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城市1k㎡ 2020AUBE欧博奖学金开题圆桌派

搜狐焦点深圳资讯 2020-07-22 12:34 阅读 1000+

【主题】:破译城市1k㎡  2020AUBE欧博奖学金开题圆桌派

【时间】:2020年7月21日19:45

【地点】:南山区万科云城设计公社B区负一楼AUBE欧博设计

——直播——

【主持人-方小诗】:亲爱的各位网友,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2020年欧博奖学金直播间,今天我们邀请到几位嘉宾和我们一起分享交流2020年欧博奖学金的主题,我是本场圆桌派的主持人方小诗。

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到场的嘉宾:

首先是大家非常尊重的城市建筑学者、趣城工作室创始人,深圳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研究员张宇星博士;

欧博设计设计董事,景观师祝捷先生;

欧博设计城市设计师李亚鹏先生;

欧博设计建筑师王展先生;

四位嘉宾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斜杠身份,有特殊的业余爱好,这种爱好也是平时感受城市、抒发情感的独特方式,我们希望以这样的形式对今年的欧博奖学金进行破题,请大家以非常轻松的形式分享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相关专业的同学们应该怎么带着问题旅行,怎么玩,怎么在玩中理解城市、观察城市、体验城市。

在圆桌互动开始之前,我想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欧博设计。

AUBE欧博设计1997年创立于法国巴黎,1998年来到深圳,扎根深圳,集建筑、规划、景观、机电结构为一体的国际设计机构,从早期的华侨城生态广场到今年完成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人才公园、半岛城邦,完成了一些深圳地标项目,20多年来深度参与了深圳的城市发展。

欧博奖学金是欧博设计2019年发起的面向未来设计人才的公益研究基金,鼓励在校学生从书本中抬头,以旅行的形式走出国门,观察城市,发现问题、研究问题。2019年欧博奖学金资助十余名学生,9天走访了柯布西耶在法国的19个代表作,追溯了现代主义巨人如果回应属于他们的时代命题。

2020年欧博奖学金将视野聚焦到当下,回归到大型密集城市的问题,关注属于我们时代的重要命题。在这个命题下,我们提出“1k㎡紧凑城市和日常尺度”这个题目,这个题目包含三个信息,1k㎡代表一个城市单元,紧凑城市是我们目前生活的高密度、复合性发展的城市,日常生活意味着我们关注人、关注当下、回归日常。

大家看到这个命题,第一时间有什么感受?

【张宇星】:这个题目特别吸引人,我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个想法是也想申请这个奖学金,去到一个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的城市,但这个城市的尺度最好是1k㎡,因为1k㎡是中国和西方古代城市通用的尺度,我们研究一下中外老城市的尺度,很多尺度都在1k㎡上下,并没有现在动辄就是几百平方公里,深圳2000平方公里、上海6000平方公里,北京更大,这种超大城市是近几十年来才出现的。建筑文明6000年的尺度中,1k㎡占了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为什么这么说?人类在汽车之前是靠走路在城市中生活的,人走1k㎡都要坐下来休息一下,这样的尺度决定了城市不可能太大,所以1k㎡是把古代城市跟现代城市街区很好地连接起来,这个概念特别有意思。

【主持人-方小诗】:张博士的分享回到了我们出题的初衷,其实就是想反思城市单元,高密度密集城市中如何能关注人的尺度,1k㎡是比较宜居的生活半径,以地铁站为原点,500-800米的空间,人们步行可以达到的、可以合理配置功能的区域。寻找1k㎡城市的这个角度非常有意思,把我们带到题目的出发点和原点。祝总,您最初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理解?

