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新消费焕发新机

南方日报 2020-04-28 08:19 阅读 1000+

4月22日,东莞市统计局发布数据,一季度东莞地区生产总值1923.70亿元,同比下降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7亿元,同比下降2.3%;第二产业增加值987.25亿元,同比下降14.2%;第三产业增加值930.37亿元,同比下降2.7%。

但与此同时,也有规模以上服务业入库企业增加,新零售、新消费焕发新机,基础设施项目复工进度较快,贸易结构优化,新业态新动能转换加快等积极因素。

多个数据3月跌幅明显收窄

数据显示,一季度东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1.83亿元,同比下降17.9%,降幅比1—2月收窄6.5个百分点,3月当月降幅比2月收窄16.8个百分点,复工复产工作成效突出。

工业生产的最大亮点是防疫物资生产加快。一季度,东莞市规模以上企业共生产口罩1.84亿个,同比增长459%,其中3月当月生产1.35亿个,同比增长834%。在医药制造业行业中,生物药品制品制造业、化学药品制造业分别增长341.4%、43.1%。

为支持全国抵抗疫情,今年2月7日,东莞市出台《关于开展2020年口罩设备售后奖补申报的通知》,对企业生产销售的全自动平面口罩机每套资助5万元,全自动折叠口罩机每套资助8万元,其他口罩设备按收款金额的5%给予资助,每家企业资助金额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为此,3月13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聚焦东莞实施财政补贴奖励,提高口罩机产能。报道称,东莞市的口罩机产能约占全国的60%。

服务业方面,软件、互联网等新兴服务业受疫情影响较少,1—2月,东莞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5%和8.6%,拉动规模以上服务业0.5个百分点。

消费方面,在疫情影响下,商品消费结构实现调整,新的消费热点逐渐形成。一季度,文化办公类、通讯器材类商品消费分别同比增长27.9%和19.2%。

据了解,为拉动消费,东莞打出“组合拳”,先是出台《关于进一步拉动消费复苏强化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扶持的实施办法》(下称“加快复苏16条”),然后又启动“乐购东莞”2020年第二季度促消费活动,全市方发放1亿元消费券,镇街也纷纷跟进。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认为,消费券的发放,在疫情背景下对于拉动东莞的消费具有重要意义。供需两旺,自然就可以有效拉动东莞的消费。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一直是抵御经济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26.3亿元,同比下降9.8%,降幅比1—2月收窄1.1个百分点。随着复工复产工作的有序推进,东莞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有所收窄,尤其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40.14亿元,增长49%,实现逆势上扬。

外贸方面,虽然降幅超过两位数,但同样也有不少亮点:一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增长1.9%……

虽然受疫情影响,但市场主体数依然在快速增长,3月末,全市工商登记注册户数125.56万户,同比增长7.9%。全市累计登记新兴产业4.73万户,增长23%,其中节能环保产业2.75万户,增长20.2%;新材料产业0.78万户,增长28.3%。

市场主体的快速增长,证明投资者对东莞经济依然充满信心。

水利和环境等完成投资增长49%

今年一季度,东莞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26.3亿元,同比下降9.8%,降幅比1—2月收窄1.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制造业完成投资89.36亿元。东莞这座“制造业之都”依然在制造业上不断加码。

对于上述数据,林江表示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在他看来,3月降幅比前两个月收窄,显示东莞的抗跌力比较强。应该是得益于东莞较雄厚的经济和产业基础,当然也得益于东莞较雄厚的地方财政实力。

此外,虽然东莞的固定投资降幅收窄,但是从细分领域来看,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40.14亿元,增长49%,实现逆势上扬。

林江认为,东莞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投资增长49%,实现逆势上扬,显示东莞在疫情背景下,一方面采取积极行动稳增长,而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稳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在当前形势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东莞自身经济发展到今天,也需要从城市管理层次的提升来找到未来经济增长的动能。

“过往,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恰恰属于东莞的短板,正好需要通过在相关领域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来弥补,为东莞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服务,对稳定东莞中长期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积极的作用。”林江说。

在经济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越是有下行风险,越是要重视投资的作用。3月11日,东莞举行2020年东莞市品质交通、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暨第一批重大项目动工仪式,共有44个项目集中动工,总投资123.4亿元。

去年东莞共举行4批重大项目开张开工活动,开工建设136个重大项目,项目计划投资总额达2521亿元,而在招商方面成绩更是显著。数据显示,东莞去年引进内外资项目4093宗,协议(合同)投资2930亿元,实际投资1197亿元,增长28.9%,单个项目平均增长39.6%。120亿元的创智汇、60亿元的华勤等一批优质产业项目,推动621亿元的紫光芯云产业城、200亿元的京东智谷、170亿元的新能源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

