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勺言 | 地产商「总部的诅咒」

一勺言 2019-09-17 20:17 阅读 381
一勺言 | 地产商「总部的诅咒」

一觉醒来,省会小伙阿发发现,自己每天走路去上班的公司,马上就要摇身一变,从一家本土开发商变成一家上海开发商了。

几百公里外的格子间正在向他招手。

公司搬总部这事,既让阿发感到自豪,又让他觉得焦虑。自豪在于,以后咱也是一线城市开发商的员工了;焦虑在于,上海离他家真是太远了。

此刻,越来越多已上市及拟上市的开发商,都动了心思,选择将公司总部,搬迁到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外的另一个城市。

迁出地,多为省会城市。而迁往地,多为一线城市。

过去三四年,不约而同,上海与北京都是第一流入目的地。

流出地就多了,福州,南昌,重庆,成都,西安,郑州,武汉,温州南京等等。

于是,我们就根据流出城市的分布特征,称呼其为闽籍,潮汕,浙籍,川渝,陕籍等等。

但是,成建制成规模的,几乎只有闽籍。

闽籍开发商的整体崛起,是中国房地产行业过去五六年的大事件之一。从板块轮动动力学上看,闽籍崛起之前,是以杭州为总部的杭籍地产商,再之前,便是潮汕派地产商、粤籍地产商的第一次全国化扩张。

板块轮动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

板块轮动,与贵国的高层人事周期、资本市场周期息息相关,谁有兴趣详细搜罗三者的数据关联度,必能写就一部极具穿透力的中国地产金融史。

在这样的逻辑下,总部搬迁,呈现压倒性的集体特征,不过是受到板块轮动动力学理论影响下的一个正常动作。

在这股浪潮里,无数个阿发都在随波逐流。

阿发没有意识到的是,在他眼里,起点更高的品牌开发商——那些总部早早从热门城市生长出来的公司,其实也在发生分化。

过去,上海,北京,杭州,广州,深圳,都是品牌开发商的传统择址之城。

上海与深圳是中国没有任何替代性的两个金融城,证券交易所的先天便利,让它们两个在总部竞赛中率先拔得头筹,不足为奇。

但是,二者似乎又不太一样。上海是本地地产国企为主,与北京有点相似,而深圳以地产民企、地产央企为主。

中国国内资本市场,自从2007年后便对房地产商的上市融资关上了大门,多年下来,罕有直接上市的案例,借壳重组,也是阻力重重。

被逼无奈,大家都选择红筹方式香港上市。

中国地产商的海外上市之路,过去十年,出现了四个小高峰。

第一个高峰出现于2006年—2007年,绿城、soho中国为代表;第二个高峰出现于2009年,以恒大、龙湖、佳兆业为代表;第三个高峰是2012年-2013年,以旭辉、龙光为代表;第四个高峰是2017—2018年,以中梁、美的、弘阳、祥生等为代表。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最近的这一波上市高峰中,最大多数的房企,在上市前,都将总部搬迁到了上海。

这个潮流进一步鼓舞了更多的拟上市房企,越来越多的后者,都将搬迁总部至上海,视为冲刺上市的第一个非正式规定动作。

如果我们把比拼新增的房企总部数量当作一个竞赛的话,上海完全压倒性地跑赢了其他一线城市。

理由又是什么呢?

这是上海城市竞争力的又一个体现,总部搬迁到上海,可以在多种稀缺资源方面,帮助到开发商野心的成就。

这些稀缺资源,包括,明星职业经理人,更优秀的腰部人才,更专业的乙方,更宽广的投资视野,等等。

但是,还有另外两个理由,最容易被忽视,也更为关键。

第一个理由是,金主资源。

一家本地房企的成功做大,通常离不开银行金主的大力支持。但是,房企随着规模的增长,大概率都会患上资金饥渴症——更多的资金,更大的规模,以及,更多的资金。

本地的金主资源,无时无刻不在影响、重塑着一个本地房企的模式与能力结构,但是,无论是产业金主,还是银行金主,本地的金主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且,也经常会受到各自行业的产业周期的影响,它们的影响力是波动而变化的。

从山西陕西的煤老板到江浙的产业资本,都把巨大的影响力投射到一些本地标志性房企身上,从天朗到绿城,这方面的案例,可以有很多。

一旦金主的产业周期与开发商的扩张周期不匹配,开发商的身体内,就会内生出一个无法遏制的冲动——换一换金主。

于是,搬迁总部到另一个城市,吸纳它的资金资源,洗牌自己的幕后金主,便成为步入青春期与扩张生命周期的房企的第一选择。

在中国,谁是本地金融资源最深厚、分配方式又更市场化的城市呢?当然是经济首都上海。

第二个解释上海夺魁的理由是,开发商的出身。

最近一波上市或拟上市房企,选择上海作为总部,还因为,它们的出身总体呈现一个时代特征:长三角地域概念很强。

除了顺长江远道而来的东原、金科、协信等,绝大部分安家上海的最新一批开发商,都发家于上海,江苏、浙江与江西,距离上海,基本都在500公里以内。

中梁,正荣,新力,大名城,大发,祥生等,无一例外。

除了起家城市,这些开发商的主力票仓,也大多集中于长三角的二线与三四线城市。

从文化心理,银行资源,专业人才,到钱袋子,中国的经济首都24小时地向有上进心的开发商发射出诱人的吸引力。

以至于,我们甚至获得了一个强烈的广告暗示:不搬迁总部到上海的中小开发商,是没有未来的。

一勺言 | 地产商「总部的诅咒」

(一勺言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Base在上海,获得如此强烈的心理认同,让人们不得不思考一个严肃的命题:总部在哪里,对于一个开发商潜移默化的改造,真的有那么重要?

