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正途 未来可期——我对2021年建筑业的几点展望

楼市有料 2021-01-05 16:54 阅读 800

不管你对2020年有多少感慨,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终归只是沧海一粟。2020年能否成为行业的重要分水岭,还需要等待时间和历史的检验。感叹代替不了生活,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是,2020年到底带给我们什么?我们应该得到什么?

2020年度词汇,《剑桥词典》选为“隔离”,《柯林斯词典》选为“封锁”,而《牛津英语词典》则表示,2020年度词汇实在选不出来。我理解的年度代表词是“改变”。基辛格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称,新冠疫情将会永久地改变世界秩序。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改变”是我们必须做出的选择。

不过,我们必须要承认,建筑业具有强大的发展惯性和路径依赖。从2008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到2018年,在这10年间,本应当是深度开放建筑市场,加快政府职能转换,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10年,但更多建筑企业仍选择了徘徊和观望。经历2020年这场危机,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在寻求改变,而是寄希望于大规模的基建拉动和经济的回暖。“改变”并没有走进我们的内心。

12021年的展望

2021年建筑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改革,这也是建筑业未来发展的根本逻辑。

一、建筑市场将呈现多样化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指引下,建筑市场的模式和形态也将发生改变,建筑将回归提供功能和满足需求,特别是美好需求的本身。在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动态平衡中,传统的以完成建筑实体为主要方式的建筑市场形式将逐步发生改变,由建筑为主体转化为建筑为载体。2021年的建筑市场将呈现新老基建共存、形式多样化的生态。

一是将由短期主义转变为致力于全寿命周期的长期主义。建筑市场由政府主导的大拆大建式的发展方式要无以为继,近几年“中国十大最丑建筑排行榜”不仅反映了建筑的扭曲,更折射了市场和秩序的扭曲,而建筑企业侧重于短期规模扩张的增长路径也必将遭到挑战。未来基础设施建筑市场将逐步由新增项目建设向存量项目运营管理为主,运营管理是未来的主战场。因此,建筑企业应建立长期主义,大型建筑企业要向服务和运营能力方面转型,而中小企业要向产品品质方面发力。

二是从产业的角度看,建筑市场空间巨大,大有可为。在山不见山,应该从产业的角度看建筑,建筑市场的空间在于与产业的关联程度。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内需、释放消费潜力,聚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释放动能,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产业包括服务产业、文化产业、资源产业、环保产业、养老产业、旅游产业、健康产业、互联网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等。所有的新产业都需要建筑的支撑,而建筑依托于产业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我们经常提及的“新基建”就是传统基建与“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从产业的角度,建筑的细分市场将更加完善,建筑市场将呈现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生态。

三是技术和创新将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要素。在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大型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中,具备完成项目的核心技术往往成为市场选择的首要条件。中交集团自主创新研发的深海高精度碎石整平、深基槽高精度清淤、深海隧道沉管定位安装等技术与装备,有力地支撑了世界最复杂、最具挑战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中国铁建掌握了时速350公里高铁的设计、施工等成套核心技术,拥有高寒、高原、复杂山区、特殊地质等条件下的高速铁路建造关键技术,在无砟轨道、四电集成、大型站房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力地巩固了其在铁路市场的竞争地位。以市场化投资建设为主的项目中,社会投资人具备相应的运营资源和运营经验往往是竞争的关键。

二、建筑业的发展将趋于理性

近几年过度追求规模导致的弊端已逐步显现。根据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的研究报告,截至2020年9月,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摩天大楼总量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中国共有“未完成”和“暂停施工”的摩天大楼81幢,共有66幢楼“烂尾”。通过对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三大基建央企的跟踪研究,近5年内(截止到2019年)的企业新签合同额翻了2倍多,营业收入平均增长超过了37%,但是企业净利润却连续保持在不超过3%的平均水平。统计数据暴露了基建企业高速度发展下的低质量、低效率、大而不强的隐忧。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单中,中国大陆(含香港)公司数量达到124家,历史上第一次超过美国(121家)。但是,中国企业盈利水平较低。上榜的中国大陆企业平均利润不到36亿美元,约为美国企业(70亿美元)的一半,也低于全球500家大公司平均利润41亿美元。平均销售收益率为5.4%,低于美国企业的10.5%;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9.8%,低于美国企业的17%。并且,还有9家公司亏损。备受企业推崇的500强榜单,与企业的发展质量似乎并无太多关系,反而更像是风险警示单。

短期来看,基建投资仍是拉动经济的主要手段,2021年的建筑市场仍有比较好的市场预期。不过,2021年建筑业的发展将更趋于理性,特别是资本带动下攻城略地式规模扩张将逐渐回归冷静,传统基建暴露出的产能过剩、杠杆过高的风险将得到进一步控制。牛津大学曾对中国2008-2018年间的95个公路和铁路项目进行了研究,发现55%的项目收本收效率低于1。《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8-2019)》分析,道路、管线、机场等城市空间硬件基础设施可比肩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建成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估计可容纳中国总人口的80%。在中国城市化的上半场,由政府主导的城市化建设具有重建设、轻功能的特征,这与建筑企业重建设、轻经营的倾向不谋而合,这种合作无疑加快推进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然而,长期大量低效的基建投资造成了政府负债高企,并且,随着经济增长的趋缓,需求对城市空间扩大的支撑也会趋缓。