今年,东莞将实施重大项目快速落地攻坚行动,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打通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堵点,全面提升重大项目落地效率。随着重大项目的落地、投产,东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有望提速,会给外界释放强烈的信心。

 林江认为,相关项目集中开工,一方面意味着东莞要在当前比较严峻的内外环境中维持稳定的发展势头,离不开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东莞希望借助44个总投资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向外界和市场透露重要信息:东莞的经济增长需要更好的营商环境,而这些重大项目的开工与营商环境改善息息相关,为留住投资、吸引投资吹响了号角。

限上单位网络商品零售额增长20.6%

虽然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3.87亿元,同比下降18.1%。但与此同时,在疫情影响下,商品消费结构实现调整,新的消费热点逐渐形成。如限上单位网络商品零售额增长20.6%,高于限上商品零售额38.2个百分点。这背后得益于东莞不遗余力地“撑消费”。

3月26日,东莞出台“加快复苏16条”,提出及时兑现税收、保障优惠,加快减租让利步伐,扩大收费减免范围,强化金融纾困服务,强化用工保障服务等16条扶持措施,聚焦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让大中小、上中下、全链条市场主体都加快恢复生产,拉动零售、餐饮、旅游、文体、会展、批发、物流等产业复苏。

例如,东莞鼓励各级工会结合商家优惠促销活动,组织会员开展多种形式的餐饮尤其是堂食消费。支持各镇街、园区和商协会利用“五一”等节假日和相关时点举办系列美食促销活动,宣传推介东莞特色美食和特色餐厅;打造“深夜食堂”餐饮街,鼓励餐饮企业延长营业时间,拉动夜间餐饮消费。

 4月23日,“乐购东莞”2020年第二季度促消费活动正式启动,1亿元消费券开抢。东莞首批22万余张消费券上线,还推出5G手机抽奖优惠购等一系列精彩的消费活动。

“乐购东莞”以“注入活力、释放潜力、增强动力、集成合力、持续发力”为重点,策划了“1亿消费券+1亿酒店保险+4亿商家让利+7万部手机优惠购+7大领域+12个消费主题活动”的系列措施,助推东莞消费复苏和潜力释放。

“乐购东莞”活动将极大提振市民的消费信心,助推东莞经济快速恢复发展。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进出口增长1.9%

作为在海关总署颁布的全国外贸百强城市榜单中排名第三的城市,外贸一直在东莞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按人民币计价,一季度全市进出口总额2502亿元,同比下降14.3%,降幅比1-2月收窄0.3个百分点。但有一点值得注意,东莞的贸易结构继续优化。一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同比下降11.3%,占全市进出口比重44.6%,较上年同期提升1.5个百分点。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642.2亿元,增长1.9%,高于全市增速16.2个百分点。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中国一季度的外贸数据整体都是下降的,东莞也不例外。但是,东莞下降的幅度超过全国,这与东莞外贸结构有关。东莞的加工贸易比重超过全国,更容易受到疫情影响。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在疫情期间受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原材料从国外进口受到疫情的冲击,另一方面加工后的产品出口国外又受到疫情的冲击。从月份来看,复工复产影响2月份,订单不足影响3月份。因此,相较于国内其他城市,东莞受疫情冲击更大。

白明认为,为了扭转外贸的不利局面,东莞还需要一如既往地重视加快外贸转型升级。

“从这次疫情可以看出,加工贸易受外部冲击大,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只有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主研发核心技术,让产业链离不开你,才能提升抗风险能力。”白明说。

对于白明的观点,东莞市商务局早有动作,日前,该局专门出台《关于促进台港澳企业转型升级的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方案》透露,东莞把促进台港澳企业转型升级作为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力争到2022年,东莞成为全国最适宜台港澳企业发展的地区之一,成为全国全省台港澳企业转型升级的标杆城市。

白明还建议,在接下来应对疫情冲击中,外贸企业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开拓国内市场;另一方面,要维持与客户最低限度的关系,哪怕是少量的、没有利润的订单也要接下来生产,这样撑到疫情结束后就会迎来增长。

需求侧政策蓄势待发,购房置业刚性需求“蠢蠢欲动”。4月20日,凤凰网房产正式上线全民楼盘团购。

独家优惠、特价房源、连线直播……百团大战,有你成团!

点击参与团购>>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