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存款是90后2倍,10亿人没坐过飞机,一文读懂未来商机

匿名 2020-12-04 18:09 阅读 1000+

这才是不可思议!67%的网友【 关注 】亿房网后,都买到适合自己的房了!


本文是进击波财经春季峰会的核心内容的梳理

这篇文章来自进击波财经的春季峰会,主讲人进击波财经沈帅波,讲述了未来中国的商机!

换个角度看消费

1、九个反常识的数据

(1) 全国约有90%以上的人没有喝过星巴克。

这是经过我逻辑上的推理得出的。星巴克发了一条新闻:700万星巴克会员接入支付宝。

基于700万会员,如果我们算星巴克每7个客户有一个开通会员,那么就有4900万喝过星巴克,10个里有1个那就有7000万。

星巴克在上海的门店是最多的,500家以上,这个城市2500-3000万的人口(含流动),三成喝过的话,是900万。中国目前星巴克的门店数是3400家,大多数覆盖在一二线城市。一线新一线二线(含广义二线)的人口总数不超过3.6亿,里面三成是1.08亿,两成是7200万(越往下门店越少,渗透率更低)。

因为我没有准确数据,我只能倒推,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倒推,90%的人都没有喝过星巴克。

故而知道并不等于喝过,并且一定有海量的人不知道星巴克。以上数据,我依然是比较保守的推断。

(2) 50%以上的中国人没有喝过农夫山泉。

2016年,农夫山泉的年销售额达到了109.11亿元。其中包含新产品和高端产品,桶装水,会议酒店供水等等。虽然农夫山泉的客单价不高,但是他的受众人群是比较集中的,我一年可能要花2400元以上在农夫山泉上。假设客单价20元,那么只有5亿多人喝过。

另一份《2018全球品牌足迹报告》显示,农夫山泉消费者触及数达3.35亿。故而,即使这个品牌是大众到不能再大众的了,依然不可能做到人人都喝。

(3) 中国约有1000万人从事足疗行业。

北京市就有20万人从事足疗,我们来往全国推一推,1000万依然是保守的估计。

(4) 13亿人没有出过国。

2018年,全国有效的因私普通护照私有量1.3亿本。这个数据是中国出入境管理局发布的。也就是说起码90%的中国人没有出过国。

(5) 10亿人没有坐过飞机。

为什么每次坐飞机工作人员都会演示一遍安全操作?因为跟你一起坐飞机的人中,起码有一半是第一次坐飞机。

中国头等舱用户不超过600万,每年常旅客不超过1500万(年飞行超过6次的称为常旅客)。

由此可以看出:在航空杂志投广告,其实就只有那1500万人能看到。所以,航空业广告商做廉价产品是行不通的,必须针对那1500万人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实现有效目的。

国航的白金卡用户不超过5万人,听说东航不超过5000人。(除了一些特殊渠道,一年盯着一个航空飞行120次经济舱,60次商务舱,40次洲际公务舱才能拿到白金卡)

(6) 中国最大的便利店不是全家,而是中石化旗下的易捷便利店。

每一个中石化加油站都有一个易捷便利店,它目前是中国最大的便利店,有25000多家门店,占全国便利店份额超过20%,很难被超越。(数据来源《2018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

(7) 处于房地产中介金字塔塔尖的,通常是穿着拖鞋、汗衫的二房东。

像上海静安区的一些小别墅,还有北京四合院,都是少量而不可再生的,往往这些房子很受欢迎,很多人喜欢租这样的房子。我们公司租的房子的二房东就是这样的人。

早期做租赁的中介发现这一现象后,就把这些房子一套套收过来进行改装,进而成为二房东。

我大概算了下,如果成为20套老别墅的二房东,每个月净利润可达50万,每套差价在2-5万之间,合同一签就是10年。

(8) 进口猪蹄比国内的便宜30%—50%。

因为除了中国、德国等少数国家,全世界大多数人不吃猪蹄。在很多国家,它是被当废品处理的,所以中国人去收购拿回国内,比国内采购还便宜。

(9)中国产的棉毛裤在西班牙可以卖10倍的价格。

过去,欧洲人不大知道世界上还有个东西叫棉毛裤。中国有个小伙子,把浙江生产内销不掉的棉毛裤拖到欧洲,趁他们冬天特别冷的时候去卖,卖得特别好。

2、中国的四大优势和巨大契机

如果这四点不发生改变性改变,那么我们依然是有巨大的机会。

① 中国具有全球最强的终端制造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我上次去印度和埃及,带的是iPhone手机。上面套了有6个玻璃镜头的手机壳,当地人都非常好奇问我这是什么?他们根本没有见过。这在中国被认为是低端制造,但其实在全球是中端制造了,在全球绝大多数地区都无法生产出来东西。

