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房地产,请丢掉幻想

地产豪言 2021-04-21 16:31 阅读 613

三个理由,应该够了1

市场实质下行。

2020年的超预期表现,不算意外,却有虚火,难以持续。

该年全国新房销售额17万亿,再创历史新高。

不算意外:是因为2016年调控以来,每年的销售额都会创新高。由此,去年融创孙宏斌还在投资者会议上乐观预测:三年内全国年销售额会突破20万亿,年销售额突破万亿的房企至少会有3家。

说有虚火,三个原因。

一是房价上涨幅度远高于销售面积

2016年,新房销售面积的同比增速为22%,然后持续回落,2020年只有2%,同期销售额同比增速从36%下降到2020年的11%。2020年全国二手房成交套数基本无增长,但价格上涨7%,带动交易总额增长8%。

也就是说,5年来,楼市交易总额的增长主要因为房价上涨,而非成交量上涨,市场需求没有实质性提升,进入无效率增长阶段。

至于2020年的行情,主要来自疫情的逆周期调节,来自金融利差和一、二手房价差带来的套利需求,房价上涨属于短期应激反应。否则,2020年楼市本来将延续向下调整的轨迹。

二是房价与租金的背离加大。房价上涨,租金下跌。房价是资产价格,租金是消费价格,两者的背离加大,长期而言不可持续,也会引起泡沫化忧惧。

三是房价非普涨,有两大结构性失衡。一是按胡焕庸线为界的南强北弱,二是以能级区分的一、二线强,三四五线弱。

结构性失衡也是隐忧——强者承重(调控),弱者失血(人口和财富),恶性循环。

2

调控常态化,行业去资本化。

2021年一季度,两会“房住不炒”总基调不变,热点城市出台打补丁调控政策累计超过150次,对金融信贷、土地出让、新房、二手房市场和需求端,形成全覆盖。

第一管住钱。

切断房价上涨与信贷扩张相互促进的循环。

银行信贷规模逐步趋紧,相当于釜底抽薪。

六大银行中,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房贷逼近40%标准线,很多二、三档银行碰触红线。

一季度居民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创下近10余年单季度最高水平,可能挤压二季度及下半年额度,涉房贷款规模将更紧。

金融套利路径被堵死。今年1月起严查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处置方式从“行政管理”上升至“司法介入”,穿透式监管的能力,对涉事方的震摄力,将进一步提高。

二是管住地。

阻断地价和房价螺旋式上升的路径。

重点城市的土地“两集中”供地将改变楼市运行机制,加大供地数量,提升供应透明度,减少“饥饿营销”,切断地价上涨与房价上涨的正循环,带来新房集中预售开盘,形成价格竞争,减弱房价上涨动力。

上述效应都是“理论上”的,实际效果有待观察。

三是管住房企。

“三道红线”,短期看,会压降金融杠杆水平,长期看,将促使商业模式转型。

多数房企面临不同程度的融资限制,拿地受到制约,偿债压力加大,能力降低。不得不降价促销、减少拿地、出售资产,但债务违约、破产重组的企业案例仍不断增加。

2021年是房企债券到期的高峰年,到期债务规模(不含2021年将发行的超短期债券)预计将达12448亿元,同比增长36%,首破万亿;根据3-5年的发债周期,未来3-5年债务违约风波难免继续发酵。

从2020年报看,不少房企实现了短期快速降档乃至翻绿,但主要是通过“割肉”达成,如减少拿地、控制负债、降低权益占比实现,牺牲了一定的长期发展优势,有些还伴随着评级下降和融资成本增加。

