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房地产变化带来的风险

宝发g 2020-01-01 10:56 阅读 959

这些年,中国房价连番暴涨世界有目共睹,刚需加投机性购房在强化市场单边预期,助力房价上涨,带动全民跟风购房上效果显见,在此过程中,市场预期上的单边看涨导致的恐慌性购房催生居民盲目举债、加杠杆,纷纷涌向楼市,造就房地产牛市行情的同时,居民财富不断耗竭,畸高的房价也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巨大伤害,实体不振,脱实向虚,产业调整乏力,结构性矛盾突出,过多的资金、资源被盲目配置到房地产领域,叠加政策调控本身的扭曲失当,由此造成对其他薄弱产业的抽血效应,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市场预期严重紊乱,价格信号严重失真,经济风险正高度集聚,向房地产领域集中并酝酿释放。

显然,房地产领域的高市场风险,在我们现在的经济环境中,几乎不能“软着陆”。 我们没有可替代的产业和充足的政策空间,将这大量风险资产“干一大移”,在保持秩序退出的同时,成功转变风险,成功嫁接成具有充分市场容量和风险吸收能力的新兴产业。 既然宏观经济形势、产业、政策空间整体不允许我们顺利进行风险置换,面对这一前期许多积累风险较高的企业应对市场继续保持采购限制、销售限制、价格限制,在维持现状的同时依靠“销售限制”锁定市场流动性, 暂时用政策手段改变高风险资产,使其成为无风险资产,避免市场突破零边界点,引导系统性风险,几乎不懂。 那么,即使面对背后那样危险的房地产市场,在情况能够充分控制的情况下,认为市场风险不会发生,依然抱有乐观的想法,相信房价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上涨,需要警惕。 聋人无视这种风险的集体麻痹,对我们面临的风险爆发没有抵抗力。 随着形势的到来,更加强大的政府,更加大量的市场资金,在抵抗规则后的洪水和后果是不可避免的。 实际上,我们面临危机,没有正确应对的经验和经验,缺乏预防潜在风险和风险的计划、行动准备,缺乏尊重纪律和科学的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担心,过于热衷于行政手段,过于口头化,无法实现。

以数据说明,根据央行统计数据发现,2017年以来居民部门贷款占存款比例已经从54.24%增长至66.15%,由于这些年楼市疯涨,国民趋之若鹜,以至于贷款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用于家庭购房,因此从数据来看,居民部门家庭杠杆率已经处于极高水平;进一步,数据又对A股25家上市银行(无锡银行未披露个人住房贷款数据)个人住房贷款数据进行了统计,发现2009—2017年个人住房贷款规模从43,959.38亿元增加到了192,790.46亿元,期间复合增长率达20.30%,较GDP 11.39%的复合增长率高出近9个百分点,充分表明这些年房市的火爆行情,让房地产业及其关联产业对经济增长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拉动作用,而这仅仅是在A股市场上上市的25家银行,如果考虑到我国庞大的银行规模近些年由于楼市高涨,由此带来对个人住房贷款的热衷支持,上述数据将更为可观,对GDP的拉动作用也将更为显著。接下来,为了印证这一拉动作用的具体贡献率,数据又进行了具体比对,发现2009—2017年A股25家上市银行个人住房贷款/GDP从12.59%上市到了到23.31%,如果对全国所有银行数据进行计量,相信这一贡献度也许更高,充分证明了近十年来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业的高度依赖。然而,高依赖的另一面就是高风险。

警惕房地产变化带来的风险

警惕房地产变化带来的风险

警惕房地产变化带来的风险

2019不是2008,彼时我们有大量的货币政策空间,利用加杠杆效应完成一次市场大繁荣大发展,然而随着加杠杆力度与依赖性不能逐步控制,并有序退出,人为的依赖性造成货币政策的滥用无度形成日后一发不可收拾的被动局面,不停加杠杆的背后便是今日去杠杆造成“硬着陆”,不但居民财富被耗尽,要用尽一生的努力去为房价飙升,盲目举债、加杠杆造成的房子买单,大量企业也因前期脱实向虚面临着抽血后的大病亏虚,居民入不敷出,企业垂死挣扎,政府税收将面临难以为继的艰难时期,整个社会都将为房地产的非理性繁荣集体买单,还要小心守护着行将就木的房地产面临猝死的僵局。

这一切让我们无法清醒,警惕房地产变化带来的风险爆发,合理地看待现在的房地产,谨慎地接受,我们的社会真的陷入了集体失知,陷入了“购买住宅的内容陷阱”,最终留给我们的是市场盲目的。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