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好别犯的52种思维错误(2)

运营的小事 2019-12-05 21:54 阅读 3000+

23、禀赋效应——请不要死抱着某种东西不放

禀赋效应是指:我们感觉我们拥有的东西比我们没有拥有的更有价值。换句话说,当我们出售某物时,我们要求的钱多于我们自己愿意为它支付的钱。

禀赋效应在房地产市场上表现得很明显,卖方总是将他们的房产估计得高于市场价格。

因为让我们放弃要比让我们囤积难得多。

禀赋效应甚至神化了我们可能会拥有的财产,拍卖公司就是以此为生。

结论:请不要死抱着某种东西不放,请将你拥有的视作“宇宙”临时留给你的某种东西。要知道你拥有的一切随时又会被拿走。

24、奇迹——不可能事件的必然性

不可思议的意外事件就是虽然少见但完全可能发生的事件,它们的发生没什么可吃惊的,如果它们从不发生,那才令人感到意外。(请试着做一下概率计算)

25、团体迷思——共识为什么有可能是危险的

你不想做个“捣蛋鬼”,你对你的异议也许也没有把握,其他人也不傻啊,他们全都意见一致,那就不吭声吧。

团体迷思是从众心理的一种特殊情况,是指一群智慧的人做出愚蠢的决定,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误以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共识,从而做出他们每个人在正常情形下都会拒绝的决定。

一个智囊团的成员通过建立错觉不知不觉地形成一种“团体精神”。这些错觉之一就是无限的信任。

结论:如果你是一个智囊团的成员,无论何时,你都要讲出你的看法——哪怕这看法不是很中听。你要仔细考虑没有讲出的意见,必要时要甘冒被隔离在温暖团体之外的风险。如果你领导着一支团队,请你指定某人唱反调。他将不是团队里最受欢迎的人,但也许是最重要的人。

26、忽视概率偏误——累计奖金为什么会越来越多

我们是对一件事的预期强度做出反应,而不是对它的概率。换个说法:我们缺少对概率的直接理解。

人们把这种思维错误称为忽视概率偏误——这会导致做出错误的决定。

我们投资创建一家公司,是因为可能的利润让我们垂涎,但我们忘记了(或者懒于)查明新企业实现这种利润的概率。

许多投资爱好者仅靠对比利润率来比较他们的投资,更理性的做法是,考虑这两种投资的不同风险。但正因为我们没有天生的风险感,我们经常忘记风险。

结论:我们很难区分各种风险,除非风险为零。由于我们不能直觉地理解风险,我们必须计算。在概率公开的地方——像彩票——这就很容易。而在普通生活中,风险很难估计,但又是躲也躲不过的。

27、零风险偏误——你为什么会为零风险支付过多

某种东西在驱使我们过高地评估零风险。

人类很难区分各种风险,风险越大,其中包含的感情成分越多,降低风险对我们的安慰就越小。很显然,我们只信任零风险,它就像灯光吸引蚊子一样吸引我们。我们常愿意投资过多的钱,就为了彻底消除微小的剩余风险。这种风险成为零风险偏误。

请你告别零风险的想象,学会怀着“没有什么是安全的”想法生活——无论是你的积蓄,你的健康,你的婚姻,你的友谊,你的敌人,还是你的土地。请你满足于至少有东西让你保持相对稳定并体验自身的快乐。研究表明,无论是中了百万彩票,还是半身瘫痪,都不会长期改变你的满意程度。不管发生什么事,快乐的人照样快乐,不快乐的人依旧不快乐。

28、稀少性谬误——为什么饼干越少越好吃

广告里常说“库存清货”,或“仅今天有货”,这示意着时间的紧缺。

我们的一个物品被人夺走了,我们就会认为失去的物品更有魅力,这种反应在心理学里也称为“罗密欧朱丽叶效应”。

我们对稀少性的典型反应是丧失清晰思考的能力,因此请你仅按价格和作用判断一样东西。你不要在乎它是否稀少,是否有哪位“伦敦来的医生”也想要它。

29、忽视基本概率——当你在怀俄明州听到马蹄声,见到黑白条纹时,那估计就是一匹马

精确描述误导了我们,让冷静的目光偏离了统计真相。忽视基本概率是最常见的思维错误之一,实践中所有记者、经济学家和政治家都常犯这种错误。

基本概率在医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扁桃体炎有可能意味着病毒感染或脑瘤。病毒感染要比脑瘤常见得多(基本概率更高),因此医生会暂时认为,那不是脑瘤,而是一种病毒感染。这很理性。医生是受过基本概率训练的。

