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河泾35年,如何成为“上海硅谷”?

周到客户端 2019-11-16 08:46 阅读 1000+

漕河泾开发区,正在以崛起的姿态,逐步成为汇集高新技术产业的“上海硅谷”。

11月16日下午,以“和你在一起——感恩家国、凭港临风、远眺未来”为主题的漕河泾开发区成立35周年成果汇报大会即将举行。

这35年的峥嵘岁月,亦是漕河泾开发区“敢想敢做”的35年

从0到1,从微电子工业区升级到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漕河泾一路走来的成绩,都被一代又一代的漕河泾人见证着。

漕河泾35年,如何成为“上海硅谷”?

初生:漕河泾土地转型的背后

2004年,45岁的董申鹰入职漕河泾开发区。回忆起当年被任命为土地管理部经理,董申鹰至今仍觉得意外,不过他很清楚,土地是漕河泾开发区发展的根本。

在先期规划中,这1000余亩地的动拆迁地中,有700余亩为建设地块和300余亩地位住宅地,而当时在这1000余亩地上,有1000余户居民,330余家企业,还有2万多名外来人口。

究竟要如何妥善安置这些农民,成了漕河泾开发区动迁的难题。一方面,要保证规划工作按期完成,另一方面更要保护失地农民利益。

为此,董申鹰所在的漕河泾开发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户口上,为失地农民先办“镇保”;再上“合理”台阶办“城保”。在住房上,提高动迁居民安置基地的容积率,并且根据本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增设居民红白喜事用房、家政服务站用房、老年活动室等用房。

漕河泾35年,如何成为“上海硅谷”?

土地转型成功,意味着漕河泾开发区土地管理部的使命完成了,但他深知,单凭开发新地,扩大漕河泾开发区的面积,并非根本解决之道,重要的是如何提高现有土地资源利用率。

早年在钦江路228号,有一家中外合资公司新芝,其厂区内竖着一根大烟囱。为了盘活土地资源,开发区总公司回购了新芝的地块,因为在董申鹰看来,竖烟囱的,肯定不是好产业。

目前,这片土地通过“腾笼换鸟”式的二次开发,成为漕河泾开发区外资企业配套服务的一部分。

回顾开发区的变迁史,董申鹰频频提到一个词——“创新”。他将创新比作“闯祸”,尽管可能会出错,但是不要怕风险,他说:“不要忘记第一代人,当年他们的难度也不小。”

漕河泾35年,如何成为“上海硅谷”?

起航:漕河泾的首次跨国人才招聘

90后周雯婕来到上海临港漕河泾人才有限公司快6年了,她有个大众所熟悉的标签——猎头,主要工作是负责招聘高端人才。

2017年,周雯婕收到一份特殊的招聘委托,园区内某企业要为印尼分公司就地招一个副总裁。听到这个需求,周雯婕有些无从下手,不过她当即想到,不妨利用互联网找找看。

于是在网上,她联系到一位符合要求的印尼华人。由于工作需要,求职者必须精通汉语、印尼语和英语三门语言。周雯婕和这位华人聊了一阵,求职者自认无法胜任这一工作,便向周雯婕推荐了自己的朋友。

靠着最传统的“人找人”,周雯婕一步步“打入”当地华人圈,找到几个合适的候选人。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她还要整理简历给企业,企业同意后,再由漕河泾人才公司进行视频面试,企业确定人选,才能邀请候选人来国内面试。

漕河泾35年,如何成为“上海硅谷”?

周雯婕介绍,她物色了三位印尼华人。第一位候选人的面试,因为时间正好与企业老总行程吻合,就放在了印尼。可惜企业不甚满意,于是,周雯婕又安排了另外两位候选人的面试,不料,这两位的面试时间是过年期间,于是便把地点选在了老总上海家中。

历经3个月,周雯婕成功完成了一次跨国招聘的任务,这背后是无数繁琐的组织工作。

如今,漕河泾人才服务中心也有自己的人才库,仅中层以上人才数量累计就达8万以上。然而不缺人才只是第一步,漕河泾面对的更大挑战,是如何将人才留下

为此,漕河泾人才服务中心扩大了业务范围,包括人事代理,接受各类企事业单位委托,为其办理员工派遣、缴纳税金等人事代理各项业务;办理集体户口申报、挂靠手续等。同时,在健康医疗、子女教育、交通等公共配套服务的建设上,漕河泾开发区也都快马加鞭地跟上了。

正是这些“润物细无声”的贴心服务,让漕河泾不仅能留住了人才和人心。

漕河泾35年,如何成为“上海硅谷”?

