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到2020,深圳房地产调控与房价走势

朱罗纪 2020-07-20 10:08 阅读 1000+

  

  不少文章援引北京过去3年的房地产走势,预判深圳房价即将因为这一轮“史上更严厉的调控”而下跌,也有给出了准确的量化预判-20%。

  我个人向来不敢量化预判房价,尤其是短期,决定房地产价格的因素从来都是综合的,管制政策只是其中一环。所以,只是看北京来讲深圳,在一些条件下可能成立,但在另外一些条件下又可能不成立,未必能够令人信服。

  事实上,深圳有现成的房地产调控史可资参考,我认为从本城的房地产历史讲起,说服力会更强。

  我把我在2016年2-10月的分析文章又重温了一遍,发现很多观点已经被印证,现今还可以直接套用,根本不需要改。但这不是在预测深圳房价走势,我希望大家能够看到市场运行背后的逻辑。只有清醒的脑袋,才能有坚定的心态。

  《》

  《》

  《》

  《》

  《》

  在2016年2月,经历了两年货币扩张周期下的持续大涨之后,深圳开始通过清查“首付贷”释放出房地产新一轮的收紧信号,至3月25日调控政策出台——社保年限1改3、首付3改4,正式启动为期3年的房地产紧缩调控期。随后在当年10月,非深户社保年限升至5年,号称“史上最严调控”。在2017年严格限价,环比零增长;在2018年7月经济转冷后继续从严,推出“限售”——住宅限售3年,公寓限售5年。至此,“五限令”全部落地。以去年双11取消“豪宅税”为标志,深圳阶段性放松调控。然而,在非常短的时间后,迈入2020年4月,疫情之下,旋即展开清查“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又再一次释放出新一轮的收紧信号(注意,这个背后也是经济进入了货币扩张周期)。至本次7.15“新深八条”,正式出台紧缩政策。没有“史上最严”,只有“史上更严”

  前后5个年头,贯穿整个“十三五”,我们见证了一个完整的“紧缩——宽松——再紧缩”的政策周期。

  市场不出意外的又出现了如下新闻——新政第一天,南山有业主降价200万,感觉新政是立竿见影的满足了部分人群的心理期望。

  

  但是大家再看看2016年当年政策出台之后的报道——投资客降价200万,抛售后海豪宅。这个反应,一样不一样?

  

  时隔经年,当年那枚业主若是真的抛售了后海豪宅,今天的情况如何呢?

  在2016年彼时彼刻,从香蜜湖到深圳湾,10万/平米几乎可以随便选——当年半岛城邦开盘,起价8万。现在10万已经敲不开深圳湾的大门了,起价都变成了15万+/平米,高者18-20万/平米都也是见怪不怪了(抛掉个别楼盘的高赠送)。不到4年半时间,翻倍者有之。回到那位后海业主身上,假设他在顶点买入,他需要忍受一段时间的煎熬,但最终时间还是和他站在了同一边。

  当然我不是说政策之下人们降价卖房不对,总会有人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会低价卖房子——2018年万科喊出“活下去”的时刻,香蜜湖豪宅降价的30%都有。我的意思是说,对待类似现象要以平常心看待。调控总是会带来风险,但也同时带来了机遇。

  继续看整体市况,今次调控之前的5年间,大体上是整一个紧缩期。在当时调控推出之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如果大家不健忘,应该知道,那时的市场是非常悲观的,有关“beng*pan”的讨论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那之后一直到去年10月之前,市场也的确整体上是偏稳态的——中间在2018年第四季度甚至还出现了下跌。

  但是,即便如此,市场真实的价格如何呢?深圳整体的二手房价格在2016年上半年,大概是5.1万/平米(贝壳数据),但是到今年上半年,真实的二手房价格大概去到了6.8万/平米,也有数据指出是7.4万/平米,中间较大误差。也许是因为,限价从严之后,很多中介调整了楼盘样本库,导致数据起伏大。如实评判,过去4年,房价整体均值上涨40%左右是符合市民感知的,说实现了“房地产稳定健康发展”的效果也不为虚。然而,如果看结构性,具体到一些热点区域,这个价格的变化就比较大了。比如百花片区的学位房、深圳湾、香蜜湖、科技园以及宝中的豪宅,翻倍级回报都是有的。

  

  

  (上面两张图显示2016年上半年,和2020年上半年大致的价格波动趋势,维持上涨态势)

  继续探究背后的货币环境,我们能看出更多的逻辑来。

  对比2016年调控前后的货币环境,我们会发现,今日如同昨日。导致市场出现大涨,招致政策紧缩,以及让市场持续平稳而不出现大涨,都可以说与货币导向显著正相关

  在2015-2016年1年多时间内,深圳房价上涨了1.2倍,2015年末深圳的住房信贷规模增长了2.1倍,直接导致在2016年2月开始清查首付贷。今天的情况没有不同,非常短的时间内,房价在疫情之下出现了意外而显著的上涨(这一点,未来可以继续深入探讨,我之前说:富人买房抗贬,穷人存钱过冬,其实本质是财富不平等在加剧),并且导致了深圳如同2016年初一样去清查“抵押经营贷”。这个背后,实际上是,今年以来M2增速的扩张——从之前数年一直稳定的8%略多变成了11%,差不多回到了2016年的水平。而深圳的情况我在4月的文章里(《》),也已经对比过了——利率在显著下降,贷款总量在显著增加。