沃伦・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就是清晰的基本概率思维。(如不投互联网企业)

30、赌徒谬误——为什么没有一种平衡命运的力量

人们相信命运具有一种平衡力量,这就是常说的赌徒谬误,但独立事件不存在平衡的力量。

一只球可以持续落在黑色上,无论之前他已经落了多少次。

在某些情形下,极端的趋势会持续。一只暴涨的股票,在到达一定点位后可能依然会受到热捧,就是因为它如此出色——这是一种反向的平衡效应。

结论:请你仔细观看,看你面对的是否是独立的事件——不过这主要存在于赌场、彩票和理论书籍里。现实生活中这些事件大多有着相互联系——已经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因此请你忘记命运的平衡力量(除了回归均值的情形)。

31、锚定效应——数字轮盘如何搞得我们晕头转向

我们选取某种熟悉的东西,大胆地从那里闯入陌生地。愚蠢的是,我们也会将锚定在根本站不住脚的地方。

一个对象的价值越无法确定——房地产、公司、艺术品——就越容易受锚定影响,就连职业人员也无法避免。

现实生活中,锚定效应随处可见。如果老师知道一个学生过去的学习成绩,就会影响他给学生的新论文打分。在这里,过去的成绩起了锚定的作用。产品包装袋上刊印的“建议销售价”也是一个锚定。职业销售人员知道,他们必须先设定一个锚——远在他们报价之前。

32、归纳法——如何把别人的钱弄进自己的口袋

一个信念每天都得到证明,于是它越来越坚定。

我们都有由观察个体得出普遍适用的结论的倾向,这是危险的。如很少生病的人认为自己不会死。

我们可以用归纳法进行思考,然而一个例外就足以彻底否定一条经过上千次证明的理论。

因此归纳式思考有时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但没有它也不行。我们需要归纳法,但我们不可以忘记,所有的确信都只是暂时的。

以我们存在的事实来说明将来我们也会存在,这是一个严重的思维错误——估计是最严重的。

33、规避损失——为什么凶恶的面孔比友善的面孔更容易引起我们注意

在过去的进化中,只需犯一个愚蠢的错误,人就会死,只有那些小心谨慎的人,幸存了下来。

我们估计损失要比我们估计收益多得多,这不足为奇。损失要比同样多的收益对我们影响更大。科学里称之为规避损失。

人们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要比获得某种同等价值的东西的想法强烈。

在几乎所有公司的所有情况下,风险都大于可能的收益,因此员工都有畏惧风险的倾向。

我们无法改变:恶比善更有影响力,我们对不利东西的反应要比有利东西的反应敏感。恶行要比善行更久地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当然也有例外:在事关我们自己的时候。

34、社会性懈怠——团队为什么会使人懒惰

社会性懈怠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在团队中个人的效率无法直接看到,而是与团队融合在一起的。在团队里,我们不仅会克制我们的效率,还会克制我们的责任。专业术语称之为责任扩散效应。

出于同样的原因,团体有甘冒比个人更大风险的倾向,人们称这一效应为风险分摊。

结论:人们在团队里的行为不同于单独一人的时候(否则就不存在团队了),可以通过尽可能彰显个人效率,来缓和团队的弊病。

35、指数增长——一张对折的纸为什么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线形增长,但我们对指数(或按百分比计算的)增长没有感觉。因为过去的进化没有让我们为此作好准备。我们祖先的经验大多是线性的。石器时代几乎没有人遇到过指数增长的例子,但今天不同。

计算倍增时间:把70除以用百分比表示的增长率可很快得到倍增时间。(70法则)

没有什么按百分比计算的东西,会一直增长,每个指数增长到一定程度,都会达到一个极限。

结论:当事关增长率时,请不要相信你的感觉。真正有助于你的是计算器,或者在增长率小时,就使用计算倍增时间的诀窍。

36、赢家的诅咒——你愿意为100欧元支付多少钱

赢家的诅咒是指:拍卖的赢家大多是事实上的输家。

拍卖时的最高报价经常是系统性地过高——除非出价者拥有信息优势。

上市是被支付了过高价格的拍卖。当公司购买其他公司时——所谓的企业并购——主要就是赢家的诅咒在插手。

我们为什么会沦为赢家的诅咒的受害者呢?一方面,因为一种货物的真实价值是不确定的,出价方越多,报价过高的概率就越大。另一方面,因为我们想排挤竞争对手。

沃伦・巴菲特的建议:千万不要参与拍卖。

如果你在一个无法躲开拍卖的行业工作——那你就确定一个最高价,从中扣除20%支付赢家的诅咒效应。请你将这个数字写在一张纸上,然后坚决遵守它。

37、基本特征谬误——千万别问一位作家他的小说是不是自传

基本特征谬误是指,系统性地高估人的影响,在解释某些东西时低估情境因素。

尤其是在面对负面事件时,基本特征谬误会体现得更明显。我们将战争的“罪责”推给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希特勒的错,虽然战争是不可预见的事件,我们至今无法理解它的成因。

