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地产朋友,年前失业了

匿名 2020-12-01 18:07 阅读 1000+

我本来就是地产人出生,浪迹过一些开发商,也浪迹过一些代理公司,所以身边有一票还算稳定的地产行的朋友,无非最近的联系比较少了


有一天,阿翔突然说要找我聊天,说心里闷的慌想吐吐苦水,我们就去了梅川路步行街,点了个火锅再要了点烧烤啤酒,就开始聊起来了


阿翔是一家地产公司投资发展部的投资经理,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替公司拿地看地然后做研判是否有值得买入的可能


因为互相之间需要沟地和互传信息,所以有一圈做投融资的朋友


阿翔和我说,他的一个朋友,同行,也做这一块的,最近他们公司整个部门,老大被转岗,而投融资部门的其他的所有人,裁员,辞退


“已经这么着急了,连这个年也没熬过去?”我有点好奇,追着问了句


“是的,反正已经决定了裁人了,公司也算省了十三薪了。”说到这里的时候,不知道是否喝啤酒太多的原因,阿翔的眼睛已经有点红了。


阿翔接着问了我一句:你觉得地产人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环境


其实我还没开始说,阿翔就自己开始说起这几年来他感受到的世道变化,以及他朋友可能被辞职的原因


01

几乎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且不是小概率事件,在2019年,有超过一半的房地产公司,已经没有了投资的能力


有过一个大数据,统计了接近700家地产公司,这一年来一共新增了6049个项目


这个数字多还是少呢,我们可以看下2018年,整体楼市基调和今年没有本质区别的这700家公司,新增了9445个项目,而2017年这个数字是9454。


今年这个新增项目数量下滑了32%,这里最恐怖的是,有超过300家公司这一年就没有拿过地


换句话来说,这些公司也就失去了投资拿地的能力。而在如今滚雪球的赛道里,这个惯性操作几乎是不可逆的。


越不拿地,未来就越没可能再拿地。在这种趋势下继续拥有投资发展这个部门就显得非常鸡肋了


阿翔那朋友后来说了一句非常扎心的一句话:为了证明自己的工作有价值爱,就到处去看地,最后用了各种专业话说包装之后说那些土地如何如何的不好,用来为公司留有最后的脸面


不过从目前来看,公司倒是没有给他们留取脸面,在过年之前把部门清算掉,留下老大说是留下未来发展的火种,但是此刻老大如果想要辞职公司也是万万不会拒绝的


所以现在这个世道,已经不是我是不是要做的比同事更加优秀了,而是如今这个工种在未来还有没有被需要都会成为灵魂拷问


阿翔焦虑的点就在于,到底开发商还要不要投融资这个部门,这样的问题如果是早几年别人问他阿翔一定会觉得这是对我人格的侮辱,但是如今这种情况真实发生的时候。阿翔就在想着下一个会不会是自己


阿翔这家公司2019年就拿了2块地,下半年开始,阿翔手头没有再有新的工作……


一家公司可以转型,但是最怕的是打着转型的幌子,变相减员和降薪。


但据我所知,行业内这么干的老板们,不少。


02

如今,以部门为单位消失的速度还不是最快的,更快的那种就是公司一夜之间没了


我一个朋友年初的时候发微信给我,原话是:说自己从**项目公司辞职,去了一家50强的集团总部,外面太动荡了来集团总部避避寒


这个逻辑也没有错,项目的人员洗牌,集团公司相对稳定,后来我追问了一句,哪家公司


他说:福晟


当然行业里大鱼吃小鱼的故事各位见的很多了,也见怪不怪了,但是2019年我们看到的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大鱼在撕扯他的同类大鱼


最近各位看到的关于世茂收购福晟这家企业,要知道福晟可不是行业里什么小公司啊,2018年甚至还在市面上大量收购海航的资产包,有种土豪王者归来的架势


万万没想到的才一年不到的时间,就要变卖7成身家才能度日。这种卖法不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卖,而是整个地产板块的转让