【祝捷】: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首先是“紧凑城市”,其次是“日常”,第三是“尺度”。作为景观设计师,看到这样的题目,我会先看到“日常”这件事情,因为长时间工作的关系,我会更加关注大家的日常生活,因为城市空间格局的不同,有一句话说“人创造了建筑,建筑创造了人类”,城市形态会影响人,人的需求也会反向影响城市。从日常角度出发,也许可以发现不一样的解题思路。

正如刚才张博士所说,城市的尺度从1k㎡慢慢变大,深圳是2000平方公里,重庆是几万平方公里,尺度超级大。几千年来,人还是1.7米、1.6米、1.8米,没有变小,也没有变得更大。从人的需求来讲,这么多年的根本需求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化,从日常尺度来讲,我们对于互相社交、城市空间形态或者现在因为城市发展带来的诸多城市问题,我们返过头来,重新从人的日常需求或者日常需求所需要的尺度层面再来看城市问题,不一定需要特别浮躁的城市角度,而更根本。

我看到这个题目时会从最根本的角度,跳脱现在特别流行的智慧城市、TOD等各种系列、各种title的发展,我会更关注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不太大变化的部分,反思未来城市的需求,如何把它保持住、保护住、保留住。

【主持人-方小诗】:亚鹏之前在港大读书,对高密度城市有着深深刻的体会。这个题目发布后有很多学生询问紧凑城市的概念到底怎么界定、什么是紧凑城市,接下来请亚鹏分享一下,对于学生而言,我们怎样选择紧凑城市或者怎样界定紧凑城市的概念?

【李亚鹏】:通常意义上讲,以容积率、覆盖率或密度来定义什么是紧凑型城市,比如容积率在2.0以上的密度,可以基本认为是紧凑城市的基础。只有容积率达到

一定程度,人与人的交往、经济的活跃度才会有城市的集聚效应,所以我们会以这样的基础及以上作为范本去研究紧凑城市。紧凑城市各种各样,有低矮的、铺平的紧凑城市,像国内的老城区,也有像香港、新加坡、东京、深圳这样更立体的紧凑城市,对我们来说这些都是研究对象,只要它有活力的、有聚集的、有城市属性的、有密度的空间特质,都可以作为大家研究的对象。

我八、九年前在香港读书,香港容积率也挺高的,是一个高密度城市,我在港岛,港岛平均容积率8-10,密度非常高。在这样的密度之下,香港有很多高密度下的城市空间值得探索,往往高密度的空间下是各种要素的集约,是资本的集约,是开发的集约,是效率的集约,同时也是人文的集约、公共空间的集约。以香港为例,如果我有5万元可能不会去香港,因为有点儿近,但是举例的话可以把香港作为比较好的研究对象,圈定1k㎡做研究。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圈中环、金钟、湾仔作为研究范本。建议大家研究时尽量不要太空泛,因为城市是特别复杂的有机体,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生命体,太大、太广、太全,你应该以某一个点作为出发点,以自己的专业、自己的兴趣、自己的视角为出发点,去找想要切入的1k㎡城市的角度。比如公共空间系统、慢行系统、TOD,从交通的角度、景观的角度或者社会的角度都可以,只要有一个切入点,打开1k㎡,每个人会对同样的1k㎡研究初步统的结果,这也是我们希望大家从多角度、多专业、跨界融合,找到思维的碰撞和火花。

【主持人-方小诗】:各位同学们有两个解题的角度,第一个角度是选择一个很想去的城市,在这个城市中划定1k㎡区域,研究这1k㎡区域里的问题。第二个角度是某些人对特殊课题、特殊城市很有兴趣,你从这个课题出发,选择一个符合课题的目的地,以这个角度规划行程。

王展之前在伦敦读书,也请你跟我们分享一下关于密集城市的观点。

【王展】:首先,我不认为伦敦是密集城市,伦敦大部分城市肌理来自于维多利亚时期摊大饼式的城市结构,海外资本进入伦敦后,狗岛金融区域开始形成非常高密度、集约化的城市结构,但大部分伦敦仍然是扁平化的城市。

我对伦敦的认识是由一个一个城市单元组成的,这个城市单元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伦敦的社会结构,因为英国算是一个比较严格的阶级社会,每个社区都有对应的居民,每个社区的居民对应每个社区的社会地位和阶层,英国人不避讳谈我是neighbor或者我的口音代表着我的阶级,或者我的行为习惯代表着我的阶级,我上什么学校、做什么事情。

