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未凉反烫?未来10年“中产”教育竞赛愈加惨烈

匿名 2020-12-02 08:55 阅读 1000+

最近新闻都在说学区房凉了,但其实如果去市场看看,反而很多城市的学区房都烫起来了。

先说结论,学区房当然非常重要。

有条件就买,买得越早越好!

你看有点钱的、有点权的下一代都在什么地方上学?

没条件就好好教育孩子,辅导班择校等等必要的时候都用上。

千万不要听一些八杆子打不着的不买房的没孩子的不了解教育现状的瞎逼逼。

最近西城的市场的确明显的起来了,而且是量价齐升。所以说学区房要凉凉的肯定是没有去实地看看。

简单的分析一下政策的影响,其实要关注几点:

首先:政策的执行期,是2020年731!

西城区的政策给了窗口期,距离当下还有3个月,按照正常二手房交易来说,时间非常宽裕,毕竟现在哪怕的贷款,放款周期也是足够卖房买房一个周期的。所以未来2个月,西城区的热点学区房肯定还会继续涨。

其次:学区房就那么重要?

学区房到底有多少重要?其实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资源分配问题。

优秀的资源肯定是有限的。学区房带来的名师、同学都是资源。

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区别在哪里?不是个体而是整体,不是特殊性而是一般性。

在差学校也一样有大量的好学生,在好学校也一样有李天一这样的差学生。李天一也是海淀一路最顶级名校教育出来的,所以学区房肯定不是万能的。

但从概率上看,肯定是在优质学校,更容易成才,而在差学校,相对难度要大一点。

第三:中国人对学区房的群体性焦虑

有个朋友问西城的学区房能不能卖了,这基本代表了大部分购房者和房主的心态。

提高高考就不得不提学区房,这可以说是过去1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一个鹤立独行的事物。

知道学区房历史的人,都知道,其实恰恰是过去几年教育公平的改革,才出现了学区房升温的现象。北京为例当下最热门的宏庙,裕中,椿树馆等直升热门小学,9年一贯制牛初,其实过去这些初中部分基本都是需要条子才能上的学校。现在虽然贵,但保证了公平和游戏规则的稳定。

学区房问题不是政策问题,(当下北京的入学制度没有问题,就近入学是全球惯例。)而是发展问题,教育依然是精英教育选拔制。当下的政策其实虽然出现了畸形高房价,但基本保证了游戏规则的透明。

即使是在美国、英国优质学区的价格也会高,当然因为教育资源的相对平均,所以这些发达国家教育相对平稳。

第四: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广泛长期存在的!

1:学区房从来不是孩子成才的充分必要条件。

家庭是教育最重要的地方,买了学区房并不是孩子成才就能万无一失,不可能一套学区房就换一个国家栋梁一样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关注才更重要。几千年前就有孟母三迁,中国人是乐意在学习上投入资金和精力的。

2: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从幼儿园到高中到大学

中国所有住宅都是有学区的。全北京、全中国其实都是学区房,因为都是按照学区划片的。但其实严格意义上,只有一流一类、一流二类、二流一类才能称为学区房。当然现在有些非传统热点区域的9年直升的初中不错的,也可以说是学区房。

这么一来,其实就明确了,遍布全国的比如固安的北京八中,那其实就是你懂的。最典型的是,房山或者通州的北京小学、史家小学。的确从基础设施上与发展了几十年的名校有差距。

学区房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家长的努力,在现在社会起码大部分儿童的营养差距很小,智力差距虽然有,但是差距非常小。而教师的素质其实差距也越来越小。很大程度上学区房比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配合程度。所以学区房才会出现在西城、东城、海淀。主要原因是这些区域的家长对子女教育更关注。

东西城集中了很多公务员子女,海淀的各大院校博士、硕士的子女,先天在接受家庭教育上就领先了其他区县。所以这就决定了教育高原的存在和社会产业分布是有很大关系的。

从过去几年的历史看,学区房的牛鼻子在西城,如果多校划片,反而使得过去学区资源不均衡的朝阳收到打击最大,对于西城、海淀教育资源集中的区域影响不大。

学区房是历史问题,也是发展问题

远郊县的教育水平提高绝不是一两年的事,最近各郊区的确在加快发展教育,但这需要起码十年的发展才可能逐渐拉平差距。很多集团化办学逐渐增加了郊区学区的价值,但教育的发展是和户籍制度、产业制度等关联的。

西城、海淀、东城区的博士子女和延庆、密云比,你说就算是换个学区,最后的高考分数能一样吗?

第五:买学区房并不是要上北大清华,而是中产阶级的焦虑

学区房的焦虑,主要在中产阶级,这些人早年通过教育、努力得来了现在的生活状态,因此他们也会产生“路径依赖”,希望下一代延续这种方式,财产还有继承的可能,但软实力无法继承。在对待子女教育方面,中产阶级舍得投入精力、金钱。

对于现在的中产阶级来说,向上的难度越来越大,但向下则非常容易。家庭轻微的变动很可能就从中产回到温饱,这种情况下,教育是中国人最热衷的投资。

所以在房地产火热之前,中国刺激消费的第一步是大学扩招。学区房热、高考焦虑是无解的,你只能拥抱、理解、利用政策,哪怕国外的富豪,不也是几百万美元买去斯坦福门票吗?