因为这个产品涉及的产业链和零部件非常多,而全世界也只有中国能够最高效、最低价、最批量地生产,并以最大规模的消耗掉。

在中国的南部和东部地区,有大量的县城变成了一个个产业的集群,整个县城都围绕着一个生意展开,你在那里走几公里就能找到一切需要的东西,但在别的国家可能要跨国才能完成。

对中国制造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中国是全球最强的中端制造大国,没有之一。任何一个国家无30年积累,无政策连贯性支持,无法取代中国中端制造的优势。

② 我们的劳动力已不是全球最便宜的,但是劳动力素质全球最高。

现在只有中国的劳动力是最具有勤劳、刻苦精神的。越南,柬埔寨确实劳动力更便宜,非洲更低,但是职业技能难以比肩。

③ 我们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今天大部分中国人已经改变了储蓄的习惯,乐于消费。

④ 中国人是全球最渴望改变命运的。

印度人都信印度教,印度教告诉你人分等级,这辈子好好修行,下辈子再升级到婆罗门。

在中国没有这样的教育,中国人都相信能通过努力过得更好一点。

在这里,读懂中国

关于人口,大多数人对其判断都是非常情绪化的,也是错误的。

美国经济学家研究发现:长期高速的经济增长会对国民性格产生很多改变,他们会更乐观、更自信、更积极向上、更开放、更包容。

这些因素集中体现在中国的00后身上。

1、某些农村地区幸福指数远高于城市

农村收入并不高,但他们有宅基地,有自留地,他们可以将自留地租出去,每年收取租金。他们的幸福指数很高。

基于大量的观察发现,现在农村里种地的人很少,并且几乎都用机械化种植,很多会外出打工赚钱。在他们眼里,大城市不是他们的世界,老了还是要回去,老家还有地。只要想到自己有土地,他们吃再多苦,都是乐意的,这是基于大量的观察发现的。

2、90后到00后的消费观发生很大变化

① 消费升级

90后、00后在社会认同感上的消费,在他们进入社会几年后就会和上一代人趋同,并且更愿意提前完成这种认同感的消费。他们中很多人的第一辆车一定不是雪佛兰,而是直接进入高端车的低配版,所以奔驰C系列、宝马3系、宝马X1都卖得特别好。

另外,奢侈品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体现在很多小姑娘在2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用La Mer了,而在欧美,更多成熟女性选择它,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我认为90后的第一次装修是一波不可再生的资源,并且这波90后一定比后面的每一代人都多。

装修中,很多大件,包括家电、家居、甚至小家电,你没事是不会去更换的,而90后的结婚潮已经到来,虽然他们中很多人选择了不婚和晚婚,但是在压力较小的三四线这一波行情还是比较明显的。

所以,90后的装修升级一定要抓住,如果错过了,可能三五年内都没有消费了。

② 孤独催生商机

90后比较懒,还有独生子女病,孤独将催生一大波的商机。

孤独的年轻人喜欢养动物,他们会带宠物去按摩和游泳,等到他们出差的时候,会找个宠物店寄养,不到1平的地方1天要花300块。此外,还有专门的宠物殡葬,基于此,宠物市场一定还会扩大,并且每年快速增长。

③ 比起KOL,他们更相信真实用户反馈

在腾讯提供的00后报告中,我们能够看到:KOL(关键意见领袖)的影响力量在下降,比起KOL,00后更相信真实的用户反馈。对于所有品牌主来说,未来的投放会变得很难,因为你需要对接海量的超级用户,并且你要把他们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去运营。

④ 对国产品牌的认知正在改变

今天,国产品牌并不比国外品牌差。这个问题在00后的心目中正在形成。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第一、中国制造真的在进步;

