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姑娘在老家是如何买房的

匿名 2020-12-01 18:28 阅读 1000+

不知不觉,自媒体作为一个独立行业拆分出来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

去年小镇的话题爆开后,大家惊叹还有这么大一个真空市场等待挖掘后,就没有然后了。所以这次,我想顺着这条价值线,继续和大家聊聊小镇这个话题。

从小镇生态中更细的切口,讲一个生意口的小镇姑娘,和她的买房观。希望能让大家看到一些不一样的启迪。

事情起因说来也蛮机缘的,从一次被咨询开始吧

是这样的,这位小镇姑娘,小微,算我一个从中学时代关系就很要好的朋友了。

生意家庭出身,属于提前过上了岁月安好生活的群体。家里房子装修,为选哪部电梯而纠结问题,来找到我这个一线地产自媒体青年咨询,显然我也是给不了什么建设性意见啊。

不过,我虽然不太可能会码一篇家装电梯指南给他,可多年未见,也算有个话题可以聊开了。

01

首先,我是比较好奇的,到底多大的house会用到观光电梯。

简单说,因为结婚的缘故,小微的父母就陪嫁的一套1200平别墅。看着有点夸张,我这里要科普下,中国城市体系的末端比大家想的分叉还要多。

普通的地级市,差不多也就是主流认知三四线城市,地级市下面一般有代管的县级市,而大家讨论的小镇,多数都是这些县级市,再往下的乡,村行政单元也不用多说。

而县级市下沉的第一级应该是镇这样的聚落,就好比在上海,在苏州现在还可以看到很多带有镇字眼的区域,然而一二线城市化推进太快,城市边界很快把这些原本的郊区聚落给包裹起来。

所以镇的这样县级郊区聚居单元,在中国真实的广泛存在又容易被忽略,就说一点,我至今还没有找到精准的小镇统计数据。

坦白说,越往下沉,土地价值越稀释,流转起来就越松动,这样1200平的house,完全买地自建,也就说不需要现代商品房开发体系介入。

这还没完,她现在暂住,是她父母的房子,一栋2000平的house。

这里,给大家简单看下,什么样的房子是用来住,比如这样像迷宫一样的家庭动线。

这看起来像是客厅,但实际上这是每间卧室标配的前厅。

对了,还饶有兴致在自家院子里做了一个假山景观群吧。

只是,在感慨完生活的本来面目后,用她报给我整体成本,算了一笔账,即使土地成本被最大限度的压缩,但建安加装修成本,也是妥妥上海内环标配了。

同样,这笔资金由于自建,只能全款,而不能用杠杆周转的。

嗯,有钱真好,然而,用标准投资眼光来看,这样两套几乎没有流动性的house所圈住资金,完全就呆滞了。

小微却说,身为生意人,完全知道现金周转重要性,可账不是这么算的。

02

都知道,一二线买房有很强投资属性,三四线买房算回归生活了,但小镇的买房观,真的很特别。

我做了一个总结,面子驱动。

小镇的生活特别简单,比县城还简约,生活所能触及到的一切都能在十分钟车程搞定,房子建在哪里都无所谓的。

也意味着,小镇无地段,土地价值在这里被最大程度均摊。

另一方面,小生态带来的圈层在这里被完全压缩到一起,大城市可以无限链接新的人脉,但你能找到有价值对接面孔只能是那几张熟脸。

打个比方吧,小微家的生意是某化工原料供应商,而且几乎快垄断了区域生意,而这就是小镇生意的真实生态,任何高利润的生意切口,强政府资源加上市场容量真不大,哪怕就是作坊式经营,也基本上都会被一家或者几家垄断了。

很多人认为一二线城市的繁华和机会,这些小镇有钱人会跪舔式的过来买房啊,落户啊。

其实恰恰相反,这种固化资源获取模式,底层就决定了他没有办法离开,一二城市那种靠打拼,靠机会,靠创业的打法,对他们没有什么吸引力,他们要做的就两点,固化资源渠道,和强化圈层。

在这样逻辑下,只要一套house建好,后面的house就会建的越来越大。

但小微还告诉一个有意思的说法,这样非常深度熟人社会中,越大的房子,背书作用越大。

03

这点上,很多人估计很难理解小镇的资金周转模式。

首先,他们资金敞口真的很单一,真正最信任的还是国有银行,也就是五大行这种。

说穿了,只有五大行能下沉到这里来,我老家的县级市,吾悦广场都有了,但招商银行都还没铺进来,其他什么金融机构就更别想了,能提供的金融服务少之又少。

还有,很多投资渠道也没法下沉到这里,银行端的理财产品,成了小镇有钱人不多的资金向投资,小微就在15年买了100万5年期理财,即便这样一笔现金在当下也能够得上某个二线城市的首付了。