跨越:见证奇迹的漕河泾融资平台

2018年12月,从英国拿到金融硕士回国的吴静之,成了漕河泾创业公司的一名新员工。这是她的第二份工作,英国读书之前,她在陆家嘴的一家国有大银行工作。

现在,吴静之的工作内容是写报告看财报,跟创业公司老板“聊天”,参与一些董事会,为中小创业企业发放贷款。看似平淡工作的背后,她却常常感到一股兴奋劲儿,在漕河泾这片土地上,似乎每天都在发生着奇迹般的故事。

2019年3月15日,漕河泾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成立十周年,彼时吴静之入职不到6个月。那阵子她听了很多创业故事,其中有一个令她印象深刻。

漕河泾35年,如何成为“上海硅谷”?

上海鸿研物流2013年在漕河泾孵化平台注册,这家以生产工业制造包装的企业,让每个包装都带有芯片。最初,这家企业的销售额还不到1000万元。

鸿研物流创始人廖清新拿着公司的十几个专利跑到银行寻求贷款,败兴而归,没有一家银行有胆量贷款给一家销售收入很小、没有固定资产的企业,但漕河泾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给了250万元的第一笔融资,隔年贷了500万,之后一直维持在1000万元。

从2014年开始,鸿研物流从漕河泾融资平台获得了累计8000万元的贷款支持,公司股权融资也不过1亿元。

廖清新还记得2018年对外谈融资的经历,从1月谈到12月,公司拿了6个方案,到下半年,所有方案都没有人掏钱,廖清新眼看着公司全年的计划要被打乱了,这时鸿研物流与漕河泾融资平台的合作,敲开了银行的门。

如果没有融资平台的支持,我们的间接损失是很大的。”廖清新说。最终,通过其他银行的股权融资,加上融资租赁,鸿研物流拿到6000多万元。

在漕河泾开发区这片热土上,如今已汇聚3600多家企业。吴静之说,漕河泾融资平台还在不断升级,从服务范围、资金使用效率、到利用更多信息技术,将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漕河泾园区企业信息数据平台,帮助更多企业在这里创造奇迹。

一代代人在漕河泾开启人生阶段的新篇章,也见证着漕河泾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因为是“漕河泾”,所以他们愿意将一生都奉献给这里。

漕河泾35年,如何成为“上海硅谷”?

成果:漕河泾,“敢想敢做”的35年

从微电子工业区到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再到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国内和国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园区。

从创业村、创业街到专业孵化器、孵化器集群,成为“亚洲最佳孵化器”。

从首次探索中国资本与外国资本结合的“园中园”试验田——科技绿洲,到率先在全国开发区中探索上海资本和外省资本合资运营的先行区——海宁分区......“漕河泾”三个字成为了一个金字招牌,在上海和全国开花结果

目前,漕河泾开发区拥有中外高科技企业及研发、服务机构3600多家,其中84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设立139家高科技企业,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环保新能源、汽车研发配套为重点产业,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产业的“1+5+1”产业集群框架。

在经济体量上,截至2019年二季度,区内营业收入超过百亿规模的企业4家,营业收入超过十亿的企业62家,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347家,111家区内企业在海内外上市。

在本次成果汇报大会上,奥升德、吉利科技、美光半导体、奇安信集团、软银机器人、商汤科技、我武生物、移远通信、云思智慧、云知声等10家知名企业,还将与漕河泾开发区就重大项目进行签约。

这一系列数字与案例背后,都印证着漕河泾人常说的一句话——“开发区因企业而兴盛”

漕河泾35年,如何成为“上海硅谷”?

今年,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设立,漕河泾开发区与临港园区的联动作用更大了。

实际上,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所属的临港集团是上海市国资委下属的唯一一家以产业园区投资、开发与经营和园区相关配套服务为主业的大型国有企业。起步于漕河泾地区,临港集团也同样见证了城市产业发展变迁的历史。

35年是一个新起点,漕河泾开发区将进一步集聚创新主体、集聚科技人才、集聚科技资本,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努力将漕河泾开发区建设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知名的众创空间集聚区、科技服务示范区、成果转化先行区、新兴产业引领区、城市更新标杆区,朝着世界级科创名园迈进。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