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都”合肥:肥了自己,瘦了安徽?

匿名 2020-12-02 20:06 阅读 2000+

最近十年,论起发展最好的城市,恐怕是各花入各眼。但要说发展最快的城市,却有定论。

有一座城市,2005年的GDP,不过853亿元,2015年,增长至5660亿元,10年间增幅高达563%,高居全国第一。

这就是合肥

一座容易被忽视的城市,偷偷地吃成了个大胖子。

1

合肥是如何胖起来的?真的是“合肥独肥安徽瘦”吗?

说合肥吸安徽的血长大,并非空穴来风。

当年,为了支持合肥,安徽省把其他城市的科研机构和企业迁往合肥。据统计,从安徽各地迁至合肥的企业、机构等有26家之多。

最激进的举措,就是拆分巢湖。

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正式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分巢湖,合肥吃下了原地级巢湖市居巢区和庐江县。

分拆巢湖,合肥成为最大赢家。

一是体量陡增。市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总量,直接上了一个台阶,以11408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跻身中国面积最大城市之一。

二是城市空间放大。五大淡水湖的巢湖成为了合肥的内湖,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离长江最近仅有数公里的距离,“沿江省会”的梦想进了一大步。

三是首位度提升。此前,合肥虽贵为省会,从经济实力上看,原合蚌芜3市差距不大。吞并巢湖后,合肥一马当先,开始拉开差距。

看2017年的GDP数据,排名第一的合肥,是排名第二的芜湖的2倍有余,更是排名最后的黄山的11倍。

差距之大,让人咋舌。

自己吃到饱,兄弟还在饿肚子,难怪有“合肥独肥安徽瘦” 的说法。

2

然而,在局长看来,将合肥的成长,全部归因于“吸血”,也有失公允。

第一个观察点,是产业。

虽然从其他城市“吸”来一部分企业,但是,合肥的支柱产业,与这些企业无关。

城市的发展,主要靠产业。

很多人不知道,合肥拥有在全国举足轻重的产业。

合肥最拿得出手的,是家电产业。

合肥是全国最大的家电产业基地。2011 年,合肥超越青岛、顺德,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已连续 7 年稳坐 " 霸主 " 之位。

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四大件”产量连续多年超6000万台(套),占据了国内近20%的市场份额。也就是说,每 5 台就有一台是 " 合肥造 "。

家电产业对合肥有多重要呢?合肥家电产业产值连续多年超千亿元,2016年,产值超25亿元工业企业有67户,其中23户为家电企业,占1/3。

其次是显示面板产业。

合肥是全国最大规模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

2008年,京东方因高研发投入,背负巨大资金压力,合肥获知后,先后投资近 200 亿元引进并支持京东方建成国内唯一新型平板显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当年的投资获得巨大的回报,在京东方的带动下,合肥形成了完整的显示产业链。

2015 年,合肥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成为继家电后的又一千亿新军。

合肥的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大产业产值也都超过了千亿。

此外,合肥的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也不容小觑。

合肥是全国三大存储器基地之一。2017年12月6日,总投资达128亿元人民币的合肥晶合项目正式量产,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面板驱动芯片制造商。合肥长鑫12英寸存储器晶圆制造基地项目,预计2018年底试产,将填补国产DRAM存储器在本国市场的空白。

合肥拥有集成电路企业129家,覆盖设计、制造、封测、材料等全产业链。2017年,产值235.6亿元,同比增长31%。

人工智能,合肥背靠的是科大讯飞。位于合肥的 " 中国声谷 " 是中国唯一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已入驻科大讯飞、华米科技等 200 家企业,2017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超过50亿元,相关产业产值超过500亿元。

梳理一下这些产业,家电、显示面板、集成电路是合肥从省外引进来的,汽车、人工智能是以自主培育的企业为核心发展起来的,还真不是“吸安徽的血”吸出来的。

3

第二个观察点,是科教。

虽然合肥从其他城市“吸”来一部分研发机构,但今天再看,合肥的科教顶梁柱,与这些机构无关。

合肥是全国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之一。

先看国家实验室。北京拥有9所国家实验室,全国排名第一;合肥拥有4所国家实验室,全国排名第二,比上海还多3所。

再看大科学装置。在已经建成和计划建立的国家大科学装置总数中,合肥拿到了9个,成为最大的赢家。上海、北京分别拿到了6个和5个。

这样算下来,合肥拥有13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仅次于北京,比上海还多6个。

合肥能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居功至伟。仅仅是9个大科学装置,中科大就拿了其中的7个。

中科大,就是合肥的科教顶梁柱。

1969年,中科大准备搬离北京。河南不积极,湖北沙市委婉拒绝,江西不接受,安徽宣城不适合,好不容易选择了安徽安庆,又发现条件太差。

几经辗转,才定在合肥。

合肥张开热情的怀抱,全力支持中科大。不仅特例为中科大供暖,还协调开通合肥——北京专线,以便中科大教职员工回北京探亲。中科大才取消了回北京的念头,一心留在合肥市办学。

今天的中科大,在合肥拥有特殊的地位。要钱给钱,要地给地,为了支持中科大做科研,合肥还专门批了个“科学岛”作为中科大的科研基地。

可以说,中科大造就了合肥,合肥也成就了中科大。

这点,与安徽其他城市也无关。

4

所以说,合肥的崛起,有“吸血”的功劳,但立身之本的产业和科教,却与“吸血”无关。

回到最初的话题是,合肥之“肥”导致了安徽之“瘦”吗?

两者很难找到确切的因果关系。局长反而认为,一个“肥”起来的合肥,对安徽更有利。

正如局长在《苏州醒醒吧!陨落的GDP巨人,正在走向平庸》中写到的那样:

虽然中国喊着要控制大城市,但是,无论是美国的纽约都会区、英国的都市圈,还是日本的东京都市圈,都表明一个事实: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一切资源只会越来越向大城市集中,然后由中心城市向周边“二次分配”。

霸都崛起,至少能够与周边的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强市抗衡,将部分“肥水”截流在自家“田里”。

其实,放在全国范围内,合肥也不是吸血最厉害的城市。

以2017年GDP为例,合肥占全省的比重是26.2%,比武汉(36.7%)、成都(37.5%)差远了。

再看城市差距,合肥是排名最后的黄山的11倍,武汉是排名倒数第二的天门的20倍(倒数第一的神农架GDP仅25亿元,不做对比),成都是排名最后的甘孜的50倍,也是小巫见大巫。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合肥独肥安徽瘦”的说法呢?

主要是因为,合肥以前的底子太差,让今天的高增长,显得有点“不正常”。

你看,同样以“内斗”出名,安徽省与江苏省的画风,就有点不一样。

江苏省:谁都不服南京,顶多吐槽一句。

安徽省:谁都不服合肥,都想取而代之。

(来源:正解局 文/正解局)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