这哪是合作,简直是保命啊


所以现在看上去很大的公司,不论对外宣称有多少土地储备以及可售货值有多少,要没可能也就一夜之间没了


2019告诉我们最多的道理就是,如果你的钱都不是你的钱,那么你的货也就理所当然不全是你的货


这个不是什么企业教训,而是宿命。


这样的“合作”对于集团管理层的人员影响到很好,但是项目上的编制,大概率就是收编一部分,劝退大部分



常用套路就是让你重新签一份劳动合同,然后让你重新进入试用期……


地产行如此,地产代理行更快


同策被世联收购的消息大家或许也听过,行业老二要吞掉行业老三。这样的收购在很多人眼里更像是两个过江泥菩萨的互相自救,一边面对未来的动荡选择套现走人,一边是希望通过收购获得应收账款可以重振股价信心


但是也不知道这样的结合会不会让他们更快的过江还是下沉


这样的合作结果我不想预测,毕竟存在就有他们的道理,但是兼并收购后的团队,是否依然保留。


理性面对自己,不出意外的话会有大量的人因此失业


过去20年,因为楼市崛起很多部门都是意识形态的方式存在,比如市场部的存在更多的在于分析隔壁楼盘是什么户型就推导出自己做什么产品,广告文案的定位多数是在想领导喜欢什么样的风格我们就写什么样的风格,写咨询顾问报告多数都是知道结论,然后用论据来印证结论


而这些工种,在如今这样的世道显得那么的不讨巧


地产行可能不太需要那么多人,这些对项目结果起不到作用的部门,目前似乎正在以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的速度在消失


03

当然,不论谁吃谁,有人被替代总归意味着有人在崛起,但是崛起的那些企业,都在说着一个关键点叫:窗口期在缩短


我曾经认真的和这些公司的人聊过天,他们都提到一个关键点就是,这些巨鲸的企业,在如今的市场上依然能够找到一些机会,归根到底他们还是有办法可以融到钱,以不太高的融资成本


但是有这样的办法,却不代表办法一直长期有效,资本市场的复杂几乎各种利率每天都在波动


或者说能借到的便宜的钱本身就那么多,给你了别人就没有了


所以大家都在抢,大家都希望自己公司都可以更加果断


同样的,兼并收购市场也同样如此,各位可能不知道,大部分的兼并市场里能够拿到项目都是别人谈了半天突然买家出事接手不了,然后火急火燎的找新买家的时候确定的


在这一块市场里,好像长情的结果都不太好


所以很多时候的双方对话都是这样的:“这个价格我和对方谈了半年,今天我可以给到你,你要不要接?”


这种会议下面的角力,大概需要一个睿智的老板和几个左右手,但是却和大多数地产人无关,团队需要做的,就是完成标准性动作,帮助老板节约思考时间


或者说,团队几乎都不需要做什么


所以你可能想象不到,世茂的一个大区,管着近千亿的盘子的区域总部营销条线,策划一个人,营销两个人。


在这种模式的企业里,时间是最关键的,这种时间不是所谓的快周转,而是做决定的时间没有那么多


总部对接的就是一个个项目,而项目上要做的,就是执行总部的决定,不是对不对,而是有没有时间


所以吃大鱼的大鱼们,对外的岗位也没那么多,也是大部分地产人不太适应的,这种工作模式不是在于强度的大小,更多的在于对心智焦虑感的磨练


04

当然,在过去很多时候地产人还有各自自己的出路,虽然这种出路说起来有点俗,但是却真实有效


就是一个字:换,换一家公司,指不定自己的风格对的上老板的胃口,换一个项目,可能一个项目不知道干嘛后面就突然市场好了或者竞争对手卖完了你就好卖活过来了,换一个城市,拿一线城市的一些套路不论有用没用,可能还能糊弄一些三四线城市的地头蛇……


反正在过往,地产人只要能折腾,总归不会混的太差,掌握一些技能,要么会写ppt要么会去KTV,你总归还算有一碗饭吃


但是最近几年外面有两块三明治夹着地产人


城市面如今有这种情况,就是一线和准一线城市老板的心态都特别好,因为经常被各种万人摇的推送刷眼球,都觉得自己的项目在这么好的城市应该不愁卖,开盘前下的都是日光清盘的指令


