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夜经济,他们最懂 | 新商业

地产资管网 2019-09-11 23:19 阅读 420

作者丨雨禾 编辑丨 李江涛

来源丨地产资管网(ID:thefutureX)

新一季“好声音”再次点燃了这个夏天,好声音“元老”那英又开始重操旧业。

当观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在那英身上,不禁让人想起她背后的男人——孟桐。

1

2003年,几乎没人知道孟桐,甚至连绯闻八卦里都找不到他的影子,但提到北京工体的VICS酒吧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在北京夜店圈,VICS酒吧堪称传奇。

而孟桐正是VICS酒吧的缔造者。

上世纪90年代,在国内刚开始掀起一阵出国热的时候,孟桐已经在德国取得了MBA学位,准备回国发展。

当时,国内到处都是蠢蠢欲动的商机,而孟桐偏偏看好了小众的夜店行业。

1997年前后,迪厅、迪吧是当时夜店的主流形态,客人不少,但是真正来听音乐、喝酒者寥寥。

孟桐没受大环境影响,从入市起就坚持“做自己”,他想把西方纯正的酒吧文化引进中国。

当时的夜店消费普遍高昂,一瓶酒动辄几百,贵则上千,而孟桐一上场就敢把酒卖到10元一瓶,单看价格几乎等于在做慈善。

在同行眼里他要么是狂傲不差钱的富二代,要么是不懂市场没经验的愣头青,好多人断言,他的店绝对活不过三个月,而事实证明,没什么事是“绝对”的。

2003年是北京夜店的转折年,也是让VICS酒吧名声大噪的一年。

北京夜经济,他们最懂 | 新商业

这一年,“非典”袭京,北京市文化局下令关闭一切娱乐场所。从前散落在北京各地的夜店全部关门歇业,而VICS酒吧是当时工体附近仅有两家还在营业的酒吧之一。

在娱乐场所荒芜的短暂几个月里,VICS酒吧以自己独特的魅力让无数夜店玩家记住了它,从此名冠京城。

VICS酒吧以Hip-Hop音乐为主题,它鲜明的特色、优质的区位和适中的酒水价格让这里一步步成长为北京夜生活的代名词,它让很多年轻人看到,夜店原来还可以这么玩。

有玩家回忆,VICS酒吧的装修并不突出,舞曲主要是Hip-Hop风格和Trance音乐,它独特的风格和亲民的酒水价格每天都吸引来不少东欧学生和本土年轻人,每晚12点,当音乐开始,众人都似久旱逢甘雨,一通群魔乱舞。

2003年之后的VICS酒吧进入全盛期,特别是老板孟桐与那英携手步入婚姻殿堂之后,VICS酒吧的高端客群中娱乐界明星大腕有增无减。甚至2011年大热的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也曾在这里取景拍摄。

发展近20年,与VICS酒吧同时代的很多夜店大都被人们淡忘了,只有VICS酒吧依然伫立在工体北门,看着这条酒吧街发展、繁荣、蜕变,在永不停歇的音乐和欢腾中张开双臂迎接那些怀揣着青春和激情的人们在这里消磨一个又一个难忘的夜晚。

是什么让VICS酒吧“坚守江山”这么多年很难说得清,或许答案就在他们官网上无处不在的slogan里,“ALL I DO IS PARTY”。

2

如果说引领潮流需要冒险家的气魄,那么跟随潮流则需要适时而动的机敏。

与VICS酒吧引领了北京酒吧业态的发展不同,位于东直门内大街246号的晓林火锅入局早,却随着簋街发展泯于众“麻小”之中。这种高开平走的态势也许并不酷,却也延续了三十多年,胜在一个“稳”字。

1988年的东直门内大街一片萧索,一条土路通向城外,且连着一大片坟场,故也被称为“鬼街”。彼时,没人想过能在这个地方开展夜生活,更没人看到这里有能开展夜生活的潜力,除了李小林。

当年的北京私营餐馆极少,人们外出吃饭都拿着饭票去国营餐厅。而李小林看中了这里即将兴建使馆和商贸区的前景,他和媳妇两人一琢磨,干了个体餐馆,“晓林菜馆”正式营业。

开业一个月时,晓林餐厅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24小时营业,这个举动为这条未来有名的宵夜街点亮了“第一盏灯”。

北京夜经济,他们最懂 | 新商业

随着新使馆区和商贸区的建立,这里的客流量日渐增加,卤煮、羊蝎子、涮肉也都汇聚到晓林餐馆附近,一条极具北京特色的美食街慢慢形成了,但晓林菜馆渐渐褪去了最先入市的锋芒,隐没在一众美食中,守着自己的一席之地。

从北京特色小吃“鬼街”到麻小天堂 “簋街”,历经十年。

在拆迁整治后,2002年,簋街再次开街时,麻辣小龙虾成了它的“品牌特色”,一时间,簋街上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餐馆都有这道菜,即便最初没设这道菜的餐馆也应着食客的需求将麻小推为主打菜品。