而说实话,银行骨子里要求稳定的运作体系,是不太适合小镇的灵活生意模式。

这就要求去融资的抵押物货值必须稳定,比如房子啊,也催生出了很另类的小镇原始金融方式,按这边俗话叫“大鸟”,本质就是拆借型的高利贷。

而这种基于熟人和圈子的信任体系,在小镇上背书来自两点,过去的口碑积累,和看的见的财富象征。

由于小镇生意模式是极端不透明的,缺乏一二线居间担保系统,因此,把财富变得具象化,在这里依然很有效。

比如,小微这个年纪,她的代步工具是这样标配的。

当然,她也给我一个很有趣的说法。

总的来说,房子为什么要建的足够大,因为这里圈层背书要足够的明显。

而在我看来,这里的地段平权,真有开发商进来,几乎找不到什么营销概念,人均产值虽然不错,但市场容量太小,你实在找不到什么合适产品填充。

或者,我们现行商品房开发体系可能不适用小镇单元(现在流行造小镇的另说),至少我在这里看到最好的,能称得上商品房的,就是镇上几个有钱人玩票建的。

04

不过,我还是问了小微,真的不想去买一套有物业和景观的现代商品房产品,哪怕投资也行啊。

结果,小微是买了三套,只是买房逻辑和我们这种一二线自媒体灌输完全不一样。

这三套都是买在我们老家那勉强算的上三线的地级市市区吧,小微她也知道一二线城市很好,但是她们买房是没有什么全局观的,就算我们声嘶力竭呐喊三四线的危险,她们的认知中,我们市区挺好的,该有的都有了。

而且,不能离开自己主产业太远,身边基础设施健全的三四线就是她们觉得非常好的选择。

你不能说这种认知有多浅薄,就像我先前说的,买房这件事是根本没有一套普世性法则,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好,接着说,第一套,在16年9月,买了市新区的300多万的豪宅

我也挺感兴趣,怎么会选这样一个标的,要知道那个节点,棚改没有出来,三四线市场也不活跃,鉴于不住过来,豪宅也不是好标的,结果也和我猜的差不多,至今涨幅不大。

用小微的话说,那时候混在大城市朋友房子都暴涨,并且圈子中有相当多人去市区买房了,她就跟着去看看,也就买了。

而这就是小镇买房的显性逻辑,你打出再精美的广告,做出再精美的楼市,都抵不上身边朋友的几句话,做任何事,都笼罩着圈层联动的效应。

你很难讲这种模式有利有弊,但结果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小微就栽过跟头。

像钯金这种贵金属投资,我算投资老手也不敢沾手的,小微就在朋友推荐下,成功把140万本金缩水一半。

这背后,小微不是相信任何一条赛道,而是信任这样圈层背书。

05

但也有例外。

比如第二套房,就是老城区的学区房,理由很简单,前面说了很多,但子女下一代教育优先级同样非常高。

实际上,这套单纯为孩子读书的学区房可能是她唯一翻倍的投资了,而子女教育,恐怕是让她们这样固守小镇姑娘,走出来的最大动力了。

第三套,就有点悲情了,17年10月老家楼市最高潮时候,买了一套200平写字楼。

然后,终于在19年,以3万年租金租给一个教育机构,算了算,涨幅没有,靠租金年回报还不足3%。

这点上,我觉得,她们真的算楼市中最容易被收割那批了。

即使生意场让他们变成中高净值群体,可对楼市赛道认知挺陌生了,比较初级的。

因为她们生态中,没有经历过楼市的周期循环,也培养不出一种现代的买房观,买房这件事,基本都在凭借直觉。

最典型的,这三套房都是全款,完全没有杠杆这回事,就像小微说的,这么多钱回来干嘛,那就买房买车好了。

我至今印象深刻,一朋友的母亲从来老家来苏州看她,在小区门口散步的功夫,就被中介地推说动,顺手买了一套商住公寓。

我想,楼市财富效应中,她们应该是最后一批的接收者了。

最后我也问了下小微,她还会继续买房吗?

“要不,你什么时候给我推荐推荐吧”。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