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屏幕教出88名北大清华生,以后真的不用买学区房了吗?

匿名 2020-12-02 14:10 阅读 1000+

近日网易CEO丁磊表态,这个事情太棒了,要拿出1个亿来做,让更多学校落地这个模式,让中国处处都是学区房。

他说的这个事情,是西部某省份贫困地区的200多高中,通过网络对接成都七中的课程,16年来,7.2万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上完高中,88人考上北大清华。

一块屏幕,真的能颠覆学区房吗?

美好理想的背后,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这件事情的背后,是当地用财政支出的27%来做到的,从国际水平来看,一般而言,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10%-14%之间,可以说这个“奇迹”是用钱堆起来的,这就意味着网络屏幕依旧是少数人的资源。

而且,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学生的成才,不仅仅是名师因素决定的,还有学校氛围,家庭氛围,社会氛围,学生自身素质多方因素的影响,用一块屏幕改变教育方向,是丰满的理想,却难敌教育资源有限这个骨感的现实。

学区房的本质是赌局,迟早要变

也许有人会理解成,那就是鼓励学区房,争抢教育资源了?

那只能说这种理解还不够深入。

现实决定了竞争,但没有限制竞争方式;学区房可以看做一种竞争方式,但绝对不是好的竞争方式。可以说,学区房的本质就是一场赌局,迟早要变。

这样的案例并不罕见,比如,近期深圳罗湖区某学校更新了学区房的规则,对住房面积等加以限制,基本上小户型、短期租住、临时买房、6年内该房产有学龄儿童的,都不予入学。尽管此举因种种原因被叫停,但这完全可以看做是未来一个趋势。再比如,北京某女士高价置换了学区房,为了让孩子不去原来房子片区的学校,不想一番折腾之后,背负了贷款换的“学区房”重新划片了,她的孩子依旧得上原来片区的学校……

买学区房,就好比在进行博弈,可惜买房人既不是发牌人,也不是庄家,既不能掌握学区的远景规划,也不能决定划片的规则,只能期盼规则的变化不要落到自己头上。归根到底,学区房之变,还是因为教育资源匮乏——这才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跳出规则的圈子,规划全新的教育理念

那么这个问题就无解了吗?

如果还是用惰性思维,如果还让思维停留在舒适区,那确实无解,欢迎当冤大头,去高价买学区房。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家庭才是孩子教育的关键因素,试想如果家庭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孩子从小就只是打游戏看剧,并不去培养阅读能力、计算能力、语言能力等基础能力,一旦过了学习的敏感期,再想提高基础能力就困难了。学校确实关键,但绝对不是孩子成才的唯一因素。

其次,算一下,现在学区房是要高出平均房价的,一般城市如果200万可以买一套房,那么学区房要到三四百万。溢价100万。换个思路,有了这100万作为教育资金,孩子难道找不到更好的读书去处吗?如果觉得100万不够,那么应该如何让100万保持活力与增值,实现全新意义上的“以房养学”,而不再是“因房入学”。

因此,对于学区房,应该要有更清醒的认识;把孩子的教育和家庭的财富寄托在一套靠政策溢价的房产,是不明智的。尤其是在教育产业化、教育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学区房”已经没有了更好的前景;按照发达国家成熟房产市场的经验,学区房早就应该进入历史的垃圾堆。

综上,更深一步说,学区房现象背后,看起来体现的是教育资源的匮乏,本质上是财富观念和家长教育理念的匮乏。必须承认教育是一个不但烧钱、而且烧脑的综合型活动,过去那种买一套房就指望孩子上名校、投资点钱报个课外班就能换来高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家长如果不努力提升自己,改变陈旧的观念,不但自己可能会输给时代,也无法给孩子创造更为宽广的眼界,这是比买不到学区房更可怕的事情。

本文原创,作者刘磊,福布斯金融理财师评审委员、远见财讯特邀地产评论员,《房产投资炼金术》课程导师,多家媒体房地产专栏作者、作家。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