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队”撤离楼市,全面执行“退房令”,央媒:摆脱土地财政

蓝白观楼市 2020-12-31 16:34 阅读 570

“国家队”,正在撤离楼市。

12月30日,央媒《经济日报》发了一篇报道,题目叫《“清退令”持续推进 敦促非主业央企接连退出房地产市场》

文章指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央企在国有企业中发挥着龙头作用。非房地产主业的央企退出房地产领域,显然有利于其进一步把资金和研发力量投向关系国家发展的关键高新技术领域,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补齐短板、锻造长板,更好地解决那些“卡脖子”问题。

根据统计,中国中化、中国建筑、中国五矿、招商局、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联通、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和中国航空集团,这些非房地产主业的央企,2020年部分已完成涉及房地产相关业务的整改或调整。

在今年4月份,蓝白的文章里也提到过,央企正密集退出房地产。

比如,国家电网表示“坚守电网主责主业,下决心退出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务”。

与此同时,中国航空集团表示:清理低效房产、退出房地产业务,强化土地应用管理,全面梳理现有土地,有序推进无需求土地收储、土地置换、土地开发。

从2019下半年以来,中国重汽、山东黄金、兖矿集团、山东高速等挂牌转让房地产子公司股权动作明显增多,也印证了大型企业退出房地产的决心。

据了解,非地产主业央企退房主要通过两大方式进行,一类是在产权交易市场挂牌转让股权,或者协议转让,或者无偿式划转;另一类是企业完成在建项目后不再参与新项目建设。

为什么这些支柱企业不再做房地产业务了?

有两个原因。

1,全面执行“退房令”。

早在2010年,高层曾要求除16家主业为房地产央企外,其余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清退房地产业务,在完成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后退出房地产业务。

也就是说,“国家队”从楼市中撤离,是在执行早已制定下的“路线图”。

2,央企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经济日报》的评论文章里指出,央企退出房地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更好地解决那些“卡脖子”问题。

什么叫“卡脖子”问题?

最近两年,大洋彼岸那个国家动用技术大棒对科技发展进行打压,量子计算、大数据、半导体、5G、先进核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人工智能,这些高精尖行业的底层技术、核心科技,此时,需要我们进行产业转型,需要更多的企业有所担当,恰恰是央企的使命。

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央媒在报道中提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定位,摆脱土地财政。

文章指出,房地产存在较大刚需,加之其不需要太多高新技术的支持,且“来钱快”,导致社会资金此前大量涌入,投资投机性需求上涨,带来了房价快速上涨和与价值的背离,也使得一些地方加大了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资金相对雄厚的央企,跨主业进入房地产领域,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这种状况,这就是国家提出并持续推进“清退令”的原因。

在“退房令”提出的前一年,据统计,2009年成交总价排在前10位的地块中,国企独占8席,成交楼面地价前10名的企业中,也同样有8席被国企占据。但是在2007年的总价及单价“地王”中,买家里面国企与民企之比则为3:7和4:6。

“财大气粗”的大型企业拿地,客观上会助推土地市场的火热程度,这样的比例,显然不合适。

因此,在2020年底前,完成历时10年的“退出”,把沉淀在楼市里的大量资金“抽走”,也是为了从源头上摆脱各地“土地财政”的依赖。

在12月份的经济工作会议上,高层更是明确提出了“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

注意,以上这些表述,是近些年经济会议对房地产着墨最多的一次,足见国家对于“房住不炒”的重视程度。

大型企业从楼市中撤离,坚守主业,降低土地财政依赖,自然顺理成章。

我们的未来,是星辰大海,而不是钢筋水泥。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