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广州,楼市新动向!很多人没看懂

匿名 2020-12-02 18:37 阅读 1000+

文/刘晓博

昨天(12月24日)太忙,没有发稿。今天,准备带着大家“读懂”三条楼市新闻。

先看看深圳和广州,楼市又有什么新动向。

一、深圳率先打破“中小学设计规范”

据报道,为缓解深圳中小学学位日益紧缺的矛盾,深圳市教育局官网发布《关于进一步提高深圳市中小学校规划设计建设质量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在全国率先突破了《中小学校设计规范》。

说白了,深圳因为地少人多、学位极其紧张,新建学校的密度将加大。具体措施包括:

1、今后新改扩建的学校,可以打破小学4层、中学5层的限制。超过这国家标准的部分,可以用作实验室、行政办公室等非普通教室。 2、用地紧张的学校,在满足通风、采光、消防等要求的前提下,可利用地下空间或半地下空间设置体育场馆、多功能厅、图书馆、餐厅等教学生活用房。 3、中小学可在不挤占教育资源、保证正常教学需要的前提下,配建少量教工宿舍;教工宿舍仅供教职员工周转租住,不转移产权,宿舍项目纳入全市住房保障规划,纳入安居工程实施计划。

也就是说,未来深圳的中小学有可能“向香港学习”,上天入地拓展空间。其中配建教工宿舍,“供教职员工周转租住,不转移产权,纳入全市住房保障”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举措,事实上增强了对教师的住房保障力度。

如果把重庆看做一个省的话,深圳在很多人口指标上已经是全国城市第一,比如每年的新生儿数量、新入园儿童数量;未来几年,幼儿园在园儿童数、小学生人数也将分别超过上海和广州,跃居全国第一(不算重庆)。

但深圳又是全国最小的城市之一,面积不到上海、广州的三分之一,不到成都的七分之一,不到北京、杭州的八分之一。而深圳的增量人口,每年一直维持在60到70万人。

大量人口涌入,让深圳学位变得非常紧张,大部分行政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位,目前都已经锁定——每套住宅,每6年才有一个小学学位(同一家庭二胎除外),每3年才有一个初中学位。但这种限制,改变不了学位紧张的现状,扩建新校则受到土地有限,以及国家标准——“小学4层、中学5层”的制约。

国家之所以限制中小学层高,跟保障安全有关,是方便在地震、火灾等特殊时候的人员转移。深圳这次的“突破”,带有“软突破”性质,地下室和四五层以上,用来做学校的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食堂等。

至于配建部分教工宿舍,也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至少对于刚入职的教师是一个重要保证,未来他们可以申请深圳的人才房。

深圳的这件事看似不大,但告诉我们一个重要事实:中国城市化正在呈现“大城市化、城市群化”,中心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大。未来,中国城市无论是规模、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在人类历史上都将是空前的。这一方面会带来城市病,刺激我们不断应对;另一方面,高密度的人口会催生新的业态(比如网约车、外卖),城市经济也将活跃到“史无前例”的地步。

中国的大城市,将成为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冒险”,其结果值得期待,其中的问题也必须随时保持警惕。

二、广州在楼市“当了一次大哥”

12月24日,广州出台公积金新政,媒体的报道是:缴存人及配偶在广州市无自有产权住房的,在毗邻广州的佛山、清远、中山、东莞、惠州、韶关6个城市购买自住住房也可以提取公积金。

更准确的说法是:

缴存人及配偶在广州市行政区域内无房,缴存人户籍在A市,其配偶户籍在B市,则缴存人在广州、A市、B市、佛山、清远、中山、东莞、惠州、韶关购买拥有所有权的自住住房可以申请提取。 缴存人或配偶在广州市行政区域内已有自有产权住房,缴存人户籍在A市,其配偶户籍在B市,则缴存人在广州、A市、B市的地级市范围内购买自住住房可申请提取。

反正一句话:广州的钱(公积金),可以到其他城市买房子使用。其中广州周边的“佛山、清远、中山、东莞、惠州、韶关”6个城市最受益,购房人夫妻户口所在地城市也可以受益。

这是一个“做好事不留名”的政策,所以我说广州“当了一次大哥”。

其实,这不是一个偶然的行动,背后是国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视,具体到广东就是正在建设的“粤港澳大湾区”。

至少在两三年之前,我考察天津楼市的时候,就发现当地银行在发放贷款的时候,非常重视你是不是“京津冀户口”或者有“京津冀的社保”。比如你是石家庄户口,到天津买房就有很多便利。原因很简单,因为有“京津冀协调发展”。

我此前在专栏里提出——中国各地都应该学习。比如

1、上海应该允许“在上海没有购买住宅”的“上海户籍居民”和“在上海交社保居民”,到上海周边的苏州无锡南通、湖州、嘉兴等城市买房的时候,使用公积金; 2、反过来,上述城市对于“上海户籍居民”和“在上海交社保居民”,在当地购买首套房,应该不设限购门槛。

同样的做法,也应在广东推广。目前东莞、中山、珠海和佛山部分地区,都是限购的,即便是你在深圳或者广州交社保,周边城市不认。而深圳这种城市,已经注定要把几百万人转移到周边居住,因为自己的土地不够了。在这种情况下,区域内城市之间在楼市上的“开放”就成为必须。

此外,在异地居住居民的医保、子女上学等问题上,政府也应该考虑给予“同城化”待遇。

广州的“公积金新政”其实就是一个重要信号:未来会有更多的“经济区”,会打通城市间的“楼市壁垒”。

这对于核心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来说,当然是巨大的机遇。

三、住建部公布2019年楼市调控政策

12月24日,住建部年度工作会议召开,随后在官网公布了通稿全文。这份通稿,是每年最全的“房地产政策”宣示。

由于昨天太忙,没有时间写稿,就让我的助手“潮哥”写了一篇分析,发在公众号“财经观潮”、“天天说钱”和“楼市参考”上(点击查看,基本上代表了我的观点)。这三个公众号也都是我“麾下”的,没有关注的读者可以关注。

住建部宣示的2019年楼市政策,主要看点是三个:

1、强调“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提出“加强房地产市场供需双向调节”。2、强调“坚持因城施策、分类指导,夯实城市主体责任”。3、重申“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看点一的实质,是告诉大家,房价、地产在2019年基本上不太会跌了;“供需双向调节”非常重要,怎样调节“需求”?只能是涨价的时候打压,弱市的时候保护,现在是弱市。

看点二的实质,是未来地方政府会有更多微调。短期看,微调多是“保护需求”;如果“需求过旺”,仍然会压制。

看点三,是防止预期突然逆转,大量资金再次涌入楼市。

我统计了一下今年年度会议通稿和去年通稿的关键词,有下面耐人寻味的发现:

1、今年年度会议通稿,有16个“稳”,去年只有5个“稳”。所以,楼市不能太冷,这一点非常明显。2、今年通稿里有4个“调控”,去年有8个“调控”。因为今年市场冷了,所以“调控”出现次数减半了。

楼市牵扯的利益太大,涉及的产业太多,所以楼市必须稳,而且中长期看还要“向好”。看懂这一点,就知道楼市的基本趋势了。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