第一眼看到1k㎡这个题目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边界,一个由排外性产生的社区形成1k㎡,首先它是一个社区,是城市的因子,因子互相之间的勾连形成了大都市目前的生存状况。我会从边界、关系来理解1k㎡这个题目,首先从外部作为参照,反观1k㎡内部,这是我自己为这个题找到的切入点。

【主持人-方小诗】:我们最初提出1k㎡的原因是还原到人的尺度,最佳生活半径,在学生进行城市考察时,1k㎡也是可以控制的尺度,以自身为原点,500-800米半径,通过步行观察,是一个适宜可控的尺度,这是我们当时提出1k㎡的原因。王展说得非常好,这1k㎡怎么划定?是以特定的社会结构、人文结构或者物理空间的隔离来划定,还是以什么方式来划定,大家有什么可以分享的?目前深圳的发展中也有城市单元规划的概念,城市单元应该怎么划定?

【张宇星】:1k㎡看起来很简单,从人的尺度、行为、交通方式限定1k㎡。我觉得学生应该站在更广阔的角度,首先是站在全球化的思维,比如深圳和北京距离1000公里以上,你想探索1000公里之外的城市时,你的目标还是1k㎡,1k㎡是城市的基本像素的概念,更多意义上是代表了城市的精华或信息集聚的能量、密度,所以我更愿意把1k㎡看作城市的基本像素。很多城市看起来很平坦,也没有什么人口密度,但是信息含量非常高,多样性程度很高,它的1k㎡跟另外一个城市的1k㎡完全不可同等,比如伦敦1k㎡,你在里面逛十天会觉得还有发现,但有的城市100k㎡,你进去看了一天就不想再看了,因为它的像素单元就是100k㎡,所以我们要超出1k㎡这个概念的限定,虽然以1k㎡为题,但这背后是考察城市信息的密度、多样性的密度、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等深层次的东西,这些东西才是我们从这个题目表象看到的本质。同学们拿到题目肯定不能简单的划一个1k㎡网格,那样的话就太机械了。有的城市虽然很小,但信息密度远远超过一个大城市,很多旅游城市看起来很小,但它的1k㎡比很多城市的几十平方公里影响力都大。

这就联系到另外一个话题,也就是1k㎡跟1㎡的关系,现在很多人宅在家里,1㎡的尺度,其实他可以超越1㎡,这个1k㎡的意义跟现代主义早期已经不一样了。勒·柯布西耶时为什么提出1k㎡或社区的概念?因为那个时候人真的要走出家门,如果不走出家门,吃饭、工作、交往都没有,必须每天建构一个完整的1k㎡社区。现在的90后、00后不知道是不是在1k㎡里走路,我表示怀疑,他们关心的是外卖离我一公里就够了,至于我要不要走出一平方公里无关紧要。

【主持人-方小诗】:这就是这个题目要探讨的心理尺度和物理尺度,现在的通信、科技、交通形式使我们超出1k㎡尺度,通过高铁,一个小时可以到上海,迅速拉近人与人的物理空间。很多人生活在虚拟世界,每天只是在家里上网,他们的精神世界非常宽广,可以去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而不用离开房间。我们出这个题目也想引发大家这方面的思考,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如何思考人居的尺度?作为城市设计师和建筑师,会面临很多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这个时代和柯布西耶时代一样面临着科技突飞猛进发展,改变着生产形式,改变着工作方法、生活方法,如何回应这个时代是我们要回答的问题。王展之前提到赛博城市,如果学生感兴趣,可以做怎样的旅行研究?

【王展】:首先,现在并不存在赛博这个东西,赛博朋克这个概念近两年比较流行是因为很多文艺作品的原因,实际上赛博城市目前还没有,它存在于人类对未来的恐惧或反乌托邦的形象。对我而言,我会找一个参照物,如果远方有1k㎡,我应该在近端,在身边再去找1k㎡,从一点到另外一点,这是我个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现在网络时代也是节点到节点,我周围生活的1k㎡到远方的1k㎡,他们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空间环境是怎样的,城市尺度是怎样的,日常空间是怎样的,我会做对比研究。

【主持人-方小诗】:或者是两个在世界不同地点的网友。

【李亚鹏】:将来有几组人,大家会不会同时间做一个直播,比如你在东京,他在香港,他在曼哈顿,大家同时在线上分享此时此刻的状态,这挺有趣的。

【主持人-方小诗】:有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大家都在玩《动物森林》,其实就是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在虚拟城市建立起他们的社区、他们的空间。

【王展】:我想提出一个问题,尺度如何界定?