晓林菜馆看到了市场的变化,并在这段期间调整自己的定位、菜品,升级自己的格调、装潢。升级后的晓林菜馆更名为晓林火锅,时下流行的川味、火锅、麻小一样不少。

与其说他失去了自己的经营特色不如说他看懂了市场发展和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此时的簋街和商户已然从包罗万象的特色美食街转变为以麻小为主打的宵夜文化共生体。

从一家店到三家分店再到品牌连锁,晓林火锅一直在紧跟着簋街的发展步调调整自己的节奏。

很多食客眼中,簋街是北京夜晚最有人间烟火气的一条街。在这条街上,灯红酒绿的饭馆成为一部平民美食的传奇故事,为夜色中执着等位的食客们,撑起一个永不打烊的宵夜江湖。

晓林餐厅盘踞簋街30年,从它的视角看,簋街从起源到繁盛再到长盛不衰的秘密或许就在于将一切交给市场和食客,这也是簋街的夜经济生存法则。

3

上世纪80年代,在工体酒吧街和簋街宵夜都刚起步的时候,王府井西侧的东华门大街就已经有了夜经济的雏形,几十家特色小吃云集的东华门夜市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当代北京夜经济的鼻祖。

而在它东边不远处的王府井商业街,更是对夜经济有着深刻的理解,其中最有发言权的是自1955年起就盘踞在这里的“原住民”之一——王府井百货。

几十年里,王府井百货看着这条商业街从摊贩云集的露天市场逐渐成为聚集各类商号、书店、游艺等北京城内首屈一指的商业中心。

北京夜经济,他们最懂 | 新商业

在王府井百货看来,夜经济是符合当代城市人文需求的晚间经营平台,它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业态或品类,而更像是一个催生于客群需求的商业展台。

今年,在“点亮夜京城十三条措施”的倡导下,王府井商业街率先加入到夜经济浪潮中,布设休闲外摆、营业时间延至晚上11点、增加文化体验业态……众多商家开始迎接晚间客流高峰。

舒适的座椅,阴凉的伞棚,时尚的餐车……随处可见却又井然有序的休闲外摆再一次拉近了消费者与商户的距离。其中场面最火的要数北冰洋和义利支起的“小卖部”,北冰洋汽水、老北京瓷罐酸奶、袋儿淋、双棒冰棍儿等经典商品样样俱全,用餐区一座难求。

在王府井百货内,青瓦石砖堆起的围墙、富有年代气息的老店、北京特色小吃、搪瓷盆、二八自行车……这里主打老北京文化体验的“和平菓局”瞬间将人们带回了80年代的老北京,这个让人们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体验场景直接带动每天数百万人走进百货大楼。

在试水现代夜经济组织模式过程中,王府井正在尝试将室内活动与室外主题融合,让步行街与商店、商场形成互动。

在构建“众乐乐”与“独乐乐”交织的商业体验里,王府井大街的活力始终未减。

4

欢腾至清晨的酒吧和夜幕下门庭若市的商业街、宵夜街一起撑起了北京夜晚的喧嚣和繁华,那些随着暮色渐深欢聚在一处的人们,为夜而来、为夜而聚。

尤其是现在还青春的90后、00后们,“上午睡觉、下午闲逛、晚上疯玩”似乎已经成为他们休闲生活的真实写照。

李小林和孟桐想不到,甚至64岁的王府井大街一定也没想过,为了融入年轻人的疯玩队列,一个有600多年历史,坐拥几百万粉丝的超大IP ——故宫,在时隔94年后首开夜场,竟与他们“抢起了生意”。

今年2月20日,“紫禁城上元之夜”燃爆京城。

2月17日,故宫官网证实了“紫禁城上元之夜”的消息,这是自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开幕后首次大规模的举办灯会活动。

名额有限,故宫的饥饿营销让这场盛会在线上预约环节就几度崩溃,故宫官网一度被网友踏碎。即便如此,仍是一“约”难求。

北京夜经济,他们最懂 | 新商业

据报道,故宫这场大型灯会前后仅筹备了12天,在此次灯会中首次复原的天灯和万寿灯被单霁翔称为“故宫最大的文化创意产品”,在灯光秀结束后,这套天灯、万寿灯将会被拍卖,收入捐赠给文化慈善事业。

这场灯光秀的效果我们暂且不论,可它所带来的商业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这场百年一见的故宫夜间首秀可谓开启了文旅“夜游”新天地。

“夜游”自古有之,其吸引力可见一斑,既有“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的扬州繁华,也有“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的长安盛景。

那么,由故宫紫禁城上元夜开启的大型“夜游”是否能在文旅项目上复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新时代,处处在升级,从消费到生活品质甚至到作息时间,无一不在更新迭代。原来人们更关注八小时日常工作,后来才慢慢发现,原来八小时之外才是生活,那些更加重要的消费时段无不潜伏在夜幕降临时,这是和人本、人性更关联的时段。

而在这个时段所形成的夜经济自有它的特色,正如孟桐引领的酒吧文化、李小林追随的夜宵时尚、王府井超过六十年不衰的商业、再如故宫这个大IP打造的文旅消费新趋势,无论哪种形式,只要是适合消费者需求、能与消费者产生共鸣的就值得发扬。

毕竟,不论夜经济还是日经济,只要能服务好消费者的就是好经济。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