第二、大量国外品牌把落后的生产线丢到中国,现在才开始重视中国市场,但已经晚了,因为中国品牌的反应速度更快;

第三、00后成长的年代就是民族自豪感产生的年代。

对于00后来说,他们向往在专注领域有深刻见解的品牌。老一代人恨不得一个产品具备所有功能,但是今天00后更喜欢专业领域的、垂直的、优秀的品牌。

⑤ 00后的存款是90后的两倍。

虽然00后存款只有1840元,但90后更少,800块。(数据来源于腾讯最新的00后研究报告)

3、关于人口红利

我们总是很悲观地说人口红利没有了,其实只是分红方式发生了改变。

现在的人口红利正在体现为地区性、结构性和微观性,每个地区不是统一统筹的。

即使目前中国年轻劳动力更少了,但依然在绝对数量上超越了大多数国家,并且中国的劳动力具有素质跟薪资的平衡优势。

不要老是觉得员工就应该给你干什么,这是错的。你首先要思考的是,你能为你的员工干什么,能帮助他们实现什么。

也就是说,梦想要有,但回馈也要有。

4、劳动力总数还在增长

目前我国劳动力还没有衰退,去年农民工总数比上年增长了0.6%。农民进一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相比去年,城镇化进一步提高,按照这个趋势,我认为中国的城镇化率未来会像发达国家看齐,达到70%左右。

第三季度农民工外出打工获得的收入平均11130元。但他们有自留地,还有宅基地(以上数据全部来自于国家统计局2018年)。

当我们说到亲子类的账号,我们认为亲子类账号就应该卖婴儿纸尿裤、儿童玩具。但有赞的朋友告诉我,有赞上很多亲子号卖得最好的是零食,是大人用的东西。

为什么呢?因为他每天被孩子折磨得很痛苦,所以晚上给自己买一点东西吃,自己太辛苦了。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对用户的理解是错误的,是偏差的。

有一个网红直播卖白酒,销量是两三天上千万,客单价900块钱。这告诉我们私域流量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你必须真正做好用户洞察。

私域流量的运营跟传统的投放有三个关键区别,叫做留客、复购和裂变。

以前投过去了,人过来了,买了,走了。现在是人进来了你得留住,留住之后让他反复地买,反复买完你还得让他帮你拉人头,裂变,做好这三个环节。

今天很多账号只有2万粉丝,在我眼里2万粉丝都不能叫规模的,我都觉得2万粉丝是不可能赚到钱的。但他们通过做留客,发掘他们的需求,做好复购、裂变活得挺不错的,这是颠覆我原来认知的。

4、价值百万的金属切割机在快手上卖掉了

我们和快手沟通的时候发现一个很神奇的事情,价值百万的金属切割机在快手上卖掉了。过去大家一直以为互联网上只能卖便宜的、高频的、生活必需品。他们怎么卖的呢?

他就放了一个切割机转啊转,能把金属球切下来,有厂商的老板看了就想买。主要原因是,乡镇企业家都喜欢上快手,所以受众契合,并且这种视频非常的直观,是带有销售能力的。

乡镇企业家采购设备,你跟他演示很多PPT是没有用的,他要看直观的效果。所以经常有人在快手上做暴力演示,我上次看到一个人卖钓鱼竿,他钓了200斤的桶在天空旋转,下面有人留言说这个钓鱼竿在哪里买,我要买。这叫效果广告,往往是简单粗暴的。

全国快手播放量TOP10的乡镇,第一个是连云港的海头镇,那里有非常多的人是通过直播卖鱼:今天我刚打了鱼,晃的都站不稳了,就有很多人下单了。这就叫效果广告。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逻辑,在不同的场景下可以做不同的事情,我们要大胆地去思考很多问题。

消费升级也体现在更精简的SKU

网易严选之所以最近出了很多问题,是因为它的SKU更多,其实它应该做更少的SKU满足80%的需求,而不是为了那20%的需求去制造80%的麻烦,这是很重要的。

很多时候花里胡哨的东西是满足一小群人的,京东京造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品种,叫乳胶枕,卖得特别好。