【主持人-方小诗】:这个题目还是希望把大家从虚拟空间或者对虚拟技术的崇拜、盲目相信世界变得越来越好的思路中往回拉一拉,去关注当下日常生活,走出家门,走到世界上体会真实的城市。祝总作为景观师出身,景观的尺度最符合人的尺度,我们鼓励大家跨学科申报主题,您可否从景观角度给学生一些建议,更贴近真实生活、日常生活。

【祝捷】:一个建筑可能是一个单词,一条街可能是一个句子,一个街区可能是一个章节,1k㎡就像是一篇小文章。景观做的是户外空间,刚才大家都在讲虚拟世界、未来世界,我要把大家往回拉,拉到现实,拉到物理体验、户外体验,拉回自然,拉回真实的街区。其实有时真实和虚拟很难界定,00后认为虚拟世界是真实的,反倒街区并不是那么重要。但从我的角度,我希望在城市中有更多吸引人的公共空间,有更多鸟儿和各种生物、各种植物,把它们跟人共生的关系营造好。这需要角色换位,我会经常代入,以角色转换的方式看一个城市。比如有时我把自己看作一个小孩,从1.6米的视线变成60公分的视线,看城市的尺度就会发生变化,就像我们经常说我小时候村子很大,为什么现在那么小?这是因为尺度放大了一倍,小朋友看这个世界的角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有时候我会变成老人,速度会放慢,深圳是一个快速的城市,大家走路都像慢跑一样,如果我是腿脚不方便的老人,上下坡都有困难时,这个城市对我是否友好?我看这个城市的尺度和空间有又不一样。如果我是一条狗,这个视角又不一样。也许有的时候我是一滴雨水,这个城市对雨水是否友好?直接把我排掉,还是让我渗入大地?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城市,你就会发现不是单一视角,不是仅仅从人本身的角度看这个城市,这里面可以发散出更多元和的空间形态、城市形态,我们不是惟我独尊的,我们是城市、是自然的一份子。

【主持人-方小诗】:其实这也是从人的角度,人和比他弱小的动物,是人的共情能力,还是站在人的立场观察城市的空间。

对于建筑专业的同学来说,这个题目可能有一点难,因为它涉及很多城市设计、人文学科、人类学和社会学相关的概念,如果同学们想组队申报项目的话,张博士能否给同学们一些启发,他们可以从哪些人文学科借鉴一些角度来阐释这个主题,让它变得更有意思。

【张宇星】:最好是独来独往,我大学时就是这样,出去看一个城市都是独来独往,因为独来独往才是真正跟城市对话,不是跟同伴对话,你才能把自己放到城市的语境。几十年前我在大学期间,一拍脑袋,明天想去一个地方,立刻买火车票,没有座位,睡在座位底下,到了那里,直接找最近的旅馆,大通铺,一张大床睡十几个人。有一次一个采购员在我旁边,他给我画了一张图跟我讲这个城市。很有意思,只有建筑师用脚步进入城市,跟当地人成为朋友,才会发现那个城市的1k㎡日常生活对你是什么感受。

独来独往是我的建议,一个人拿5万元做这个事情比较爽。

【主持人-方小诗】:我们鼓励不同学科组队,但也接受一个人申请,如果你的主题足够有意思,我们不会偏向于多人。其实我们出这个题目时并不希望把门槛变高,而是希望更多学生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本真的视角观察城市、看待城市。虽然很多本科、大三、大四的学生不像硕博有比较深厚的学术积累,但我们也希望大家踊跃参加欧博奖学金申请活动,我们的评判标准不是以学术完成度来评判,大家不用担心,这个题目没有那么难

亚鹏,如果你拿到了5万元,有什么特别想去的地方?

