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买房的首付款哪儿来的?

郑房记录 2019-09-04 18:25 阅读 1000+

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下,一股前所未有的“全民说房”潮紧随而至。房子,宛如一把利刃,冲破代沟,打破阶层,迅速填满各个角落缝隙。

不管你是卖菜大妈,还是霸道总裁,关于房子,总有说不完的话;

不管你是耄耋老人,还是弱冠少年,对于置业,总有道不完的理。

你买房的首付款哪儿来的?



房子,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这个问题俨然是个废话。

“居有其屋”几乎深入每个国人骨髓,中国商品房诞生20多年来,已在70后、80后、90后群体产生三代房奴。

受宏观经济、家庭结构、消费水平、国家政策等多重条件影响,三代人虽都目标清晰指向买房,但消费观、买房观却有天壤之别。

现在,把70后、80后、90后的人生时针,统一指向2、30岁的阶段,我们横向展现出三代人的买房之路。

辛酸?苦逼?潇洒?超脱?

你是几零后?你又有着怎样的买房历程?

辛酸70后

工资使用梯度:养家→生活→买房

70后既幸运又辛酸。

幸运的是,当时上学不花钱还有补助。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就业压力小。即便中专毕业,也能有个不错的工作。

辛酸的是,70后的父母大多是工人、农民,家里孩子多、负担重,很多70后要帮父母一起分担家庭责任。

大部分70后上班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供养家庭。每月工资,首先拿出一部分寄回家里,雷打不动。


你买房的首付款哪儿来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赶上中国住房由福利分房向商品房过渡。

幸运些的,可以搭上福利房末班车;擦身而过的,只能选择商品房。当时70后尤其75前大多结婚早、生孩子早,对房子的诉求度也比较高。

责任感让他们不能卸下肩上的家庭重担,责任感又让他们想给爱人、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凭着从父辈身上承袭来的那股子艰苦耐劳的韧劲儿,他们省吃俭用、紧衣缩食,一点一点夯实经济基础。

“那时候孩子想去公园划船都不舍得,一次好几块,但又不想委屈孩子,后来让汽车修理厂的朋友弄来一个轮胎,做了一个简易小船,跑到黄河边附近一个小池塘过了把瘾。”

出生于1971年的张大哥说。

作为郑州的第一代房奴,他们选择的主要是绿云小区、建业金水花园、中方园、明鸿新城、金成东苑等首批商品房小区。

无论全款还是按揭,70后都需从亲戚朋友处背负一身债务,才能挤进房奴队伍。1995年,郑州房价1000出头,当年的平均工资水平是435.5元。

夫妻双方每月不到一千的收入,月供占据将近一半,剩下的钱,还债务、接济双方父母、过生活。

欣慰的是,工作稳定。

潇洒90后(90至95)

乐活人生:买房有爸妈 赚钱只管花

1992年出生的小A买房后,第一时间发了一条朋友圈:“奋斗一年,终于买房了。”

评论区有人不解:“太励志了,你是如何做到的?”

答:“爸妈出资199万,我拿1万。”

虽是网络段子,但真实反应了当下90后买房现象。

同事94年的表弟,大学刚毕业父母就付首付在金水区为其购入一处房产,6000块钱的月供,表弟个人承担1000块钱,剩余5000块父母买单。

90后绝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极尽全力宠溺。

经过中国经济过去20年的高速发展,不少家庭已实现一定的财富积累。举全家之力,付几十万首付,不难实现。

买房成本的转移,让90后的房奴之路甚为平坦。

90后从小生活富足没吃过苦,金钱观相对更开放,没有70后的节俭,也不像80后那么谨慎。他们时尚、积极、注重生活品质,月光族不在少数。

唯一两处消极现实是:1、大学生过多,就业环境严峻。2、房价蹿至历史高位,购房难度加大。

但是,who care?毕竟90后的身后,有6个钱包做后盾。所以很多人说“90买房,就是在拼爹。”

超脱95后

超前消费:消费贷买房买车买手机买包包……

之所以把90后分为两个阶段,原因在于,95年是个分水岭。95后消费观和95前存在很大差别。

老家一个远房表弟,谈了女朋友准备买婚房。原定父母出首付款,但做生意导致大量资金短期内无法抽出。等不及半年后上车,表弟用半个月搞定北环外一套小三房。

所有首付款来自亲戚朋友的借债。他每月工资5000元,月供7000。每月还债、还贷、吃喝玩乐,主要靠信用卡。

在他的手机记事本中,密密麻麻记录着各个信用卡的账单日、刷单次数、还款日期等等。

我忍不住问他:“你不觉得累吗?”