极度关注他人源自我们过去的进化史,隶属于一个群体是生存所必需的,被排斥意味着死亡,我们需要别人协助,因此我们才会这样过度地关注人。我们将90%的精力都用来关注人,只用10%的精力关注情境。

结论:不管戏剧多么让我们着迷,舞台上的人绝非孤立的,他们的表演离不开一个个情境,你若真想理解正在表演的戏剧,就请你不要只注重表演者,而是多关注他们的表演或舞蹈。


38、错误的因果关系——你为什么不该相信仙鹤送子

错误的因果关系几乎每天都将我们引入歧途。

相互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你要看仔细。有时两者之间因果恰恰相反,有时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就像仙鹤和婴儿一样。

39、光环效应——长相好的人为什么容易事业有成

光环效应是指:我们让某一个方面照花了眼睛,并由此推及全貌。

我们由容易得到的,或特别明显的因素,比如一家企业的经济发展形势,自动推论到更难查明的特性,比如管理质量或发展战略。于是我们倾向于认为一家声誉良好的制造商的产品质量更好,虽然没有客观理由证明此事。

心理学家爱德华・李・桑代克在近100年前发现了光环效应。如果某人的某一个方面(比如美貌、社会地位、年龄)造成了正面或负面的印象,那么它将“普照”其他的一切,从而过度影响其总体印象。

广告业很擅长运用光环效应。光环效应的“阴险之处”就在于它是无意识的。

当出身、性别或种族成为主要特征,普照一个人的其他所有特征时,这个效应就会造成不幸。

光环效应偶然也会产生美丽的后果——至少短期内是美好的。你所崇拜的人会显得非常完美,即使你的朋友指出他存在明显缺点,你也只会认为那是一种可爱的怪癖。

结论:光环效应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特征。因此你要看仔细,请你排除醒目的特征。

40、替代途径——恭喜你赢了俄罗斯轮盘赌

替代途径是指:所有同样可能发生但没有发生的事情。替代途径是无形的,因此我们很少会想到它们。任何玩垃圾证券、期权和信用违约互换挣到数百万欧元的人,都不该忘记,他同时有一堆危险的替代途径,它们会直接将他拖进毁灭。

结论:风险从来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因此,请你时刻考虑你有什么样的替代途径。比起你通过无惊险的平凡途径获得的成功,别拿通过冒险的替代途径获得的成功太当真。

蒙田说:“我的生命充满不幸——这些不幸大多没有发生。”

41、预测的错觉——水晶球如何歪曲了你的目光

事实证明,最糟的预测家恰恰是那些媒体关注度最高的专家,尤其是世界灭亡预言家,其中又以瓦解论的代表为最。

“预言未来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一无所知的人,另一种是不知道他们自己一无所知的人。”

问题是:专家不必为错误预测付出代价——无论是以金钱损失还是以失去好名声的形式。换句话说,社会给了这些人不受约束地预测的权利。

一件事情越复杂,时间跨度越长,其未来的发展变化就越多。

结论:请你对预测持批评态度。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这位专家的预测有何约束机制?第二,这位专家的预测准确率有多高?

42、关联谬误——有说服力的故事为什么会误导人

为什么会掉进关联谬误的陷阱呢?因为我们会直觉地理解“和谐的”或“可信的”故事。

存在两种思维:一种是直觉、机械、直接的思维,另一种是有意识、理性、缓慢、有逻辑性的思维。只可惜早在有意识的思维开始之前,直觉思维就得出了结论。

结论:请你忘掉“左半脑和右半脑”的说法吧,最重要的是直觉思维和有意识的思维之间的区别,直觉思维偏好可信的故事,作重要决定时不顺从它们对你是有好处的。

43、框架效应——言为心声

言为心声,同样的内容,换个不同的说法,效果完全不同,心理学里称之为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是指:视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会对同样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反应。