【李亚鹏】:我会先吃一顿,边吃边看。刚才张博说得非常好,沉浸式考察方式很重要。小诗刚刚问了一个问题,可能这个话题偏城市设计,其实对我而言,真正的设计没有那么严格意义上的学科设置,学科设置可以理解为咱们国家教育系统的划分。比如我做城市设计,但偶尔也会做建筑设计和其他各种各样的设计,学科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壁垒,欧博设计一直坚持跨专业多学科精益化设计。

作为建筑师,更应该沉浸在城市中,因为没有一栋建筑是独立的,没有一栋建筑是孤立的,它一定是在城市环境下和背景中,我们做城市设计,往往独特性、在地性、设计核心概念都取自于对场地的认知、对场景的解读,所以建筑师更应该走到城市,更应该做田野调查。城市设计师、景观设计师更不用说,设计领域应该以城市为尺度思考问题。

刚才张博士提到沉浸式,如果我拿到5万元,先拿50元吃一顿饭,然后把剩下的49950元好好计划计划,学生最大的优势就是有时间,我现在一个月抽出一个星期的独立时间都非常困难,学生说不定能抽出一个月时间。我会把这5万元用在地性、渗入式的方式去体会场所,不会走马观花,甚至不一定找酒店,我可能找一个bnb,住在那里。我有一个朋友也是城市设计师,他的做法是辞职后花四、五十天观察一个城市,他之前去越南租了一个房子,待了四十多天,他会买菜、做饭、晨练,记录式的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气候,才能了解城市。城市设计是很综合的学科,设计或了解一个城市是很难的,首先你要去理解一个城市的系统。

毕竟今天是圆桌破题会,大家应该找一个很感兴趣的地方,张博士说它的密度应该很高,这个密度不只是建筑密度,它的文化、信息密度都是一种体验,找到这样的地方,沉浸下去,去体验,做有深度、有宽度的研究,甚至是把深度和宽度结合在一起,研究1立方公里。

我当时是有时间没钱,现在你们入选,有时间又有钱,应该好好选一个地方浸入进去,去观察细节。

【主持人-方小诗】:要以一种通感来感受城市,以真实的日常生活来感受城市。王展,你想去哪里?

【王展】:我想去东京,日本我去过,但没去过东京。我这一代人受日本漫画、流行文化影响比较深,包括所谓的二次元,当然我不太愿意把自己称为二次元一代。我认为在深圳或中国的大城市群出现之前,东京最接近于我们脑子中幻想的未来城市样貌实例。我希望去东京看漫画中描绘的场景,人走在那里,与以前通过介质、通过媒体感受到的体验进行对比,甚至跟当地人交流,从文艺作品中得到的信息与我们的亲身经历,从身体到皮肤、到气味、到眼睛感受到的一切来印证。先期所得与后来感受到的一一进行印证,这样得到的东西更多。就像我们小时候上学,先预习一遍,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它,然后再亲身走入它,可能感受更深。

这是我对于学生朋友的小小建议,如果你选定了去一个地方,可以通过各种手先去了解它,东京有太多文艺作品、有太多漫画、有太多东西可以帮助你了解你要去的地方,亲身走入它、感受它,与之前的想象和幻想做印证,这样更容易进入当时的环境,或者让自己的感受更多元、更丰富。

【主持人-方小诗】:我们给出这个题目也是希望同学们通过对世界其他地方或国门以外的密集城市区域的城市问题,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以回应我们当下的问题,比如大家在深圳长期从事建筑和设计实践工作,大家可否从这个角度分享一下,比如我作为在深圳的学生,思考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对标深圳的某些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解题,这样更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

