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裁员传言背后:房地产行业已到了最尴尬的时候!

匿名 2020-12-02 19:59 阅读 2000+

文/潮哥

01

绿地的裁员绯闻

这两天,关于绿地裁员的消息甚嚣尘上。

8月23日上午,有自媒体报道称上海最大的房企绿地集团将迎来裁员风暴,并称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近期对京津冀、上海、及广深事业部总经理做出尽快完成瘦身的指示,裁员比例高达10%-30%。

绿地方面随即出面辟谣,称消息不实,北京、上海等核心一线城市历来是公司战略投资的重点区域,公司并无裁员计划。对于恶意造谣、夸大和传播不实消息方,公司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无风不起浪。针对绿地有无裁员一事,尽管绿地官方公开否认,但权威媒体打探的消息却与官方回应并不一致。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记者向多位相关人士求证,一位业内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基本属实,裁员计划正在进行中。

另一位接近绿地人士称,基本属实,但现在谈“裁员”这个词太敏感,所以可以认为是人员结构调整。该人士表示:

人员结构调整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深圳,上述地点目前都处于拿地困难阶段,没有足够的土地资源。绿地总部在上海,事业1、2部是最大的两个部门,成员大部分是上海人,很多员工不愿意去外地,加上业绩的压力,所以需要作出一定的调整,有人说1部2部年内合并,但还没看到文件。“今年绿地的人员本身就比较动荡,这个情况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从相关人士的回应来看,关于绿地的传言并不是完全不可信。

绿地裁员的消息,并非现在才有,早在今年7月份就有传言说绿地上海事业一部、二部合并的消息。

据微信公众号地产人言披露:

从去年下半年来,二部的业绩一直下滑,据说,因此徐荣璞屡屡在内部会上被点名批评。而该房企集团的另一个骨干部门——事业一部,2017年实现预销售额359亿元,在建面积近800万平方米,在绿地控股集团2017年度表彰大会上,斩获了38个奖项。

过去的2016年、2017年绿地因业绩滑铁卢、战略需求等也做过几次人事调整。

在如今调楼市调控尤其是一线城市力度空前的楼市调控当下,整个房地产行业都面对流动性、资金压力,整个行业都在调整,位于行业前列的房企巨头们也概莫能外。

恒大年初就提出降速提质的发展要求;在上半年遭遇多次事故危机的碧桂园,也在刚刚发布业绩中报之际,宣布要放慢脚步,开始选择性战略收缩。

02

一线城市拿地困难,项目少

绿地2018年年中报数据显示,在地产业务上,绿地实现合同销售金额1627亿元,同比增长22%,合同销售面积134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回款1476亿元,同比增长36%。

从销售规模和增幅来看,都还不错。克而瑞公布的半年报排名中,绿地流量金额排名第6位,权益金额排名第4位。

克而瑞2018上半年房企排名

但有两点我们必须要认清:

1、2014年绿地销售额曾超越万科,坐上了地产一哥的交椅,三年的时间过去,绿地已沦为了第6。更为关键的是,前面的三巨头、融创、保利发展势头仍然非常强劲,绿地有被进一步拉大与它们之间差距的风险。

2、2018半年报绿地房地产销售额1627亿元,尽管排名仍靠前,但距离年初绿地掌舵人张玉良说的房地产的销售规模不低于4000亿元的50%,仍有不小差距。排在前面的碧桂园、恒大、万科半年成绩单都非常漂亮,均超额完成。

面对行业调控与自身规模增长双重压力,通过人事变动来快速提升业绩,于绿地确实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尤其是一线城市的人士调整,显得尤其必要,因为从绿地近一年新增项目来看,一线城市占比已经非常非常的小。

本号根据绿地发布的公告,梳理了一下2017年与2018年前7个月绿地新增项目情况后发现:

1、2017年新增房地产项目71个,一线城市中只有大本营上海占了5个;

2、2018年1~7月新增房地产项目72个,其中一线城市0个。

公开披露的数据与某位知情人士披露的内容几乎一致,绿地开启裁员模式的核心原因,是一线城市已经没有土地了,它不得不在上海等地进行人事结构的调整。与此相对的是,绿地其他地方,如西北、西南、环上海圈等市场好的区域还在加人。

一线城市都没啥新项目了,还需要那么多人干嘛?为了业绩和规模,换成谁也要进行人事调整。

但人事调整也并不表明需要裁员,也可以人事调动,将一线城市的冗员调到新增项目较多的三四线城市即可,当然如果员工不同意,那就只能另谋高就了。

从绿地人事调整的猜测与公开报告中一线几乎可以忽略的项目占比,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下的房地产,已经到了极度尴尬的阶段。

03

尴尬进行时

从城市化进程角度来看,一二线城市肯定是房企发展的重要方向。几年前,恒大、碧桂园就高调宣布重心转移到一二线,最近几年房企都在争相进入一二线城市拿地。

但矛盾的是,一二线尤其是深圳、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土地供应已经不多了,特别是深圳。粥少僧多,再加上当下房地产遭遇流动性、资金的全面调控,银行对房地产现金流收紧,加大了房企拿地难度,一些房企为了业绩与规模,需要重回三四线城市拿地拿项目。

关键是,三四线城市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长远来看,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向一二线城市是大趋势,潜力肯定不如后者。短期,今年国开行又对三四线城市棚改作出调整,碧桂园早就闻到了风声,所以从年初就开始强调快周转,以时间换取空间。

也就是说,时下一二线城市拿地困难、没地可拿,受新限价影响许多房企也不愿拿,三四线城市又潜力不够,房企无论去哪都吃不到好果子,甚是尴尬。

但企业得活着,活着才是王道。于是,许多企业开始裁员减负。

裁员不是啥光彩的事,许多企业只能秘密进行,并矢口否认。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受调控影响,今年整体市场形势严峻,目前已经有多家房企内部在进行较大规模的裁员计划。

此前就有传言称“泰禾开始大面积裁员,总比例达30%”,对此,财联社记者从可靠信源处获悉,泰禾集团目前确实在进行人员调整,对现有员工结构进行优化,但大规模裁员30%的消息不实。

裁员还算轻,更有甚者已经开始跑路,比如上市房企中弘股份,掌舵人王永红自去年年底以与港桥投资重组谈判为由前往香港,至今未归。

绿地对裁员一事已经公开否认,真相我们无法知晓,我们只知道,调控近两年的房地产行业已经进入了尴尬期,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游戏,才刚刚开始。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