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腔调的老卢湾,这里是中国红色文化源头,藏着一颗“奉献”的心

魔都私家地理 2019-10-07 22:41 阅读 1000+

B君,香港一家地产公司高管。上周首次到上海,我去接他。

车过卢浦大桥,他问我:为什么要叫卢浦大桥?

“因为这座桥,是连接卢湾区和浦东新区的……”讲到这里,我突然有点说不下去。

是啊,“卢湾区”已经从上海地图上,消失八年了。310103,这一连串数字,大概也要埋入历史的尘堆了吧。


有腔调的老卢湾,这里是中国红色文化源头,藏着一颗“奉献”的心


当天晚上,我请B君,在马当路附近一家新开的商场聚谈。这家商场,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外语名字:Lu One。我对B君说:“卢,就是卢浦大桥的卢,湾,就是number one的湾。明天,你抽两个小时,我们一起坐一坐146路公交车……”

1.


在淡水路450号,有一所“爱的学校”。

历史上,她叫“中国第一小学”。1956年起,她叫“上海市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

2011年“两区合并”后,她改名叫“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


有腔调的老卢湾,这里是中国红色文化源头,藏着一颗“奉献”的心


一天上午,我路过这所学校,看到一位母亲,指着校名,向孩子解释什么是卢湾,为什么是卢湾。母亲的最后一句话是:“你要记住,你从小是在卢湾区长大的……”

这一刻,泪目。

2011年,黄浦、卢湾两区合并,统称“黄浦区”。

从整个上海的角度出发,这两个区的合并,完全应该。

过去八年,新黄浦区在商业功能上的“钻核”融合、“外滩金融城”的发展、以及旧区改造的资源整合等方面,也证明了“两区合并”的成功。

但是,时代的大背景,并不能完全取代个人的小感受。


有腔调的老卢湾,这里是中国红色文化源头,藏着一颗“奉献”的心


如今的黄浦区,“卢湾”的印记,还是有很多。重庆南路149号的“瑞金医院卢湾分院”,肇嘉浜路128号的“卢湾体育馆”,斜土路885号的“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

我只能告诉你,每一次“卢湾”字样的留存,背后都有着诸多故事,有着众多历史的考量。

撤销“卢湾”,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卢湾”。

这验证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有腔调的老卢湾,这里是中国红色文化源头,藏着一颗“奉献”的心


“卢湾”两字,最早来源于“罗家湾”,1945年建区,谐称“卢家湾”。1950年,正式叫“卢湾区”。合并之前,卢湾区的面积为8.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88万。

“卢湾区”这三个字,在上海地图上存在了61年。这61年间,风云激荡,精彩纷呈。

2.

到底什么,才是“老卢湾”?

余生也晚。我的生活圈子搬到卢湾,已经是2003年了。但是,工作中,我接触过许多“老卢湾”,形成了这样一种印象——

90%以上的“老卢湾”,讲朋友,讲情面,念旧。

对新朋友,他们足够客气,足够尊重,但有一点距离感。对老朋友,他们足够信任,足够贴心,有一种心领神会的味道。

“老卢湾”身上,有着享受精致生活的天然品味,摒弃一切“粗俗”的东西。


有腔调的老卢湾,这里是中国红色文化源头,藏着一颗“奉献”的心


哪怕是广场舞,复兴公园里也很少放那种节奏感极强的抖音神曲,代之以老上海的一些歌谣。

顺昌路菜场,价钱可以贵,东西必须好。

动迁居民回思南公馆,可以指点一下建筑风格。

卢湾区的面馆特别多,阿娘黄鱼面、大肠面、缩头面、长脚菜汤面……有的还在,有的已成为传说。


有腔调的老卢湾,这里是中国红色文化源头,藏着一颗“奉献”的心


“老卢湾”很敬业。我的几个好朋友,都是“老卢湾”。其中有一个,每天只睡4小时,连续十几年大年三十到单位值班。另一个,把唯一的手机号码和微信号,向几千个工作对象公开,任何人想找他,一个电话!