对不起,我的答案是:真的很重要。

最近几年,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

「除了万科、中海、恒大与碧桂园这些巨头外,总部位于珠三角的本地开发商,在规模增速与全国化布局的质量上,似乎整体逊色于其他板块概念的中型开发商?」

恒大与碧桂园是个例外,是因为它们的全国化扩张执行的非常彻底。今天,没有人会在你耳边说,恒大万科碧桂园,是一个珠三角概念开发商。

但是,剩下的本地中型发展商,比如雅居乐、卓越、佳兆业、龙光、宝能、时代、奥园、海伦堡等,在观感与数据层面,确实呈现出区域化的特征,它们外部扩张的路径风格,也与总部城市的业务风格很有关联。

这意味着,这个行业的下一批黑马(规模口径),目前更多地在向长三角而不是珠三角聚集。

为什么?总部的诅咒。

一个公司的发展路径,会受到总部所在地市场环境的巨大影响。对于一个开发商来说,它的总部城市与创建城市合二为一的时间越长,它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路径依赖也更强烈。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找到足够多的案例。

以珠三角为例,珠三角之所以成为第一批次的中国楼市高地,输出了第一波的全国化品牌房企(华南五虎),跟一个特殊背景有关。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的城中村最多,城市化启动最早,在政策上也敢为天下先,土地市场率先改革,商品房发育的更快更好,因此,造就了第一批地产巨头。这个特征是全国其他城市、区域不具备的。

但是,珠三角的特殊在于,集体用地太多,都掌握在村集体手里。这就导致,如果开发商不做旧改,不锻炼自己在旧改市场上的谈判与开发能力,就不可能真正发展,等于是自己放弃比赛。

以深圳万科为例,它就有很多业务来自于旧改,与村集体各种合作,释放土地的价值。

万科的幸运在于,它很早就走向了全国,见识到了全国市场的深度与潜力。在自身的组织管控上,它很早就进行了分区域管理,从而让自己适应各个本地市场的能力得到了最好的储备与发育。

但是,更多的珠三角本地发展商没有及时走出去,当珠三角市场跟随全国进入牛市后,就陷入到了一个舒服的陷阱里:习惯了旧改与城市更新,就不打算更改玩法,一旦有机会走出去,也是按照旧改风格来寻找土地。

然而,其他城市市场并没有发展到珠三角的阶段,市场并不接受你的玩法,你的管理团队在面对陌生的新市场时,就会显得动作生硬,效率自然大打折扣。

如果追溯原因,本质上就是因为,公司的管理团队被总部所在市场的「赢法」给深刻影响了,形成了能力边际的退化。

老板的思维也停留在了总部城市的策略固化的阶段,当你拿着这个思路去全国化,你势必去遭遇各种各样的制约与瓶颈。

所以,当珠三角的土豪老板们又一次发出规模宏大叙事时,记得帮我问一声,你当真么?

「总部的诅咒」是无形的,不仅适用于珠三角的土豪们,也适用于其他城市。

郑州地区的地产老板,很喜欢玩旧改,然后,就在全国到处寻找旧改的机会。

为什么呢?2013年到2017年,郑州市场的红利就是旧改。一朝有酒,今朝有酒今朝醉。

绿地的业务清单越来越庞杂,房地产的现金流收入,行业排名越来越后,守着一个大上海却反而没有亮点与爆点。

为何?前几年,上海市场流行商办,在全国其他城市商办过剩的时候,上海却很稀缺金贵,于是,绿地在上海的商办业务大赚特赚。当绿地把这个玩法复制到全国其他城市后,就遇到了商办货值过大、市场消化不良的挑战。

第三个案例是蓝光。蓝光虽然也号称全国化,但是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四川公司。它身上有一个很著名的非主流标签:小地块开发。当从成都走出后,在全国其他城市,小地块也很多。

为什么呢?因为自2003年后,成都市政府就开始推行小地块出让模式。时间久了,这一套应对玩法,自然炉火纯青。

但问题是,小地块的开发,无法有效降低土地成本,对规模的做大帮助并不大。

终于,蓝光动起了总部的念头。

今年4月底,蓝光在上海虹桥花费近3亿元买了一栋写字楼,传言是作为蓝光上海总部。

但是,大概率,长期依赖地方资源的开发商,在一段时间内还要维持双总部的局面,摆脱「总部的诅咒」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公司搬迁总部,有支持者,也有抵抗者。

首先是员工角度。老总部员工通常说,折腾;新总部员工大概率说,英明。

态度与利益有关。

搬迁后,老总部的员工,需要面对巨大的生活改造成本与出差成本,表面上的财务成本由公司买单,但自己却需要为隐形成本买单。

隐形成本包括,家庭团聚时刻减少,熟人社交大幅度消失,历史人脉资源重组。处理的不好,离职都是大概率。

所以,当公司总部搬迁决定作出后,扮演「抵抗者」角色的,往往是老员工。

但是,抵抗者有多少,支持者就有多少。

那些外面待价而沽的人才,会根据一家房企总部搬迁的地点,来评估自己的职业取舍,从而加盟或者放弃。

一个公司会经历生命周期,而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它需要延揽不同特征的人才为我所用,这个过程中,冲突、矛盾与战斗,一触即发。

当一个地产老板决定破除「总部的诅咒」,选择让公司走上一条更有想象力的路径时,我们要认真掂量自己的筹码,不要让自己成为最后一刻落船的人。

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ice010913,请务必注明姓名,公司与职务。感谢支持一勺言。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