美化是框架效应特别喜欢采用的方式之一,股票下跌被称为“回调”,“问题”不是“问题”,而是“机会”。

如果我们只关注整体的一个方面或少数方面,我们也是在顺从框架效应的规则。我们永远不能全面观察所有方面,换成另一个框架,我们也许会做出不同的决定。

结论:你要意识到,没有框架效应,你什么也不能描述,每个事实——不管你是从一位朋友那儿听到的,还是在一份严肃的报刊上读到的——都会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本章也不例外。

44、行动偏误——为什么不行动光等待是种痛苦

行动偏误:即使毫无用处,也要采取行动。

特别是在遇到新情形或不明情形时,就会发生行动偏误。

沃伦・巴菲特说:“在投资时,行动与成绩没有相互关系。”

行动偏误常出现在最有教养的圈子里。为什么会有行动偏误?在过去,闪电式反应关乎生死存亡,思考则可能会致命。我们全都是这些迅速反应者的后代。但我们今天的世界与过去不同——与行动相比,今天的世界奖励深刻的思考,这一转向让我们很难适应。

社会更喜欢下意识的行动,而不喜欢有意义的等待。

结论:在不明情形下,我们会产生要做点什么的冲动,随便什么——不管它有没有帮助。之后我们会感觉好受些,虽然其实什么也没有好转——事实甚至往往正好相反,因此如果情况不明,请你不要采取任何行动,直到你能更好地分析形势,你要克制自己。

45、不作为偏误——为什么你不是答案就是问题

不作为偏误总是出现在无论放弃还是行动都会带来损害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放弃,因为这样引起的损害主观看来更无害。

不作为偏误解释了,为什么事实证明注射疫苗能降低生病的风险,但家长们在要不要给自己的孩子注射疫苗时还是会犹豫不决。我们感觉故意放弃不如受谴责的主动行为严重。

行动偏误是不作为偏误的反面吗?不完全是。当形势不明、矛盾,看不透时,行动偏误就会插手了。此时我们倾向于做无用功,哪怕没有这么做的合理理由。而不作为偏误的形势大多是一目了然的:今天的行为可以防止未来的损害,但防止损害对我们的激励并不强。

不作为偏误很难辨认——放弃行动不像采取行动那么容易看出。“如果你不是答案的一部分,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46、自利偏误——你为何从不自责

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于外因,这就是自利偏误。

这样做的最简单的原因可能是:这样我们会感觉好一些。

一般来说,自利偏误造成的损失有限,若非这样,过去10万年的进化早就消灭掉这一思维错误了。不过要小心,现代世界里存在不能一目了然的风险,在这里自利偏误很容易导致灾难。

婚姻里也是如此:科学证明,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对自己为伴侣关系正常运转所作贡献的评价都高于50%。

如何应对自利偏误呢?你有对你直言不讳的朋友吗?如果有,你很幸运。如果没有,那你至少有一个死对头吧?好,那你就挑战下自己,请他不加掩饰的说出对你个人的意见。你会永远感激他的。

47、享乐适应症——你为什么应该缩短上班路程

享乐适应症:我们工作、升迁,给自己购买更多更漂亮的东西,但我们不会变得更幸福。3个月后,你的感觉会与以前一样。

同样,我们也会系统性地高估负面情绪的持续时间和强度。

这里有一些科学的建议:

(1)请你避免很长时间也不会习惯的负面效应,例如往返交通、噪音、慢性疲劳等。

(2)请你对物质的东西只期待短期效果。例如汽车、房屋、中奖、奖金。

(3)持续的正面效应主要与你如何利用你的时间有关。你要设法让自己得到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主权。请你做你最爱做的事情——哪怕你要付出部分收入。请你为友谊投资。

48、自我选择偏误——请不要惊讶有你存在

当我们本身是样品的一部分时,我们必须注意,不要陷入一种以自我选择偏误著称的思维错误的陷阱中。

自我选择偏误无所不在。营销负责人经常会掉进它的陷阱。

男性抱怨他们公司里工作的女性太少,女性抱怨她们公司里工作的男性太少,这与倒霉毫无关系,因为抱怨者是样品的一部分。任何一个男人在一个以男性居多的行业里工作的概率都很高,女人也一样。