【张宇星】:出发之前先掌握方法,怎么旅行更重要,想好了怎么旅行,地点自然就有了,因为观看的方式决定了观看的对象。我们作为建筑师或跟建筑有关的跨行业的、对城市感兴趣的同学,首先要换一种眼睛来看城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看不见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日常生活这个话题提出来呢?是希望你换一种眼光来看看别人的城市是怎么生活,然后再回过头来发现自己城市的日常生活还是挺有意思的,旅行就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去到别人待腻的地方,实际上就是换位思考,增强自己的共情能力。建筑学科和城市研究需要对社会有非常强的共情能力,你要跟所有人打交道,跟官员、跟旅游者,甚至跟小摊贩、跟小偷交流,跟他们交流时,你要把自己想象成他们的身份甚至各个国家人的身份,这取决于你见识更多人和更多世界。眼界和观察方法是现场考古学或者考现学,在真实生活中发现平常不关注的东西,这才是价值。如果你看到的东西都是图片上的东西,那么你根本不需要旅行,上网搜就行了。我们应该看那些看不见的下水道,看人家城市的菜场,“看不见的城市”才是真正值得探索的城市。

爱站在全球化的眼光,我认为所有城市的结构性都一样,选择自己心目中的城市,首先要做一些研究,这个研究对本科同学可能是一个挑战,旅行就是研究,做功课也是研究,做功课不仅仅是旅游的攻略,我认为要看一些这方面的书,现在有很多关于城市探索、考现学、考古学和社会学方面的书籍,基本常识还是要有一些,这样的话你很快会发现自己对某一个点感兴趣、去了之后看什么,不然的话你是看了别人介绍的地方,但是回来之后也没有什么收获。

【主持人-方小诗】:祝总,分享一个你非常想去探索的城市?

【祝捷】:先说一下我自己看城市的方法,我喜欢跑步,所以去到一个地方后确实会去晨跑,而且会起得特别早。比如之前在伦敦,我住在海德公园旁边,早上五点多,天蒙蒙亮,我就跑到公园,跑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部分。比如跑到湖边,我发现里面有人在游泳,我没穿泳衣,但我跑到旁边的厕所,把衣服脱光,然后跳下去。我去到一个城市,一定会去跳蚤市场,我心里住着一个老人,我喜欢老的东西、古的东西、有时间感的东西。在一个城市,我们是共时的,同时间可以看到很多东西,但同时间看到的东西是有时间线、历史线的,比如英国工业城市,已经用了一百年的电话,但是非常棒,或者一些古董手表,或者铜制工具。这是我观察一个城市的方式,通过一些老的东西来感受不同时间线里这个城市的状态。

在跳蚤市场我会砍价,有时候跟一些老人聊起来,他会告诉你这个表的背景是什么、故事是什么,非常有趣,让你对城市的印象完全脱离开景点,脱离开肉眼所见部分的吸引力。N多年后回想起来,那个片刻会让你回味,让你觉得自己跟城市的连接度特别强。往往我们去一个城市会去打卡点、去地标,但地标的母体部分才最有趣,它可能不是特别吸引人,但很多样性。

深圳作为一个发展四十多年的城市,有很多很多独特的样本,这个独特的样本可能是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也许是很有趣的角度,学生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一是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城市问题,以城市问题切入选择跟它相匹配的城市,又或者你对城市特别感兴趣,在这个城市中选择最感兴趣的部分。如果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一个近处的城市,一个远处的城市,我们找到深圳的样本,带着深圳样本的问题看世界,再回过头来反思未来城市发展的参照或者是不是有更多可能性。一个城市面貌的多样性是由过去决定的,你对待过去的态度决定了对待未来的态度。前两天张博士发了一条朋友圈,说我们对遗产的态度,当代人做好保护就行了,未来的事情让未来的人来做。但现在有的保护是破坏性的保护,挺可惜的。当代人受限于自己的局限,不一定能判断未来的事情时,我们应该稍微谨慎一点,稍微退后一点,稍微谦虚一点,这样的话这个城市能留下很多片段、很多样本,让时间线在这个城市呈现多样性的面貌,未来会更有吸引力。

【主持人-方小诗】:受祝总启发,我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广州有永庆坊,上海有新天地、田子坊,南京有老门东旧城区保护,他们把它整个做了主题公园式的商业开发,整个城区虽然恢复了当时的样貌,但城市本身就像一个主题公园,对标欧洲和其他国家的老城,比如我很喜欢西班牙的特雷多和拍《权力的游戏》的杜布罗夫尼克,它是老城面貌,虽然时代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但仍然是活着的城市景点,也是有活力的地方,我们如何面对老的东西、旧的东西,如何做遗产保护,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角度,让我们反思当下过度精致消费主义的旧城保护,这都是很有意思的点,同学们可以从比较有批判意识的角度进入这个主题,规划自己的行程。