“老卢湾”蛮敢于人先的,做啥像啥。就我记忆所及,像“首问责任制”、“阳光动迁”、商业街升级改造……都是全中国的典范。新天地、田子坊、思南公馆,是了解魔都的三个窗口,是上海滩“腔调”的体现。

说到底,“老卢湾”是一群人,也是一种“精品”意识。

人,要做精品的人。

事情,要做精品的事情。


有腔调的老卢湾,这里是中国红色文化源头,藏着一颗“奉献”的心


卢湾是什么?

是瑞金二路上的公寓, 是步高里的早点铺,是“留改拆”的尚贤坊,是曾经人流如织的“二百”,是胶卷时代的“人民照相馆”,是尖头皮鞋的发源地“奇美”,是老大昌和光明邨,是红房子西餐厅,是张爱玲《多少恨》里的国泰电影院,是置办“四件套”的“上海床上用品商店”,是卖夹克衫的“开瑞时光”,是中华第一钟表城“上海钟表商店”……

是一代人的岁月记忆。

3.

26年前,1993年。

当时,上海市中心的交通状况,十分糟糕,地面道路再拓宽,也是杯水车薪。于是,城市规划专家就提出了“向天要路”的思路。

这就是目前上海人须臾不能离开的“高架”。

最早的上海高架方案是,一个“O”字,里面一个“十”字。那就是内环、南北高架和延安路高架。


有腔调的老卢湾,这里是中国红色文化源头,藏着一颗“奉献”的心


在南北高架的建设中,出现了上海城市发展史上永远难忘的一幕——十万居民大动迁!“老卢湾”在其中,奉献了很多。

在卢湾成都路、重庆路沿线,大量的“老卢湾”,被迁走。

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大动迁,前后只用了8个月。南北高架在1993年8月份开始动迁,到1994年4月完成动迁,1994年6月开始动工,边施工边改规划,将最初设计的四车道、变更为六车道。

没有“老卢湾”们的奉献,上海,就没有“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上海,就不是今天的上海。

更让人惊叹的是,当时没有货币化安置。政策中明确的一条是,居住困难群众确保人均4平方米。


有腔调的老卢湾,这里是中国红色文化源头,藏着一颗“奉献”的心



很多“老卢湾”将孩子的教育关系,保留在了卢湾区。于是那几年,在公交车上,常常能看到打着瞌睡上学的学生。

“老卢湾”对上海的城市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他们离开卢湾,为上海市中心的发展,留出空间。他们来到闵行,为城市副中心的发展,注入人口。

时任上海市领导,曾向动迁居民发了纪念金钥匙,上面印着一颗红心。这把金钥匙,这一份“奉献”的初心,应当被历史牢牢记住。

4.

高中历史考试,曾考过一个题目:中共“一大”会址在____区____路____号(原____路____号)。

那个时候的标准答案,是卢湾区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

是的,卢湾还是中国“红色文化”的源头。它见证了开天辟地的事情。

从“一大”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到“十九大”2280人代表近9000万名党员,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九十八年历程,是从卢湾走出的。

中共“一大”后,毛泽东曾预言:“如果我们努力奋斗,共产党在三、五十年内,就有可能统治中国。”


有腔调的老卢湾,这里是中国红色文化源头,藏着一颗“奉献”的心


事实上,从1921年到1949年,共产党用了28年。

中共“一大”,是在树德里开的。

中共“二大”,是在辅德里开的。

历史的细节,让人击节。

1956年,董必武来到中共“一大”会址,感慨万分。他对现场布置,提出了疑问,提出:“当年开会,不在楼上,而在楼下”。理由是,楼上有女眷,代表们不能去楼上开会。

中共“一大”会址的格局,就此定下。历史定型至今。

这是中国革命的圣地。这也是中国革命的源头。

卢湾的奉献,还不止于此。

对黄浦江两岸的协同发展,卢湾也做出了头一份的贡献。


有腔调的老卢湾,这里是中国红色文化源头,藏着一颗“奉献”的心


全中国第一条大型越江隧道,出自卢湾。它叫“打浦路隧道”。当时,它是上海第一号“战备保密工程”,代号“651”,1971年通车。通车后,原本机动车过江,要两小时,建成后是6分钟。