但是真正操盘手就是有苦说不出来,因为你不能和老板说这是你的认知偏差,你更加不能说咱们的项目还不如别人。


唯有顶着压力上


这种结果就是卖得好的老板不会夸你,但凡有一点点的闪失,整个营销团队都给你换了


2019年渠道为什么起来的,很多都是这样的背景。你必须用,虽然万般无奈也各种看不上,但是必须用


这种冲击的结果就不展开了,说说对项目团队的变化,现在已经没人在项目部拉个横幅说:卖得不好杀个策划祭天了。


为什么,因为已经开始没有项目策划这个岗位了



在渠道当道的现在,策划每花一笔钱都像是造孽


左老板说如今渠道只占营销比例的20%,未来会占据50%,这样多少地产人开始瑟瑟发抖


这种发抖不仅仅在于忌惮渠道的威力,更加是因为当我们面对渠道汹涌来势的时候,作为地产人,几乎没有任何应对的办法。各种万般无奈但却必须通力合作


这应该是地产人甲乙方最平等的时候,也是甲方爸爸们最头疼的时候。压缩策划预算算是营销团队自己给自己留下最后的体面,告诉公司自己不仅在开源也想要努力去节源


但是用渠道的结果还是一样的,卖得好不会有人夸你,卖得不好那你就惨了


所以现在的项目部不是不拉横幅了,只是拉的内容不太一样,没有了策划这个工种之后,项目部写的都是业绩不好杀个副总祭天。


二把手是谁不知道,反正写横幅的都是一把手写的,已经成为了负责人自己的保命符


05

那什么部门编制在扩招


根据我的观察,品牌部和客服部最近的人才缺口特别大


为什么,也没什么道貌岸然的理由,就是伴随着前几年的成交巨量,最近两年的交房开始多了,那么维权也就多了


好像这也是一个小风口啊,策划不做了可以转岗去品牌和客服啊,听上去都很顺的职场转型啊


但是遗憾的是,过去的楼市氛围里,培养的地产人还真全都是没怎么做过这些事的人


我见过一个最夸张的案例,就是一个90年的地产人,对外名号已经是区域的营销总了,居然没有经历过一次项目交房的过程


过去五年的工作经历就是房子卖了成功了,就升职到另一个地方再卖房,然后又升职再调换


五年时间职场三级跳,但是永远停留在销售环节,在那样的时代里,交房被认为是手下随便做做就可以解决的事情


当然在那个时候也确实如此,在房价一年涨50%的背景下也确实没人维权。


但是现在呢,这位少壮派努力在公司里穿伴成大人模样,却不知道怎么处理客户投诉,怎么解决客户矛盾,怎么收拾维权项目


这种问题以后会越来越多,但是懂的人也越来越少


什么,那些资历深的地产人呢


嗯,那些75-85年的地产人,努力的如今站到了集团层面,在过去五年没有那么拼的,也被90后地产人排挤到各个边缘部门了


这是多么的黑色幽默


我是看着一个72年的地产人,朋友圈从上海变到了赣州变到了一个什么县……最后设置成了三日可见


地产人才如今是那么的青黄不接,合适又好用的,已经很少很少了。


我们看到顶层大佬的快速轮换,但是中层的人才断层和人才淘汰这两种完全背离的场景却同时存在


简单的来说,就是会做的没人要,要你做的你却不懂


这个时候我问阿翔你多大,阿翔说自己87年的。


我说那还好啊,又年轻又有资历。


阿翔说,是啊,这个定位同样也可以说是,没太多经验又年纪不小


06

这就是这个时代对地产人的投射,我每天写着文章和大家说着时代不同每个购房者应该如何的买房,但是震荡最大的却是一个个地产从业者


每一个都是不小的年纪却要面对行业转型,必须面对却有无从下手


说到这里的时候,已经快十二点了,阿翔已经喝的差不多了


看着他眼神迷离的时候,阿翔最后和我说了一句:我以前一直信奉一句话:总有一股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我直到今天才知道泪流满面是什么意思


我咀嚼了一会,突然想到一件事情,随口问了一句:


阿翔,你说的那个朋友

是不是就是你自己……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