平米住宅的地产奇人

《侨城一号名家谈》活动现场--陈劲松向骆锦星竖起大拇指

深圳自建立经济特区以来,一直是改革的“试验田”、开放的“窗口”,承担为改革开放先行探索的使命。骆锦星和深房“1块钱的成本、做10块钱的生意、赚20块利润”的中国地产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但继承了深圳开拓精神的当代深圳建设者迎来了新的时代机遇。

2019年中央给深圳送来两项大礼:其一,2月18日发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其二,8月18日发表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 这是中央给深圳带来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在这样一个形势下,“深圳模式”就是不断突破制度,这是老一辈深商带给我们像血液一样流淌的精神。

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建设,需要突破很多条条框框,需要新时代的骆锦星和廖永鉴。继承老一辈深圳建设者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更高的层次,全方位建设国际标杆城市。

英雄立马起南渚,

改革开放功业殊。

渔村巨变君记否,

大厦参天笔难书。

蛇能呑象非虚语,

龙腾虎跃蕴宏图。

世界先进标杆在,

看我超越又何如?


四万块钱建起20000平米住宅的地产奇人

图片视频资料来源于网络

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