当下,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下半场,政府主导的空间拓展会逐步转向功能迭代,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城市功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而政府应提高和优化公共投资效率和结构,更多地投向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公共卫生、城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公共投资对总需求的乘数作用。

中央从2017年起密集出台了50号文、87号文、194号文,进一步规范地方债务、加大融资监管防控风险,在某种程度上堵住了政府兜底、举债大上基建项目的后路。在国资委2019年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突出了对中央企业“两利四率”(净利润、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利润率、资产负债率、研发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的考核,传递了明确的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信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片面追求数量、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不会也不应该继续存在。“一条腿”的增长不是真正的增长,不是人民需要的增长,更不符合我们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

三、打造内功成为建筑企业的共识

一是建筑企业必须接受进一步开放的建筑市场的挑战。国内大循环战略绝不是搞自我封闭,其核心要义是进一步开放行业和市场准入,使国内市场真正走向更高的开放度、安全性和流动性。2017年《国务院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支持外资依法依规以特许经营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市政公用工程等;同时,还要求放开建筑设计、评级服务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2020年商务部《关于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提出,探索国际通用的建筑工程设计咨询服务模式,逐步试点允许符合条件的港澳专业人士依法在试点地区提供工程咨询服务。建筑市场将正在加大力度对外开放,从而倒逼行业和企业的改革。

二是建筑企业必须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十四五”明确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已经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业务,而是关系到企业生死盛衰的头等大事;企业要活下去、活得久、活得好,必须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筑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提供以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高端产品来赢得客户;通过创新,才能形成技术壁垒,保持在市场竞争中的排他性和不可替代性。人在江湖飘,早晚要挨刀;要想不挨刀,就得功夫高;功夫足够高,老特(特朗普)也没招。中国万丰镁业是哈雷在中国的轮毂供应商,专做摩托车轮毂,供给哈雷、宝马。中美发生贸易摩擦后,哈雷完全找不到替代品。哈雷游说美国商务部,让商务部专门为此修改海关编码,硬是将这家企业生产的摩托车车架的关税改成了普通关税。建筑企业要让创新融入组织运行的血液中,要让创新成为自觉,成为常态。管理的规律告诉我们,创新是在“消灭”自己,不创新就会被他人消灭。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创新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当下和未来的态度。

三是建筑企业需要建立“双客户”“双循环”理念,通过商业方式实现对人的权利、价值、力量和福祉的实现。员工也是“客户”,以满足员工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不断健全的企业治理体系为载体构建建筑企业的“内循环”;以满足客户需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不断完善的供应链、价值链为载体构建建筑企业的“外循环”,“双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果说建筑业的上半场追求规模和数量的增长,那么,建筑业的下半场追求灵魂的解放,回归初心,探寻商业文明建设、管理思想确立、人文关怀回归以及社会使命承担等最原始的问题。建筑企业需要大力开发人的创造力红利与劳动在时间上叠加与空间上聚合的集聚劳动。并且,当企业把眼光聚焦于内循环时,员工的工资不再是简单的成本,反而是内生动力的重要源泉,员工的工资增长和企业生产率(及其赢利)的提高之间具有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在企业的进化过程中,未来那些可以赋予员工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的组织形式将在自然选择中胜出。同样,企业的内循环是基于市场和客户的自省自知自行自止,是更多的连接、协同和重塑。

2大道正途未来可期

建筑业全面深化改革的大门已经全面开启。

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这是中央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第一份文件。作为高度依赖要素市场的建筑业,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还是数据要素,都会对建筑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意见为建筑业的全面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根据意见,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有助于促进形成城乡一体、全国统一的土地要素市场;激活劳动力要素有助于降低建筑业生产成本、优化建筑业人力资源结构;资本要素市场化有助于降低建筑业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技术要素配套制度健全有助于促进建筑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将数据要素与建筑业结合有助于激发新的产业机会。

在劳动力要素改革方面,2020年12月住建部等十二部委印发《关于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基本建立符合建筑行业特点的用工方式;到2035年,建筑工人就业高效、流动有序,职业技能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建筑工人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在技术和数据要素改革方面,2020年8月住建部等9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以工程全寿命期系统化集成设计、精益化生产施工为主要手段,整合工程全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建造”品牌,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另外,在建筑市场的改革方面,2020年11月住建部印发了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大力精简企业资质类别,归并等级设置,简化资质标准,优化审批方式,进一步放宽建筑市场准入限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破除制约企业发展的不合理束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人类历史上,无数变革都来自危机。从建筑业的制度改革方面,2020年是个重要的年份。束缚建筑业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正在逐步破除。通过政策的梳理,我们也能感受到建筑业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的探索和努力。我们对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会有一个比较乐观的预期,不过,对于建筑业,比2020年更为艰巨的任务是正确开启改革。如果在2020年浪费了一次危机,那么,在2021年不要错失一次改革的机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中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新发展格局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时,建筑业的边界将被打破,建筑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将会创造出更多的新的产业机会和增长点。而改革是促进建筑业高质量的重要动力。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每个人的神都是一路跋涉的自己!2021,愿一切美好如期而至!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