所以,真正降档绝不轻松,伤筋动骨,触及灵魂。

四是管住炒房需求。

加大对投资投机行为的抑制。

一二手房价差套利被堵。今年调控范围扩大到二手房,如指导价出台,挂牌价、成交价信息监管、二手房(包含法拍房)限购,学区房调控等。

市场反馈很快,指导价出台后,深圳二手房成交量跌入低谷,较新政前下降7成,景气度由75高位降低50左右,二手房价格指数基本止涨,市场预期持续调整。

根据贝壳研究院数据,贝壳50城二手房成交量3月中达到历史高点,3月下旬以来周度成交量保持向下波动调整的走势。

从市场预期看,各线城市贝壳二手房景气度指数均回落。

2020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上行周期在今年一季度结束,二季度及下半年房地产市场整体进入向下调整阶段。

3

行业降维,回归制造业。

到目前为止,经济增长出现风险,仍会实施逆周期调节,只不过由大水漫灌改为定向宽松,但即便如此,客观上也是楼市受益最大,无一例外。

但“房住不炒”将使这一惯性和经验失效。去年疫情弥漫,货币政策也未主动刺激楼市,政策有定力,落实用全力

一是及时、精准。调控随市场热度走,热点轮动,调控也轮动,底线意识极强;精准如严查假离婚、经营贷等。

二是常态化。今年两会特指要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解决好“意味着不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准长效”机制

形势比人强。“不刺激”的核心原因不是“不愿”,而是“不能”。

首先,房价过快上涨具有“排斥”效应,导致后来者越来越难以进入市场,造成市场不可持续;

其次,对实体经济的“挤压”和“抢食”效应日益显性,寄生比例过大,超过社会整体可承受水平;

第三,楼市金融化和房产证券化。深房理炒房模式对郭树清的“房地产灰犀牛论”给出了完美的诠释,使我们看见了美国次贷的苗头

此时,“刺激”的风险比“不刺激”更大、更多,从民生角度看,高房价带来的、以躺赢为特色的财富再分配,在中国有着极强的舆情厌恶,还可能带来政治风险。

题外话,对“寄生”、“躺赢”,大部分浓眉大眼的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更大的舆情厌恶和制度厌恶,在欧洲特别是法国,对超高收入和遗产实行超高税率,和没收差不多。

惹不起躲得起,法国有著名影星为避税改国籍为俄罗斯,演《大鼻子情圣》的德帕第约了解一下。

所以,当下楼市重点,是重民生保障和防范风险,而不再是重增长。

此时,不仅政策回摆几无可能,中央对不同程度“阳奉阴违”的容忍度也大大降低,市场各方与政策博弈的风险陡升。

运去枭雄不自由。

房企不只冒险指数达到峰值,胆识溢价降至谷底,在生存和发展模式上,也需脱胎换骨。调控中,市场箱体运行,导致房企利润率持续下滑,郁亮的房地产回归制造业之说,不可不明察,不可不服气。

如果新房限价和土地高价继续并行,“回归制造业”是不是偏于乐观?“回归加工业”似乎更准确。

如果真能打破幻想,最需要感谢的当然不是CCTV,而是深房理

原来我们认为房价高了,炒房的门槛也高了,变成富人的游戏,即陈劲松说的“鱼翅“与”“白菜”两个市场各安其所,玩个香港或新加坡模式。

现在看来,草率了。

深房理模式不仅坚持“房住仍炒”,而且通过“凑份子”的证券化模式,掀起了地无分南北(黑龙江人炒深圳)、人无分穷富(50万入股炒700万豪宅)的 “全民炒房”运动。

从结果上看,深房理模式比美国次贷更猛

美国次贷爆雷,直接受损严重的是wall street的精英,而不是main street的草根,后者原本就零首付,加上前10年先还息,后10年再还本,反而白住了好几年房子。

但在深房理模式下,一旦房价不涨,先亏掉的就是“会员们”自己的本钱,然后在银行手握房本抽贷的情况下,迅速成为“负资产”

这对于有着“刚兑思维”和“认赌不服输”传统的天朝人民,情可以堪!拉横幅,砸售楼处,没见过乍的?

幻想,本就是用来打破的。

此次能否打得彻底,要视乎后续对“深房理”的处置结果,会不会又一次“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