前我们买枕头都要买泰国的,说得特别牛逼,但是今天我们对国货的信任度正在快速提高,在京东平台上,男性的转化率高于女性的,尤其是在以这种类型的消费升级为主的。

直播最重要的不是直播,是叫大哥。

制造垃圾快乐是当下最高效的吸金方式,小程序算命、逆袭小说、小姐姐直播,大家都喜欢看。

什么样的人最喜欢在直播平台打赏?就是有钱但是在平时生活里没有人重视他的人。

这个秘密我是怎么知道的?我当年开店的时候跟一个包工头老板聊天,他说,他那一年打赏花了10万块,但他是他们圈子里打赏最少的,他们都是100万起步。

我后来研究了一下,那些包工头每年能赚几百上千万。但是在工商界,很多人都觉得他比较LOW,不能上台面,他们就很失落。

所以他们就喜欢去直播平台上打赏,很多人为了被口播花了大量的钱,在那里他能获得尊重和荣耀。所以直播的本质是口播,而不是直播。

再看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实体品牌,只要本质不发生改变,就永远会有喜新厌旧、物极必反的机会。

举个例子,前几年女生喜欢买蔻驰的包,结果早上地铁门一开,一节车箱出现了10个蔻驰。

于是她们找到了下一个品牌,过了一年半载,地铁打开又是10个这个品牌,然后她们又要去换别的牌子,这就叫物极必反,喜新厌旧。

新国货崛起两条路最靠谱,第一个是性价比:高质量、高逼格、中低价格。第二个是主打圈层高质量高价格。

产品,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区隔方式分成四种:

① 功能属性的产品优衣库化

什么叫做优衣库化?优衣库最早进入美国市场的时候开在沃尔玛边上,因为开在乡下没有人买,觉得这是很LOW。

优衣库是做怎么起来的?它把重金花在了最好的街头,开最好的旗舰店,打造一个中产阶级偏高的象征的东西和品质感,但是它的价格是偏低的。把快消品的功能性做成一种符号,一种腔调,才能赢得人心。

② 身份属性的产品奢侈品化

身份属性的产品奢侈化,但它是功能属性为主。我觉得功能属性就是即使性价比很强,也很难成为企业家需要的东西,或中产阶级偏上及中产需要的东西。这里必须去打造你的区隔感,身份属性的东西要做的高级,要有奢侈品的感觉。

③ 高频消耗品上瘾化

高频的消耗品一定要带有一定的上瘾化,如果你不能上瘾,不能形成某一种触觉和连接的感觉,你是很难做好这个生意的。

举个例子,很多人抽烟并不是为了抽烟,他就喜欢手里有个东西,成为一种衍生的器官了。创造上瘾的特性很重要。

比如,牙膏在最早推出的时候不起泡沫,但他们的产品经理发现,如果没有泡泡、没有薄荷味道,很难让人上瘾,觉得这东西没效果。所以后来就一刷都是泡、很清凉,消费者觉得这样才有效,产品就普及了。

也就是说,你的产品可以加一点没有实际作用、但能让人上瘾的东西。

④ 低频耐耗品信仰化

今天很多大家电其实是属于耐耗品,一定要有信仰、有圈层。

3、行业现象

① 卤制品

中国卤制品行业是一个高度分散的行业,行业研报数据是2500亿,但是因为有大量不开票的现象(菜场、小作坊、路边摊等等),所以业内甚至有人预估是8000亿。

绝味鸭脖是行业头部企业,大概一年40亿营收。所以这是一个离散度很高的产业。也就是说:你还有机会在一个地区生产出一个几个亿的卤制品品牌。

② 乘用车

目前中国的乘用车市场遇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产量和销量的差值正在扩大,意味着大量库存的产生。怎么解决?我有两个想法,首先中低产线的车可能会通过更好的网约车制度解决,让车更好的共享。其次,走向海外。非洲都是日韩品牌车为主,中国车在那里的市场份额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