  那么,在中间那个调控期间,深圳的房地产是如何实现稳定的?从M2增速也可以看得出来,2016年11.3%,2017年9%,2018年8.1%,2019年8.7%。逐年下滑,最终维持在名义GDP,也即是“货币中性”。

  

  (上面这个数据走势能明显的看出来:2016年M2增速在11%以上,随后自2017年起持续走低,接近长达3年时间里一直都维持在8%上下,但从2019年11月开始迅速上升——疫情只是加剧了这个趋势,本质上是经济下行难度加大,上月攀升至2016年水平。)

  这些也都发表在我们之前的“三年小周期”的论证里,现在回头看,也都在一一印证。《》、《》。

  基于以上,我认为今天我们面对的市场状态,可以提供两个总结,供大家参考。

  第一是,没有证据显示房地产价格持续的稳定与行政干预的关系显著相关。强力的行政管制当然有作用,但是这个作用到底有多大(是起主导作用还是辅助作用),周期已经足够长——从2003年央行121文件算起有17年了,值得我们去认真的做回归分析,找出其中的因果链。

  从过往几轮完整的周期,尤其是这一轮的完整周期,我们可以说,真正的决定一座城市的房地产价值的因素,主要可能还是:城市基本面、房地产供求关系、货币信贷政策、税收、保障房(这部分其实作用很辅助)。这些因素里面,行政干预的影响力真的没有想象中的大(只不过是因为这里面很多政策地方政府都没有能力左右而已)。有的城市如果基本面良好、房地产供应短缺,那么即便是在货币中性、行政强力管控的环境下,价格还是会实现稳健的上涨,但不会出现大涨。深圳是这一类。而有的城市基本面良好,但是房地产供应短缺不那么突出,在差不多同样的条件下,可能价格的上升力度就会偏弱一些。比如北京、上海(行政干预更加强力)。有的城市基本面稍微弱一些,房地产供应短缺也不那么突出,那么,在行政干预不强力的情况下,它的房地产价格上升力度可能也会偏弱。比如广州

  但归根到底,值得我们反思的,恰恰应该是:过去一个完整的紧缩周期里,深圳的房地产价格还是在持续的上升,而在货币放宽、管制放松的条件下,它从来毫无例外的出现了暴涨。何者为本,何者为末,是我们正确理解市场以及做出正确决策的关键所在。

  第二是,这次调控是周期的再一次循环。

  经济周期里将经济运行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用我们的老话讲就是“亢龙有悔,盈不可久”。放到房地产,也是一样的。涨得最亢奋的时候(繁荣期),也是顶点的到来和衰退的开始,调整得最惨的时候也是底部的夯实以及复苏的抬头。这些市场运行的事实,我们在过往深圳房地产的“三年小周期”里,把历次的低谷、顶部都梳理过了。

  以上这个道理只要是学过一点经济学的人都懂得,但困难在于,如何结合市场运行去判断它处在哪个阶段,那的确是千变万化的。坦白讲,我当然不知道以及我也不相信谁说他知道。经常会有人用“康波周期”,去预判长周期,然后按照那个丝丝入扣去安排自己的投资,我是不敢信的。因为理论都是在真空状态中模拟出来的,在现实市场中,有时候周期可能是3年,有时候因为很多因素也许它提前/延后了1年,你杀进去可能就死了。

  但是,我们可以说:房地产是有周期的。涨得多了,市场自会把你调下来,跌得多了,市场也自会给你涨上去。提前也好,延后也好,这个周期是存在的。今天深圳的这个市场(以及接下来其它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很有力的印证了这个。从2016年下半年市场涨到顶点来看,2017年整体上是调整的,2018年第四季度是萧条(筑底)的,2019年实质都是在恢复,很快又亢奋,并迎来了这次的打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看到政策的威力,也要看到市场自身的平衡力量。但是通常情况下,政策总是会造成“超调”——打击的时候打击过重,刺激的时候刺激过狠。在市场最亢奋的时候——比如过去这几个月,宝中、前海房价的暴涨与业主们联手哄抬房价,总是舆情最燃的时候,也是市民之于政府出手打压呼声最高的时候,迫于压力政府总是不会坐视不理。这个典型案例是2018年7月的限售政策,尤其是公寓限售。但往往那个时候,实际上也是价格调节需求发挥威力的时候。反过来也是一样,市场在过度低迷之际,本身已经生出复苏动力,那时候,政府又往往会“火上浇油”,刺激它一把——这个典型是2019年11月的“豪宅税”取消政策,短短半年时间,又不得不恢复。

  总的来说,这次和以前没有什么不一样,《800年金融危机史》全书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这次不一样”不成立。每次的市场表现尽管各不相同,但骨子里的本质都是一样,这也许是我们最应该从调控中汲取的反思。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