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下,对中国经济的十大政策建议

匿名 2020-12-03 00:12 阅读 2000+

马光远老师是中国知名的经济学家,他针对疫情给出了十个政策建议:

第一、以科学的专业判断减轻公众恐慌,尽快恢复社会秩序。

面对灾难,恐慌是人类的第一本能,无可厚非。随着新冠感染确诊和疑似人数最近的增加,人们的恐慌程度以及对疫情的应对会出现一个指数级的暴增。但是,如果专业人士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做出专业判断,让科学走在恐慌的前面,公众的恐慌程度会大大减少。

我们认为,现在全国上下不论疫情严重程度,全国不分区域,村村封路,户户关门,小区封闭,生产物流停顿,如此恐慌是自毁长城。不管疫情轻重,动辄将应对提高到最高级别并不代表负责任,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懒政。

我们建议在国家层面成立应对疫情公共治理委员会,包括医学界、经济学界、公共管理、交通等方面的专家,定期对疫情进行专业判断,并调整应对级别,有条件复工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应该鼓励在不导致疫情蔓延的前提下复工。

第二、从战略高度重视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这次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最大冲击并非我们看到的数字本身,而是因为加剧的恐慌导致心理层面的蔓延对很多行业的打击。面对这种情况,高层必须发出应对冲击的最强音,和最有力的政策组合拳。出拳要快要重,适用于当下恰逢其时。高层应及时召开稳经济的高级别会议,出台一揽子的方案,强力稳定中国经济预期,解救困境中的中国企业。

第三、大幅度减免中小企业税费负担,尽可能避免企业倒闭。

这次疫情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他们是中国经济的基石。为了中小企业的生死存亡,我们建议尽快宣布免除中小企业一季度的所得税,缓交增值税等其他税费,帮助企业度过这个难关。


第四、货币政策要及时亮剑,避免流动性恐慌。

面对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巨大冲击,货币政策要突出应对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对冲击较大的行业要增加流动性支持的力度,金融机构要主动大幅度让利,明显降低困难行业的融资成本。

2月1日,央行等五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通知》,《通知》明确,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以及有发展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到期还款困难的,可予以展期或续贷。并通过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支持相关企业战胜疫情灾害影响。可谓及时有力,希望工作做细,落到实处。

第五、发行新冠疫情专项债。

财政政策短期应突出疫情应对的举措,笔者认为,财政赤字完全可以不必受3%的上线的限制;中央财政可以发行应对本次疫情专项债,对医院、医务人员以及疫苗研发、医疗物资生产企业进行专项补助。

第六、中小企业缓交上半年社保费。

考虑到疫情导致的开工延迟、假期延长等因素,我们建议在以前社保费率降低的基础上,对 2020年中小企业的“五险一金”费率再降低至少1个百分点,同时明确缓交今年上半年的社保费。

第七、鼓励推行租金补贴与减免。

在疫情的冲击下,包括万达、红星美凯龙等商业企业对租户主动推行免租行动,这种行为值得赞赏。同时我们建议国有企业和国有单位的写字楼、商铺等出租机构,对租户实行减免三个月以上的租金,或者提供租金补贴政策,抱团取暖,共度时艰。

第八、鼓励推行灵活用工和办公政策。

鼓励和允许企业根据其自身经营状况采取灵活的用工政策,有条件的企业推行在家办公,线上办公;教育培训机构鼓励线上教学。对于疫情期间的薪酬,企业和用工单位可以和员工商量确定。对主动增加就业岗位达到一定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专项奖励。

第九、对农民工进行线上培训。

中国的农民工一直缺乏集中培训的时机,这次疫情,大量的农民工难以返城就业,可以抓住这个时机,由人事部组织国内的教育培训机构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对参与培训的农民工给予一定的奖励。

第十、拿出一批见效快的储备项目提前上马。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通信网络建设,自然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市政管网、城市停车场、冷链物流,农村公路、信息、水利等设施的建设项目可以及时上马。

▲ 图片源自摄图网

面对新冠疫情这只2020年最大的黑天鹅,我们认为,唯有拿出最高级别的政策应对,方能避免恐慌,修复信心,确保经济大趋势不被逆转。当务之急是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恢复人们对经济的信心,形成正确的预期,避免民众对中国经济的误读,如果本次疫情引发民众对经济发展的恐慌,其杀伤力显然远非疫情本身可以相提并论的。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