49、联想偏误——为什么经验有时让人变蠢

联想偏误:将相互毫无关系的事件联系到一起的倾向。

我们的大脑是一部联想机器。原则上这样也很好,我们食用一种陌生果子,食后感觉不舒服,于是将来会回避相应的植物。知识就是由此形成的。只是,错误的知识也是这么形成的。

联想偏误会影响我们做决定的质量。比如,我们倾向于不喜欢送来坏消息的人。信使和消息内容被联系在了一起。结果只有好消息能抵达上层,从而会出现一张被扭曲了的形势图。

马克吐温说:“我们应该注意,一个经历里隐藏着多少智慧,我们就只吸取多少——不要多,好让我们不像坐过热灶台的猫一样。被烫过的猫永远不会再坐到热灶台上去——这是对的,但它也永远不会再坐到冷灶台上去了。”

50、新手的运气——假如开始时一切顺利,请务必多加小心

这是联想偏误的一种特殊情况:错误的与从前的成功建立联系。

赌场的赌客熟悉这一点,他们称这是新手的运气。

新手的运气在经济生活里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哪一刻开始就不再是新手的运气,而是天才呢?没有明确的分界,但有两条线索。第一,如果你长期比其他人成功,你可以认为,自己的才华可能起到作用,但你绝不能过于自信、自满。第二、参与的人越多,某人出于纯粹的运气长期成功的概率就越大。如果你在一个只有10名竞争者的市场上脱颖而出,这说明你有一定的才华。如果你在一个有千万名竞争者的市场上成功了,你就不应太骄傲(比如金融市场),这种情况下你应该认为,你只是很幸运。

不管怎样,请你不要急着做出判断。新手的运气有可能是灾难性的,请你像一位科学家那样,武装自己,以防自欺欺人。请测试你的看法,请你试着证明它们是错的。

51、认知失调——你如何撒点小谎,让自己感觉好一些

狐狸有三种方式缓和吃不到葡萄的恼人矛盾:(1)它最终还是想办法摘到了葡萄;(2)它承认自己的能力不够,摘不到葡萄;(3)事后做出别的解释。最后一种情况称之为认知失调。

为了不承担自己选择的错误,我们宁愿自欺欺人,这是极不理性的。

52、双曲贴现——及时行乐,但请只限于星期天

随着时间长度的不同,我们做出的决定是不一致的,科学里称这一现象为双曲贴现,意思是:一个决定离现在越近,我们的“情感”利息就越多。

双曲贴现也就是我们受及时行乐的想法控制的事实,是我们过去的动物性的一种残留。动物不愿意为在将来得到更多奖励而于今天放弃一种奖励。

儿童延迟满足的著名试验——“棉花糖试验”显示:极少数孩子愿意等,而是否拥有延迟满足的能力是他们后来事业是否成功的一个可靠的指示器。

我们越大,建立的自我控制越多,我们就越容易成功地延迟满足。

结论:及时行乐的诱惑力极大——尽管如此,双曲贴现也是一种思维错误。我们越能控制我们的冲动,我们就越能成功地规避这一错误。我们对自己的冲动控制越小——比如在酒精的影响下——我们就越容易犯这个错误。及时行乐是个好主意——如果每星期一次的话。但天天享受,好像每天都是末日似的,却是不明智的。

后记:

非理性的冷淡说还很年轻,它认为,思维本身是不纯洁的,是永远会犯错的。而且所有人都一样,就连高智商的人也会再三犯这些思维错误。不同的思维错误会让我们系统性地跑向某个特定的错误方向。这让错误可以诊断,从而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注意:是一定程度——不是完全。

思考是一种生物学现象,同样是由进化形成的。过去的一万年,我们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物质财富,可惜也产生了文明病和思维错误。

进化并非绝对意义上“优化”了我们,只要我们比竞争对手(如尼安德特人)更好,就会原谅自己的这些错误。我们的大脑是为复制设计的,而不是为发现真理设计的。在特定情形之下,本能决定——哪怕它们不是十分明智——更好。本能行为迅速、自发、节省能量,理性思考缓慢、费劲、消耗许多卡路里。

本书中罗列的思维错误的清单并不完整。尽管存在这些思维错误,我们仍可以自如地应付日常生活。大多数思维错误是有相互联系的。

在后果影响可能很大的情形里,设法尽可能理智地理性地作决定。可以掏出思维错误清单,逐一核对。在后果影响较小的情形里,放弃理性地寻找最佳方案,而是听从直觉。清醒思考是奢侈的。如果可能的损害较小——你无需绞尽脑汁,要允许发生错误,这样你会生活得更轻松。只要我们能够有一定把握应付生活,只要我们在关键时刻小心留神,我们的决定是否完美,其实并不需要太在意。


原创作者/公号:怒放的叶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根据CC0协议授权转发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运营的小事]编辑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