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购物中心越开越多,人均优质零售商业面积超上海

南方plus客户端 2019-08-24 03:20 阅读 1000+

近年来,随着深圳新项目综合体的面市,购物中心类商业的市场供应不断增加,多个即将面市的商业项目启动预租后面临激烈竞争下的招商压力。据戴德梁行数据,2019年上半年,8万平方米的云城万科里入市将全市优质商业存量推至386万平方米,下半年福田、龙华及宝安等区域的新项目入市,供应量预计达到74.8万平方米。此外,深圳购物中心的同质化也加剧了招商与运营压力,商业调改趋于常态化。

供应增加与同质化加剧运营压力

随着深圳新项目综合体的面市,购物中心类的商业市场供应持续增加,核心商圈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第一太平戴维斯(简称“第一太平”)数据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预计有卓悦中心一期、壹方天地B区和塘朗城广场三个购物中心入市,将为市场带来33.6万平方米的新增供应。而2019年下半年至2023年,深圳将有约246万平方米新增供应入市,主要集中在核心商圈。

随着新的购物中心的建成入市以及巨量的存量市场,使得深圳人均优质商业面积在全国城市中位列第二位。第一太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深圳的人均优质零售商业面积达0.481平方米,高于上海、广州成都等强消费力城市。

不过,尽管购物中心数量和面积都颇为可观,但深圳购物中心规模扩张却缺乏多样性,多样性指数与购物中心规模指数不匹配,这方面深圳尤为明显。睿意德报告显示,深圳在购物中心多样性指数在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居于全国第23名,落后于不少新一线城市甚至二线城市,且该现象在2018年并未得到显著改善。

据观察,目前,深圳新增购物中心多来自于城市更新。在业态和公共空间方面,新开购物中心的餐饮业态比例较高,以龙岗中心城的万科广场综合体项目为例,该项目商业面积达十万平米。笔者发现,基本每一层都分布有较大营业面积的餐饮品牌,而且公共空间也比较大;相比而言,开业较早的传统购物中心如华强北茂业等餐饮业态的比重偏少,公共空间亦相对较少。

另外,不管是开业较早的还是新开的购物中心,服装服饰、化妆品业态几乎都是主力军。据了解,以今年2月被香港的领展房地产基金收购的怡景中心城为例,怡景中心城租金收入最大的三大业态分别为服饰及配件、餐饮、超市,占租金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5%、39.5%、5.5%。

业态及品牌的调改常态化

在新开购物中心的不断入市和同质化的双重压力之下,如何应对和调整几乎成为每个购物中心的挥之不去的烦恼。整体来看,商业市场保持了较为稳定的走势,根据戴德梁行数据,上半年末,全市优质购物中心最优租金层平均租金较去年末上升2.91%至895.3元/平方米/月,空置率小幅上升0.38个百分点至3.67%。虽然数据上表现平稳,但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从未下降。全品类的业态调整已成为购物中心不断完善自身的主攻方向。近年来运动健身类业态快速扩张,同类竞争下已逐步向细分市场发展,专注瑜伽、搏击等专项体育品牌逐渐增多;儿童业态的崛起成为购物中心内重要的组成部分,亲子活动、早教培训等需求持续旺盛。

值得注意的是,餐饮业态则不同之前的一路高歌猛进,品牌扩张速度有所放缓。同时,商业跨界合作的案例层出不穷,如本季火热的优衣库与KAWS,而在茶饮轻食界,奈雪的茶与旺仔,喜茶与阿华田纷纷联名推出新饮品。品牌联姻不仅让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叠加、共享流量、扩大受众,同时强强联合对品牌推广的效果也大大增加。

戴德梁行对典型优质购物中心销售额的跟踪显示,总量上升的同时,区域竞争出现时各个项目营业额亦此消彼长。而此时经营者也往往会借助调改升级来巩固自身竞争力,以促进销售额的持续增长将趋于常态化。KK One 开业两年多持续调整,2018 年上半年销售额环比增长 60%。皇庭广场 2018 年调整升级的品牌数量达 120 多家,同时前三季度的销售整体提升 30%。

在供应放量的同时,成熟商圈的新项目积极引入新品牌,也对周边商场的消费群产生分流,进而对运营带来挑战。戴德梁行研究院副院长张晓端预计,成熟购物中心平均租金增幅将有所降低;但在非传统商圈,依托密集的社区及人流,社区型优质项目优势将逐渐显现,租金将保持较快的增长。

【撰文】邱永宽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