有网友问1k㎡要走多久。这很好解答,1k㎡就是你所在原点周围500-800米半径,也就是步行15分钟生活圈,我们虽然给出1k㎡,但也不是严格限制1k㎡,可以稍大,也可以稍小,是一个城市单元公约数的概念,观察了解一个城市的区域,所以它并不是很严格的划定1k㎡,而是大约步行15分钟的周边区域。

还有一位同学问虚拟世界的城市空间是什么量级的尺度,以什么尺度来衡量?我觉得你可以跟我们分享你觉得虚拟空间的尺度应该怎么衡量,是以字节来衡量,还是以一帧一帧的画面来衡量,这是你的命题。我们今天的题目是想大家研究物理世界的1k㎡,你可以把你的题目和空间的关系以你的方式阐述出来。

还有同学问尺度、时间、空间、场景怎么联系,几位嘉宾有什么观点?

【王展】:我感觉有无数种联系方面,尺度某些时候是被空间所定义的,某些时候是被时间所定义的,被定义过的尺度构成了场景。也就是时间和空间去定义尺度,被定义的尺度形成场景,在我这里不应该是并列关系。

【主持人-方小诗】:有同学问本次研究期望出来的研究成果是什么样的?其实我们给出的是比较开放的成果,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考现学和城市观察,以漫画、连环画的形式画出一个城市的平面图,或者以研究报告、视频的形式,主要是希望研究报告的结果可以很好的阐释你对这个题目的最初理解,形成研究观察到的东西,并不是让大家给出完整的学术成果,只是希望最终的结果包含你在旅行中对城市的观察和体验,以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形式表现出来。

【李亚鹏】:但视角要独到,体验要真实,我们更想拿到的是你的感受和你的视角,不是标准模板的引言、序之类。

【张宇星】:我提供一个案例,第二届还是第一届“深双”的一个作品,作者在各个城市拍走路的脚,有穿高跟鞋的,有穿皮鞋的,他在每个城市拍不同的脚走路的状态,编辑成一个非常长的视频,这个视频中不断有各种脚在路上走过。我觉得很有意思,观看方式决定了你研究的对象,从这一点也可以解读出非常多的信息,不一定是套路化的分析场地、历史、人口,画1k㎡的图,再拍点照片,这样就没有意思了。我们要用社会学家的方式、艺术家的方式、建筑师的方式,甚至摄影师、导演,种种方法都可以用,建议这个成果将来做展览,你要考虑到展览是不是吸引人,一开始就要考虑到展示效果,而不是简单的提交文字报告,这样的话5万元就浪费了,一定要把5万元用在刀刃上,必须拿出来做展览,并且展品吸引人,可能还要贴点钱才行。

【主持人-方小诗】:特别期待大家给出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还有一个问题是入围后的工作坊怎样安排?各位同学不用过于担忧,你们最初交上来参加复选的报告不需要非常完整,因为我们会请几位建筑师和青年学者和你们组成互助团队,帮助大家完善选题和行程,入围工作坊暂定8月开学前最后三天,参加工作坊的所有费用由主办方承担,邀请大家来到深圳,和深圳的建筑师、学者一起完善课题、行程,在这三天内也会参观深圳的地标建筑、深有意思的展览,实地考察有意思的城市单元,最终在第三天,每组给五分钟时间展示自己的报告结果,从所有入选者中选出五组优胜者,每组获得5万元研究基金。

有同学问今年9月份才入学,读研或读博,可以申报吗?是可以的,我们的规定是本科、硕士毕业后从业经历一年以内。

有同学担心因为疫情的问题,不能参与深圳的工作坊,有没有其他办法?我们也考虑过,如果由于疫情原因不能来到深圳,我们会在线上做评选,在海外的同学们也不用担心,还是有机会的。

