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下一步怎么增?委员把目光投向了城乡结合部......

人民政协网 2019-10-22 18:41 阅读 1000+
GDP下一步怎么增?委员把目光投向了城乡结合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表:杨朝英

国家统计局10月18日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成绩单。

水多加面,面多加水。——宏观经济不是堂烹饪课。

1+1=2,1-1=0。——宏观经济不是道数学题。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宏观经济也不是简单的因果逻辑。

变量多,维度广,这是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各个经济体在改革中都在面临的挑战。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来说,在解决供给侧一二三产、需求侧百姓民生的前提下,我们还有更为艰巨的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赢三大攻坚战、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因此数据之外,我们在采访委员时,侧重点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任务在现阶段的完成情况。

保内需——

村里人进城,城里人下乡

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看来,下一步稳增长,要增加对国内市场需求的关注

建议提出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目标。也就是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后,再用10年左右时间,使中等收入群体翻一番,由目前4亿人左右,提高到八九亿人。“其对经济增长的意义,一是创造大量而稳定的市场需求,二是目前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能够在更长的一个时期保持较高的利用率。”

从短期稳增长、中长期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角度出发,刘世锦建议下一步发展重心是大都市圈、城市圈。

“今后10年,人口、资源、产业将在这个范围内重新布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大部分增长动能在这个范围之内。经济增长以往主要关注行业,以后要拿出更多精力关注空间与视角。”在刘世锦看来,大都市圈就是在已有的核心城市周边,发展起大批小镇或者小城,形成新的城市网络。这些小城镇通常处在城乡结合部的乡村地区,需要打通城乡之间人员、土地、资金双向流动的通道,说白了就是既要农民进城,也要城里人下乡。

一个“卡脖子”的问题,是农村集体土地改革。在刘世锦看来,新的土地管理法修订后,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已经开了口子,但宅基地还限定在集体组织内部流转。“我们是否可以提出,在保障农民利益、尊重农民自由选择、获取土地收益后优先进入社会保网前提下,在城乡结合部开展宅基地外部流转试点?我们可以思考,通过社保体系为农民提供社会安全网,把土地这种稀缺要素解放出来,既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也能更好地解决农民、农村的稳定问题。”刘世锦这样说。

据此延展,刘世锦表示,基建设施也要更多转向大都市圈、城市群,这方面的投资潜力还很大,投资效率也比较高:“比如东京城郊铁路长达4000多公里,而北京还不到300公里。”

保投资——

基建和房地产别混为一谈

近年来,我国在基础设施“补短板”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基建投资增速从2018年的3.8%回升到今年1-8月的4.2%。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看来,这一增速仍低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的幅度,基建投资增速依然乏力。

“造成这一增速乏力的主要原因,应该存在投资意愿、投资能力不足的情况。一方面,基建项目公益性强、周期长、直接经济回报率低。另一方面,过去基建投资高速增长主要靠债务驱动,地方债务负担已经很重了,已经无力筹措资金。同时,对基建投资的一些理论认识误区也是影响因素,比如将基建投资政策视同为‘大水漫灌’,把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等同看待,对基础设施的超前性认识不一,认为基建投资对民间投资存在挤出效应等。”肖钢对此这样表示。

“当前,无论是中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领域都有许多短板要补,西部地区的困难更为突出。基建投资可以有效稳增长,积累形成资本存量,有利于提升经济潜力和经济社会整体效率。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基建投资是进行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手段。”为此,肖钢提出五条建议:第一,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消除误区,加强理论研究和舆论引导;第二,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增加车购税、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等资金补助标准与规模,协调基础设施项目与生态环保的关系;第三,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研究利用运价浮动、沿线土地开发等条件,采取合资合股等多种形式拓展资金渠道。有条件的项目,可以向社会资本开放所有权与经营权。研究发行基础设施专项债或永续债的可行性,增加长期性、权益性资金来源。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以资产证券化方式进行融资。尽快推出公募基础设施信托基金试点,盘活存量资产,增加股权融资。同时,积极探索基础设施投融资风险分担机制;第四,把握好治理影子银行的节奏和力度,区别对待基建融资和房地产融资,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扭转基础设施贷款比重下降的趋势;第五,推进公路交通基础设施营运管理改革,总结推广“建养一体化”模式,形成公路投融资、建设、管理、养护、运营、服务等产业链,精简整合地方相关机构,充分运用数据技术,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综合经营管理水平,释放更多收费资金用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保“种子”——

优势和闪光点都弥足珍贵

“来北京的飞机上,我看到报纸上的一篇报道,我觉得这个消息令人振奋。”10月18日,全国政协宏观经济座谈会间隙,全国政协委员、国泰君安国际董事会主席阎峰从背包里掏出一份报纸递给了人民政协报记者。

这份报纸上,被阎峰高度重视的一则消息是,国务院国资委对外发布,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央企累计实现净利润1.05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4%,效益增速比1-8月加快0.5个百分点,呈向好趋势。9月实现净利润1133.6亿元,增长11.4%。国资委相关发言人表示,发电、建筑、交通运输、军工、机械等行业净利润增长较快,矿业、纺织等行业净利润增速平稳。

“从证券市场来看,央企净利润增长7.4%这个数据是非常好的。央企很多在香港上市,这些企业的市盈率被严重低估,特别是新兴能源企业,还有建筑机械业,其发展活力和成长性,其实是需要大家高度关注的。”阎峰这样说。

除了央企利润,更让人兴奋的还有工业互联网在中国市场中的“蓝海”。

2019年,福布斯推出全球数字经济100强榜单,中国上榜企业数量位列全球第二。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达34.8%,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背后是信息产业内生性增长动力的驱使。5G相关产业、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行业增速保持快速增长,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研究院院长张云勇对人民政协报记者表示,受5G基站即将进入规模化建设阶段的影响,整个通信产业链有望实现收入企稳回升,而通信行业也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

“今年,我国将在50多个城市建设超5万个5G基站。电信运营商也将加强5G网络共享共建,这将促进行业协同发展,塑造良性竞争生态,促进盈利能力的提升。国庆前夕,三大运营商均开启5G套餐预约,短短几天内预约人数已破千万,并且该数字仍在迅猛增长中,10月底运营商将正式发布5G套餐。随着5G商用开启,各类行业应用也将加速落地,从而带动整体产业链的发展。”张云勇这样说。

与此同时,企业数字化转型将推动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工业互联网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据互联网数据中心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有84.9%的制造企业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正在成为制造企业战略核心。预计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4800亿元,2020年时将达到万亿元规模。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更换引擎”。中长期来看,整个工业互联网面临一片“蓝海”。

记者:崔吕萍

编辑:莫愁

审核:周佳佳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