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可加强产业集群协同效应

深圳商报 2021-05-11 10:23 阅读 3000+

岑 维 北大汇丰智库秘书长,康奈尔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司金融、公司治理。

岑 维

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备受瞩目,北大汇丰智库的同事们更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经营环境。通过与京津冀、江浙沪经济区的横向、纵向对比,我们发现,粤港澳地区企业在经营质量和成长性方面各有长短,大湾区在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发力。

根据历史宏观经济数据,我们注意到,2013年以前粤港澳大湾区GDP增速在三大区域相对落后。2013年之后则开始超越京津冀,与江浙沪不相上下。同时,我们还发现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区域存在共通之处,工业生产总值在规模上持续增加,但在GDP占比稳步下降,服务业生产总值占比则相应提升,这说明产业结构在逐步优化。

从上市公司的数据来看,我们发现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类型较为多样,经济开放度和市场活力优于其他区域,各行业的发展相对平衡。按照行业营收贡献,我们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可选消费及房地产行业,营收贡献在20%左右;工业、信息技术及其他(公用事业、电信服务等)行业,营收贡献在12%左右;日常消费、材料、医疗保健及能源行业,营收贡献在4%左右。相比之下,江浙沪和京津冀地区行业结构就有所分化,江浙沪地区工业和可选消费行业营收占比在20%以上,其余行业大多在10%以下;京津冀地区分化更为严重,工业、能源、金融行业营收贡献均在20%以上,其余行业营收贡献均不足8%。我们也通过横向对比三大区域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发现,粤港澳大湾区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是最高的,平均在12%左右,高于京津冀地区的10%和江浙沪地区的9%。

在看到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优势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潜在的问题。比如,粤港澳大湾区房地产行业盈利能力最好,金融行业盈利能力其次,工业行业的盈利能力却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工业行业的净利率为20%,到2019年已经降至7%。这说明在珠三角地区一方面可能受实体经济投资意愿不足的影响,工业品需求持续疲弱,价格下降。另一方面可能因为原材料、用工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受到压缩。另外,由于粤港澳地区经营稳健的港澳企业占据相当比例,这部分企业存续时间较长,相对成熟稳定,但在成长空间方面可能不足。

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的上市公司在2011-2015年营业收入虽有增长,但扣非净利润几乎没有增长,扣非净利率甚至呈现下降趋势;2016-2017年短暂恢复后,2018年再次下降,2019年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15%。相比之下,同期江浙沪地区扣非净利润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成长性方面潜力较大。

一个区域内企业的经营质量和成长性是该区域的产业集群效应和协同效应的重要保障,也更有利于吸引优质企业入驻,产生良性循环。由此,我们提出建议为,粤港澳地区应该以提升企业经营环境为抓手,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发展。

粤港澳地区企业的收入质量和盈利性优于京津冀和江浙沪地区,但创收能力和成长性不足。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可能迫切需要建立区域协同、错位发展的统一大市场,支持区域内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区域内产业分工和产业配套,形成区域间大市场来拉动企业的供给端和需求端,为区域内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已经通过政府间合作建立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的方式,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惠州、肇庆以及珠三角周边地区转移;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中心城市,则转向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以及金融、文化、商贸等产业。但是目前的产业结构仍有所重合,如佛山、中山的家电制造产业,江门、珠海、东莞、惠州、深圳等的电子信息产业。此外,粤西北地区在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时也出现了“消化不良”的情况,转移的企业多数忽略了粤西北地区的承受能力。

因此,我们建议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需进一步做好区域产业规划,建立起区域协同、错位发展的统一大市场,促进要素流动,降低交易成本,通过高效的产业集聚和完善的产业配套培育更多千亿级大企业,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的区域竞争力。

延伸阅读

深圳4个先进制造业集群 入选“国家队”

成为全国上榜集群最多的城市

日前,工信部对外公示了遴选出的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优胜者名单。在这份被誉为制造业“国家队”的名单中,共有9个省(市)的21个城市上榜。其中广东赢得6席,数量上与江苏并列第一。

不出意外,广东入选的集群,全部来自珠三角。其中包括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深圳市先进电池材料集群、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东莞市智能移动终端集群、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

深圳成为上榜集群最多的城市,共有4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

先进制造业集群,指地理相邻的大量企业、机构通过相互合作与交流共生形成的产业组织形态,被认为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标志。

为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落实国家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大战略部署,工信部以集群竞赛的方式,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遴选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重点培育对象。

工信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被业内认为是“国家队”选拔赛,代表国内产业集群的最高水准。

一直以来,深圳坚持走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之路,40年来,深圳规上工业增加值从1980年的0.3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9587.9亿元,增长2.6万倍,创造了世界工业史上的中国奇迹。

从“三来一补”的“世界工厂”,到如今的创新高度密集的“制造强市”,深圳坚持工业创新之路,率先布局产业结构转型,引领动能转换。

一个重要趋势是,深圳从“强链”到“强集群”,重点打造产业发展高地,在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上做大文章,打造百亿、千亿、万亿级别的产业集群,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先行示范。

此次上榜的集群分别是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深圳市先进电池材料集群、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和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

其中,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以第一名的成绩在全国集群的决赛中胜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我国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包括5G、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产业方向。从以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到华为为代表的全球领先企业,再到以“5G 8K AI 云”为代表的跨界融合式发展领域,深圳均走在前列,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带动效应明显。

深圳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的发展重点是产业链强链、补链,切实帮助集群产业解决“卡脖子”问题。例如,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组织推进6项产业核心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在集成电路、5G、新型显示、AI等行业打造了4个产业创新生态平台,支撑国产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

深圳先进电池材料集群代表了深圳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已形成完善的先进电池与材料产业链,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十分完善。深圳本土企业比亚迪可谓典型代表企业。公开数据显示,深圳先进电池材料集群汇聚企业超过1200家,总产值超5700亿元,有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11家,省级技术创新载体超过47家。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上榜集群中,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和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为跨地区产业集群,前者深圳有迈瑞、华大基因等一批行业领先企业,后者深圳则有研祥、中集等行业龙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将成为重要趋势。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