第六:未来20年解决不了学区房的问题

出现学区房差距,是产业分布与政府投入多方面因素导致的。以西城区为例,优质学校基本都是以前的部委直属或者部队直属,比如最热的育翔,其实就是过去的空军子弟学校,同样海淀也是这样,十一学校、育英中学、翠微中学、八一中学。

最简单的举例:同样叫史家小学的两所学校。

学校现有教学班60个,学生2525人,有干部、教师170人,平均年龄33岁。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97.5%,研究生硕士生毕业8人。新老市区骨干40余人,现有市骨4人,区级骨干教师22人。

而东城区的名校史家小学——史家小学始建于1939年,经过70余年的发展,跻身北京市乃至全国名校行列。学校现有84个教学班,3752名学生,289名教职工,拥有9名特级教师,50多名市区骨干。

对比一下北京四中:

北京市第四中学共有特级教师4名, 高级教师117余名,中级教师92名,博士18名、博士后2名,硕士101余名,本科毕业185名;其中市级学科带头人7名,区级学科带头人39名,区骨干教师18名。

而同样叫四中的房山校区,只有几个中级高级教师。

对比一下人大附:

人大附中先后合并西颐实验学校,建立人大附中分校,与北航附中深度共建;受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通州区、大兴区委托承办或委托管理人大附中西山学校、人大附中二分校(原蓝靛厂中学)、人大附中朝阳学校、人大附中朝阳分校和人大附中翠微学校、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人大附中北大附小联合实验学校、人大附中丰台学校和人大附中通州校区、北京学校、人大附中北京经济开发区学校,另外,人大附中深圳学校、人大附中杭州学校、人大附中三亚学校、人大附中海口实验学校小学部已经开学招生,人大附中还先后与宁夏六盘山高中(人大附中宁夏实验学校)、河南新密中学、贵州毕节民族中学、延庆永宁中学、延庆一中、四川什邡中学、农大附中、恒大皇马足球学校帮扶联谊。

人大附中的师资力量比很多大学都要雄厚,特级教师26人,国家骨干教师16人,高级教师160多人,博士后及博士20人,硕士67人,外籍教师20多人。

以人大附中分校里面目前最好的朝阳学校为例,也只是:专任教师260多名,其中特级教师16人、中高级教师153人,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71人。

另外包括丰台学校等分校,师资力量差距非常大。

当然,相比而言,这些分校已经是区域内的优质学校,如果看其他学校,差距更是巨大。

最简单的对比一下伟哥曾经吐槽过的青龙湖区域,所谓的皇城根分校小学,学校现有教学班16个,教职工63人,其中专任教师36人。专任教师中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35人,达到97.2%,中级职称12人,达到 33.3%。

第七:教育竞赛愈加惨烈!

“当妈妈的只要想到小孩有个好前景,哪怕只有一条门缝宽的机会,都会不顾一切向里挤,哪顾得想后面的事”(《小别离》原作者鲁引弓)。

对于中产阶级的定义,无论是从时间向度还是空间向度来谈,都相当繁复。在当下的中国语境中,定义之一是:人们在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了满足,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相当满足,但尚未达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阶级或阶层。

尽管数据表明了在中国这一阶层的庞大数量,但现实中却少有人认同自己是中产。

为什么在现有的物质条件下,难以形成普遍的中产身份认同?为什么明明收入可观,却依然觉得自己“被中产”?

对于自身产生的焦虑,看起来和收入的关系并不明晰,哪怕财富聚集,心态依然萎靡。物质增长的背后是社会、文化、价值、道德、行政等各个维度的扭变,任一维度的滞后或错位都有可能带来不安和急躁的心态。

对于35岁以后的中产阶级而言,虽然眼下日子过得不错,但一场大病或意外就可能会一贫如洗。除了医疗,子女的教育、结婚、自身的养老费用,都开销不菲。自己几乎是在用生命在赚钱,钱却好像始终不够用。是大多数人的心理常态。飞速的经济增长和急剧的社会变迁,让人们有了强烈的物质欲求,这种物质欲求只会不断提升,不会封顶。当个人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薪资的高速增长很难持续,但欲望确是无穷无尽。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我怀疑、希望落空的倦怠感。而这种倦怠感,恰恰是快乐和健康的大敌。于是人们想到了逃避、逃离,只是逃来逃去,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

做了父母的焦躁的中产,深知自己奋斗的艰辛、生活中诸多力不能及的无奈,以及重压之下的精神抑郁,他们一方面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一方面对下一代是否能维持中产、同时向更高的社会阶层流动没有信心。久而久之,他们变得越来越焦躁。

尤其是当他们发现考试是向另一阶层流动的唯一有效途径之后,会想尽一切办法,哪怕牺牲自己,让子女受到最好的教育。在一二线城市,我们处处都能看到这样的父母:为了给孩子争取教育机会,学区房的争夺大战年年都在上演;因为老师能力不足而恼羞成怒的家长围攻了校长办公室;减少录取名额之后,校门前的家长情绪激动;为了送孩子出国留学,卖掉家里的房子,甚至不惜负债……

第八:未来10年、甚至20年,学区房不会冷,不会凉。

1:买得起学区房的当然要买,老牌名校最好。

2:郊区挂牌名校的,买新建的,别买换牌子的。

3:能在县里的就去在乡村,能在市里的就别在县里。

4:都知道素质教育好,但高考不靠素质,应试教育的独木桥谁也逃不过。

5:能去海外考上名校的基本在国内也能上名校,去海外上野鸡大学,还真不如在国内上个普通本科。而且未来几年因为疫情,还是尽量不要出国了。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