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退去,疫情下的温州楼市已无悬念

匿名 2020-12-02 17:52 阅读 3000+

文:张岳

提起温州,人们最先想到的是疯狂的温州炒房团、遍地的老板、倒闭了的江南皮革厂……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此次新冠病毒传播中,温州竟然是湖北以外疫情最严重的城市

疫情就像是一剂“催化剂“,加速了温州楼市的衰败。当潮水退去,面临实体经济难振、高端人口流失、城市地位下滑、库存居高不下的温州楼市,已经毫无悬念。

01

疫情给温州做了广告?

为什么距离武汉千里之外的温州会成为疫情的重灾区,甚至比湖北省内一些城市更严重?

2020年2月13日24时统计


一方面是因为温州人春节聚餐串门的习俗导致的,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大量的温州人在武汉经商

在改革开放前,温州一直处于人多地少的窘境,人均耕地不到半亩,想靠种地填饱肚子都难,更别提发家致富了。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慢慢的便发展出“温州模式“,通过家庭作坊生产出小商品,销往在全国建立的市场网络。

到了1992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温州掀起了创业的热潮,以往的家庭工厂开始向现代公司转型,由于温州土地紧缺,人力有限,大批温州人开始走出去、集体到外地开经商办厂,将温州模式复制到全国各地的每一个角落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具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对温州人的吸引力都非常强。

武汉地处长江黄金水道与京广铁路大动脉的十字交汇点,通过水陆交通,武汉可与四川、陕西、河南、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江苏以及湖北九省相通;京广、京九、武九、汉丹,西武、沪汉蓉等铁路干线,以及京珠、泸蓉等6条国道在此交汇,武汉的高铁网络覆盖大半个中国。

武汉交通枢纽的地位,有利于信息、原材料、工人的流通,交通的便利使得越来越多的温州商人去往武汉办厂经商。

1月29日,温州市副市长在新闻发布会表示,确诊人数猛增与武汉返温的人员基数大有关:“在武汉经商、就学和务工的,有18万温州人。”



虽然温州的疫情比较严重,但温州的管控力度和治理水平在疫情期间是非常亮眼的,温州市长与白岩松的对话甚至上了微博热搜,“全程脱稿,条理清晰”的发言非常圈粉。

对此有网友留言称:经过这次疫情城市对比发现温州表现前所未有的优秀,像政府执行力,医疗卫生,温州海外侨胞都是棒棒的,有全世界温商作为保障,经济和信息交通快。这次疫情为温州做了广告。

温州对此次疫情的治理水平确实可圈可点,但这还不足以产生正面的品牌效应

02

逆城市化的温州

在新一轮的抢人才大战中,城市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如何宣传自己的城市,提升城市知名度是各个城市需要思考的问题。

提到深圳,我们会想到“开放、包容”,提到成都,我们会想到“巴适、火锅”,提到杭州,我们会想到“互联网、阿里巴巴”。

提到温州,除了“炒房团”和“江南皮革厂”,好像再没有什么宜居宜业的关键词

事实上,温州不断被杭州、宁波拉开差距,身后又有绍兴、台州、嘉兴紧紧相逼,温州的城市地位在不断的下降。



从GDP总量上看,2018年杭州、宁波均突破万亿,温州刚刚触及6000亿大关不及杭甬一半,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身后的绍兴、台州紧紧追赶,嘉兴则确立“首位战略”加速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温州处于不上不下的尴尬地位



温州曾经也辉煌过,然而2008年爆发了金融危机,全球购买力下降,让沿海城市告别了以港口为依托的简单粗暴套利模式。海运为王的时代渐渐衰弱,且在这个时候中国的高铁技术开始走向成熟,高铁时代正大步走来。也是从2008年开始,浙江的发展主力方向开始转移,以大魄力、大手笔开始支持杭州发展。

在此期间,温州的制造业没有及时完成转型升级,在炒房团的影响下,赚快钱、热钱,一夜暴富的思想盛行,房价的推高进一步挤压了实体经济,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才外流到杭州、上海等中心城市。

据温州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市三区常住人口为290.20万人,较去年增长-0.32%。市三区户籍人口为155.00万人,与2016年相比有所增加(按照目前生育率,人口自然增长0.6%上下);但暂住人口总数为127.06万人,与2016年相比减少10.3%

温州的人口呈现净流出态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整体上看,温州流入的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人才而流出的多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才

产业和经济的落后,决定了城市无法提供更多的高新工作岗位,让更多的温州年轻人走出去,人口逆城市化和人才结构的恶化,势必造成房价的下跌

那么现如今,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温州的房价?

03

疫情对温州楼市影响大于武汉

温州并不是一个具有显著人口增量的城市,其市区人口反而在向外流出,发展至今,支撑温州房价的必然不是刚需,而是投资性需求和置换需求。



从2016年到2017年,棚改和货币安置化政策是温州房价的主要推手,到了2018年房地产调控政策趋严,温州的土地市场和商品房市场都一定程度受到影响,2019年温州市场略有回暖,但住宅的存量已经严重过剩了。

据朗兆地产指数研究院统计,2019年年末,温州市区狭义存量(已领预售证)约194万方,去化周期约6.3个月,广义存量(待售面积和施工面积)约600万方,去化周期约19个月。(合理的去化周期在6-12个月)

土地市场方面,2019年温州的土地供应也处于高位。全市涉宅地块成功出让128宗,占地面积为6055亩,同比上升15%;规划可建面积1100万方,同比上升31%;成交金额846.8亿元,同比上升43%。

受本次疫情影响,为恢复地方经济运行,温州在2020年势必会加大土地供应,从开年到现在,温州已成功出让3宗地块。

土地供应节奏的加快,意味着未来将会有更多新房入市,然而温州本地的需求几乎饱和,根据温州2018年的统计公报显示,温州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3.9平方米,对于三口之家来说,120平米已经非常足够了。

如果没有人口增量,温州现有的库存和未来的新房增量又卖给谁

因此我们可以做一个有趣的对比,武汉此次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但武汉是一个有显著人口增量的城市,2019年新增人口约100万,2017-1019年新增大学生约109万,只要疫情结束,人们对武汉楼市仍抱有上涨预期。

而温州市区的人口处于净流出状态,并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都在向杭州、上海这些中心城市外流,疫情结束后,温州房价会下跌且难以恢复,因此新冠疫情对温州楼市的影响要大于武汉

近日来,无锡,西安,南昌,上海等地,相继推出了各类涉房支持政策,温州是否也会跟进,如果温州出台利好政策,房价是否会再上涨一波。

笔者认为,温州城市基本面已经不具备上涨动力,但不同区域和楼盘之间还是会出现价格分化。

对于投资者而言,温州楼市整体上不具备赚钱效应,部分区域优质楼盘会因为政策调控而出现上涨,对技术要求极高;

对于刚需或有置换需求的人来说,疫情后的房价下跌是一个入手的好时机,但仅限于自住需求。



根据最新版本的《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缺乏核心城市辐射的温州,要提升中心城区的首位度,城市发展的方向将由“沿江城市”逐步向“滨海城市”发展,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投资客和刚需的重点关注对象,置换人群仍以鹿城区为主。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