③ 美发店、推拿

如果不是从基层爬起来的,创业的成功概率低于10%。

④ 家纺

过去我们总认为纺织业已经没有任何利润了,这是错的,安踏毛利率52.6%,净利率24.9%。

申洲国际应该是全球最大的纺织类代工厂之一,毛利率31.6%,净利率能达24.8%,耐克是它最大的客户之一,都没它高。全球大多数的运动类顶级品牌都是它代工的 。

申洲国际告诉我们一件事,实体产业做到极致的时候,就拥有了话语权跟绝对优势。

很多工厂比申洲国际更便宜,但是不能大规模的出货,能大规模出货不能垫得起那么多的钱,能垫得起那么多钱,很难保证大规模出货的质量是稳定的。这是实体经济的壁垒,跟互联网说的壁垒是两件事情。

⑤ 酱油和醋

中国TOP1的酱油公司是海天酱油,截止到4月17日市值2327亿,总占有率是18%,净利润是30.5%。也就是说,中国还有大量很赚钱的实体企业。

⑥ 食品类跨国企业

全球TOP1食品类跨国企业是雀巢,它收购了大量企业,但是那些企业并没有用雀巢这个名字。

去年,雀巢在全球有6000多亿人民币销售额,净利润670亿。

所以我一直强调的是:我们要敬畏国际的巨头。你融了一个亿就觉得自己牛,但是人家一年利润670亿,一天两个亿,这就是人家造钱的速度,十年之功不可能一日形成的。

⑦ 内衣

有一个品牌叫Lululemon,最早做女性运动内衣,现在也做男性产品。

Lululemon给品牌赋予精神、赋予圈层感、赋予科技感。我在五年前去香港,在时代广场看到Lulelemon旗舰店,层高最高都七八米,跟苹果旗舰店差不多。

⑧ 海底捞

以前我们是向所有人做一种生意,现在是围绕着一群人做所有生意。

海底捞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部门都能赚钱。海底捞把财务部门做成了财务咨询公司,工程部顺便给别人搞装修,火锅调料也单独上市了。

这个时代要充分的挖掘你公司现有的能力,快速把它变成赚钱的东西。

4、品牌溢价

人会为了巨大的快感支付超额的溢价,但是每个人的快感来源是不大一样的。

男人可以为三件事情付钱,快感、存在感、认同感。如果你给男性做产品没有这三个标准,不能说你做不好,你捞不到最多的钱。

我们一定要想清楚,头等舱休息室里的咖啡不好喝,面也不好吃。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就要待在那里喝咖啡?这里有很多内心的真实的洞察,这对于做品牌非常重要。

再看下沉市场

一线的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从来不会迈出他的CBD半步,但是每天思考怎么去赚那些人的钱。这根本就难以实现。

这里分享几个关于下沉市场的观点和事实。

1、 二线跟三线是两类城市,不要混在一起说。

二线都有产业聚集,就业岗位明显高于三线城市,所以二线对人才的吸附能力是三线的很多倍。

2、三线城市新城区和新城区泾渭分明。

比如泉州,老城区特别古老,我在那里的感觉就是回到了80年代。但是它的新城,万达广场特别大,万达在边上盖了一个特别大的小区,里面什么品牌都有,和上海的CBD没什么区别。

3、消费品市场的喜好是完全不一样的。

玖姿这个品牌的定位就是卖给小镇贵妇,就是下沉市场的中产女性的品牌。但是我打听了一圈,一线基本没人知道。

在农村,80寸电视机卖得非常好。但一线城市家里放不下80寸的电视机。因为中国一线的年轻人都是租的房子,没有客厅。

4、存量改造是一门巨大的生意。

包括4S店改造、酒店改造、家居行业改造、零售改造、家电3C的改造。

一、二线城市现在3.6亿人口,4.75亿手机,人均1.3台,下沉市场人均0.5台,两个人里还有一个人没有手机。

5、理性认识小镇青年。

中国过去40年的发展来自于三点: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不超过5%的人是城里人,95%以上的人都是小镇青年,即使今天身份证上是北京人,是城市人,但是内心骨子里依然有小镇青年的影子,这是品牌必须理解的一件事情,用数据系统打标是不能解决所有的洞察问题。

总结一句,所有品牌的升级都是围绕一句话完成的:渴望和大城市的人一样。

另外如果今天你还指望跟我聊下沉市场,而不是自己去看,那么这个生意已经跟你没有什么大关系了。

文章来源: 笔记侠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独家福利】亿房联合绿地集团,免费送价值268元“侏罗纪恐龙探险嘉年华”门票!预订门票,戳下方“了解更多”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