“一来一去”的打浦路隧道,为黄浦江两岸的交通,默默奉献了34年。2005年,它开始全面改造,在原有隧道西侧建设打浦路隧道复线,最终拓宽至双向四车道。


有腔调的老卢湾,这里是中国红色文化源头,藏着一颗“奉献”的心


新民晚报记者裘颖琼这样描写——

如今,已建成运行的黄浦江底越江隧道有14条,分别是打浦路隧道、延安东路隧道、大连路隧道、S20外环隧道、复兴东路隧道、翔殷路隧道、上中路隧道、西藏南路隧道、人民路隧道、新建路隧道、龙耀路隧道、军工路隧道、虹梅南路隧道、长江路隧道。

打浦路隧道,这是14条隧道的No. 1。曾经有一段时期,这条从卢湾到浦东的隧道,就叫“黄浦江隧道”。

5.

粉丝G君,是这篇文章的点题者。

听了题目,我有点动心。但我反问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为了怀旧而怀旧,是否有赚取流量的嫌疑?”

我没有说出的一层意思是:个人感觉,黄浦、卢湾的合并,道理是对的,效果是好的。降低了行政成本,也扩大的发展空间。

但是,G君的回答,彻底打动了我。


有腔调的老卢湾,这里是中国红色文化源头,藏着一颗“奉献”的心


“卢湾,是上海的一个印记。并不是说,写了卢湾,就是说现在黄浦不好,黄浦也很好。我只是想说,在卢湾这个区存在的过程中,孕育了一种‘卢湾品质’。这种品质,到现在为止,依旧在为黄浦区、整个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总结这种品质,既是回望,也是前行。”

这段话,值得浮一大白。于是,就有了这么一篇,拉拉杂杂的文章。

“卢湾品质”,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我这个民间第三方的版本,挂一漏万总结,大概是“追求精致、打造精品”。

先说“精致”。

孔老夫子早就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的本能。如果可以,人总是要活得精致一点。


有腔调的老卢湾,这里是中国红色文化源头,藏着一颗“奉献”的心


2010年世博会,是不是让你记住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话?城市,怎么让生活更美好?

这个问题,由老卢湾人回答,比较合适。

对别人,对自己,对工作,“老卢湾”一向是精致的。这种精致,是一种到位而不越位的呵护,是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热心。在整个城市更新的大环境下,这一份精致,这一份“留改拆”的精心,值得呵护。

再说“精品”。

打造“精品”的关键是什么?我想,“老卢湾”早就摸索出一条道路:融合。为什么新天地、田子坊、思南公馆,都在卢湾区?为什么“阳光动迁”,卢湾区做得最好?


有腔调的老卢湾,这里是中国红色文化源头,藏着一颗“奉献”的心


吃透政策、把握空间。

努力融合。

其实,就是理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卢湾区发展的这么多年,就是研究好了这个命题。

做起来是真复杂。

讲起来是真简单。

6.

2011年,“两区合并”之前,互联网上热传着下面这条微博——

田子坊的浪,新天地的美,八号桥的设计夺花魁。大时代的潮,上海滩的洋,淮海路的美女清凉装。路易威登的窗,卡地亚的墙,爱马仕修得有点慢。复兴公园的草坪聚鸳鸯,梧桐下的酒吧到天亮。味香斋的面,红房子的汤,光明村的熟食排队长。旅游节的狂,倒计时的寒,回望卢湾好惆怅。


有腔调的老卢湾,这里是中国红色文化源头,藏着一颗“奉献”的心


惆怅,是不必惆怅的。

曾经,卢湾是上海的卢湾。

现在,黄浦更是上海的黄浦。

历史的车轮,不必阻挡,也无法阻挡。历史不会告诉你,该记得什么,该忘记什么。

上世纪80年代末,在复兴中路、茂名南路路口,立着一块大广告牌,上面的广告语是:太空时代喝果珍。

有腔调的老卢湾,这里是中国红色文化源头,藏着一颗“奉献”的心


如今,中国已经将“嫦娥4号”探测器,停到了月球背面。而我们,却不喝果珍了。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想到果珍时,嘴角掠过一丝微笑。


部分图片来源:《上海: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1842-2010》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