刚才各位嘉宾都分享了自己城市的旅行经历,但还没有分享自己想去的地点,最后请每位嘉宾用简单的几句话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想去的地点,或者有什么文学作品、理论书籍或其他的艺术作品推荐给大家,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思考。

【祝捷】:我可能会选纽约,我对很多元甚至有一些冲突的城市特别感兴趣,因为里面蕴含着有趣的部分特别多,之前看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和库哈斯的《癫狂的纽约》,那个城市让我有着非常神奇的向往,想去看看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么多元的种族、民族,这个城市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呈现出非常多样的面貌,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我想去那个地方,去了解它。

【张宇星】:虽然我已经去过了,但我还是想去罗马,可以看两个1k㎡,罗马世纪的1k㎡和现在的1k㎡重叠在一起,我想看多维度的城市,如果一个城市能展现出不同的切片,这就是您刚刚说的保护的原因,这种信息给了我们更多的城市体验,当代城市再多也只有这个时间段的,在罗马我能看到古代罗马人的生活状态,跟现在的人进行对比,可以把我带入不同的时空场景,这更吸引我。

【李亚鹏】:我想去纽约,纽约是爵士乐的宇宙中心,我的斜杠是爆裂鼓手,我很想去看看爆裂鼓手到底长什么样子。我也想去罗马,其实很多地方我都想去,比如我想去伊斯坦布尔,那个地方很神奇,之前去了一次,现在回想起来,很多东西没有看到,观察视角打开方式也不太对。我也想去东京。回过头来我最想去的是两个地方,一个是香港中环,香港很神奇,最接近未来,它对未来城市的发展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想重新解读一下。另外我还想去深圳,虽然我现在就在深圳,我来深圳十年,从来没有住过城中村,城中村很神奇,除了密度,复合度也很高,我想去深圳的城中村看一看、住一住,体验一下,没来过深圳的同学们可以体验一下深圳的城中村。

【主持人-方小诗】:王展可以分享一本推荐给学生的书、艺术作品、文艺作品吗?

【王展】:文艺作品一时想不到,如果有一天我到了东京,把耳机塞上,BGM放起来,一定是《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开场曲《冲刺吧,少年!》虚幻与现实,我们的经验和所爱的东西,有些时候落到实处其实就在城市中的某个场景,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体验是我所追求的,对大家来说也是非常好的体验。

【主持人-方小诗】:刚才亚鹏说到伊斯坦布尔,突然想起一个我很想去的城市,它的历史沉积非常丰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宗教。如果大家去伊斯坦布尔,我向大家推荐奥尔罕·帕穆克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还有他最新的作品《我脑子里的怪东西》,他是一个建筑师出身得诺贝尔奖的作家,他会从空间视角写日常生活,写人们的命运。

我还想推荐大家看阿道夫·路斯的著作,他是比柯布西耶更早的现代主义作家,语言很诙谐,从日常生活角度观察人,观察人们的穿着,那个时候说话的语气、口音,以很日常的东西来讲一个时代的精神,阐述他自己对城市、对风格、对建筑空间的理念,非常有意思,维也纳也是一个高密度的欧洲古典城市,非常值得大家探索。

最后再跟同学们强调一下,我们的题目没有很难,有三个支点,一是1k㎡区域,二是紧凑城市,三是日常生活。你去一个想去的地方,那个城市是高密度、功能紧凑的现代化城市,在一个现代的大城市中框定1k㎡区域,在这1k㎡区域中进行研究,这1k㎡不仅是一个城市单元,对我们而言也是一个标尺或者一个基准,我们通过研究这1k㎡来思考当下时代的尺度是什么,我们应该以什么尺度来面对这个时代的命题,这就是出题方想向大家传达的观点。

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给同学们带来很有趣启发,如果大家对欧博奖学金不是很了解的话,可以关注屏幕下方二维码,添加欧博奖学金公众号,有任何问题可以在后台与工作人员取得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回复大家。

最后,感谢各位网友的精彩互动,接下来我们将抽出10名幸运网友(获奖名单略),请获奖的网友与我们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

感谢大家的关注,也谢谢四位嘉宾的分享,期待在8月底的深圳工作坊见到大家,希望大家踊跃报名!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