“为什么累?首先,我有了一套房。其次,只要合理规划各张信用卡,资金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再不济,我还有爸妈啊。另外,房产在升值,我借亲戚的钱不用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我赚了啊。”

我竟无言以对。


你买房的首付款哪儿来的?


他一个女同学,刚20出头,利用消费贷已经买了2个LV包包。

有人说,花呗、借呗等各类消费贷毁了95后。更确切的说,应该是95后为消费贷提供了迅速滋生的温床。

95后出生的时期,中国人均每年可支配收入超过5000元,是80后的七倍、90后的两倍。他们的父母,相比90至95年那一代人的父辈,资金实力更为牢固。

含着金汤匙出生,他们拥有更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背后有父母做资金后盾,直接促成了95后的超前消费观。

苦逼80后

内心os:这是最“坏“的时代

你买房的首付款哪儿来的?


为什么要把80后放在最后?

因为80后到处都是槽点啊!!!

狄更斯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我想,80后应该只认同后半句。对他们而言,这个时代似乎不太友好。

70后出生的年代,一家两三个孩子嬉笑打闹;步入80年代,计划生育大幕拉开,80后只能面对玩具赶走孤独;

1998年以后,80后陆续进入大学,大学开始收费;

21世纪初,80后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家里有背景的,回老家找个事业单位,过着稳定生活;家里帮不上忙的,去北上广深、省会城市闯荡。

接着,恋爱、结婚。再接着,丈母娘、准丈母娘和未来丈母娘,齐刷刷排成整齐的催房战队。

“结婚不买房就是耍流氓”,一度为80后带来道德绑架。

再看房价,开始步入上涨通道,愈走愈远。

80后的父母多为50后,年轻时恰逢改革开放、4、50岁时赶上市场经济浪潮。相比70后的父母,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从家庭状况来说,很多80后无养家负担。

对于买房,很多80后崇尚自力更生。


你买房的首付款哪儿来的?


朋友小辉,为了多挣点钱,和妻子离开郑州去北京工作四年,攒足40万多之后,凭借一己之力在郑州安家。

朋友大志,2007年从郑大毕业之后,一直工作于本地一家报社。几千元的工资每月除去房租、日常花销,所剩无几,三年内节衣缩食也只存下7万块钱。

为了不让父母操心,悄悄从几个朋友那里借来5万块钱,买了一套一居室。直到两年后外债还清,才告诉父母自己买了房子。

当80后好不容易置业安家,享受三代同堂的安乐生活,二胎政策又来了。

老二意味着什么?

房子要换大的,教育投入多出一倍,看看房价、看看物价,又惊出一身冷汗。生还是不生,这真是一个问题。

现在80后父母普遍进入古稀之年,夫妻两人肩抗四个老人,1、2个孩子。

每月固定支出:房贷、子女教育、生活开销,双方父母但凡有一人生病住院,人力、物力、财力都是考验。

朋友大凡,在国内顶尖IT企业工作,月入2万,妻子月薪1万,工资水平在郑州基本可归入中等。

家里有房有车,手有一百多万闲钱。是不是看着很滋润呢?但是他很焦虑。

“手头资金其实可以再买套大点的房子,纠结很久一直没敢入手。如果再买一套,两套房子每个月1万多房贷。万一哪天我失业了,爱人一个月的收入连房贷都还不起。”

他们害怕失业,他们不敢失业。因为,他们身后,站了一群人。

现在,最年轻的80后,也已经踏进三十而立的门槛。“上有有、下有小”使他们成为三个家庭的顶梁柱和责任担当。

对他们来说,眼下是最艰难的人生阶段。

结语

一套房子,穿越三个时代,把三代人紧紧维系成一个共同体:房奴。

该庆幸还是该可悲?

房子,原本是一个多么温馨的词啊。提到它,你会想到香气四溢的厨房、洒满阳光的客厅、其乐融融的家庭。

现在呢?谈房色变。

房子,被赋予更多功利性标签。房子的多少,成为一个人经济实力的表现;房子的有无,成为一个人是否有资格成为女孩子相亲对象的标准;甚至房子的位置、面积、朝向、开发商等等,都会成为被别人审视的一个维度。

大家还记得我们购买第一套房子时的初衷么?

不管你是70后、80后、90后,还是95后,无论你有着怎样的买房经历、买房观念,都希望你,永远记得房子最初的美好。

无论时代怎样更迭,楼市怎样起伏。高昂房价或许会击退我们的买房梦,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永远无法撼动!

你是几零后?你有怎样的买房观?留言区聊聊吧。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