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进入新阶段

南方日报 2020-08-19 08:19 阅读 2000+

    8月18日,光明科学城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开工建设,向深圳建立经济特区40周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1周年献礼。

    先进表征综合粒子设施是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光明科学城面向高新技术产业需求规划布局的标志性、稀缺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选址于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核心区,是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内首个开工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由市发改委主管,光明区政府与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共建。综合粒子设施可以利用不同特性的微观粒子作为探测工具,提高对物质的观测和理解能力,实现物质微观结构和运动过程的全面解析及性能的精密调控,具备极高的学科、科研、产业和人才价值。目前开工的首栋建筑为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综合楼,用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7万平方米,是综合粒子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科研人才提供研究工作室、学术交流等空间保障。

    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依山面湖,重点建设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的世界级、稀缺性大科学装置,未来还将布局建设深圳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二期等重大项目。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动工建设,标志着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从“规划设计”进入到“实施建设”阶段。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光明区充分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自明确项目实施主体到开工建设仅用138天,相当于项目常规推进时限的60%,跑出了新的“深圳速度”。

    面向高新技术产业需求

    光明科学城加速布局创新生态链

    去年以来,深圳陆续迎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的崭新定位。深圳市委、市政府以光明科学城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核心引擎。按照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光明区委、区政府积极落实主体责任,在市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全力推动“六个一流”创新资源落户光明科学城,从源头创新、科教融合、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等方面加快完善创新生态链。

    随着综合粒子设施等大科学装置的落地,世界一流科学城正逐步从蓝图变为现实。未来在光明科学城的99平方公里范围内,将出现一座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科学创新之城、开放共享之城、生态宜居之城”。

    “一主两副”布局凸显集中度显示度

    光明科学城聚焦产业需求和科学前沿,围绕信息、材料、生命三大科学与技术方向,充分发挥深圳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通过集聚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流的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一流的高水平大学,一流的创新人才与团队,一流的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中心,一流的新兴未来产业集群,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目前已落户重大科技创新载体22个,包括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9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2个研究型高校,2个广东省实验室,光明科学城集中度显示度初步显现。

    在总体空间布局上,光明科学城将构建“一主两副”的科学装置集聚区空间布局。

    “一主”即大科学装置集群,以具有内核生长功能的国家级设施为核心,集群建设材料和信息科学设施。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包括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和1平方公里的拓展区,核心区布局世界级大科学装置,拓展区为大科学装置衍生发展提供空间保障。先进表征综合粒子设施项目就落户于此,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深圳中心二期也将于年底开工,中科院科技创新组团已意向入驻。

    其中“一副”为科教融合集群,规划面积4.1平方公里,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组团布局生命科学设施。其中,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首批学生将于9月份入驻,合成生物研究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正加速建设,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湾实验室将于年底动工。

    另外“一副”为科技创新集群,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将面向“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化”需求,布局与产学研结合的共享实验室、产业转化孵化平台等,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试转化基地。

    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院长孙冬柏表示,首栋建筑开工拉开了深圳综合粒子设施建设的序幕,深圳综合粒子设施未来将对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面向产业需求构建综合科研体系

    从一片荒地到拔地而起,一个个新的深圳速度在光明科学城诞生,创新的源头活水正在加速流动。

    2019年1月25日,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两个首批大科学装置设施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底前封顶。

    “深圳的城市发展路径和定位,决定了我们不能仅做纯理论的基础研究。”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所长王立平介绍,依托脑解析与脑模拟大科学装置,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也正在组建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我们希望将大科学装置打造成一个资源开放共享平台,从设计之初就以产业需求为牵引,由企业和医疗机构提出需求,科研院所提供前沿技术和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大科学装置的‘沿途下蛋’和产业的‘聚集效应’”。

    打通从0到1,再从1到100的创新全链条,是光明科学城有别于其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鲜明特点。《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面向产业需求构建综合科研体系,其中包括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重点围绕信息、材料、生命科学与技术领域,集中布局和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符合重点学科发展方向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原则上应落户光明科学城。

    光明科学城瞄准基础硏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坚持装置集聚,在平台载体建设上全面发力。除了已进入建设阶段的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外,材料基因组、精准医学影像设施等也正抓紧推动具体建设事宜。

    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也纷至沓来,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形成交叉融合、紧密协作的创新链条。2020年6月18日上午,深圳湾实验室正式入驻光明科学城。目前,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正在加快组建进度。光明科学城内还布局了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两所研究型大学。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说:“未来,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解决从0到1的基础研究问题,还要解决从1到100,从100到无穷大的产业化问题。”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按下“快进键”

    蓝图已经擘画,为了让科学的强大动能加快集聚,最终喷薄而出,一个个时间节点紧锣密鼓推进。

    2018年9月,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形成初步体系,提出“科技引领、开放合作、统筹协同、辐射带动”创新发展格局,空间规划形成初步成果,空间范围扩大至99平方公里。

    2019年1月25日,脑解析和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个大科学装置配套土建工程项目正式动工建设。

    2019年6月27日,光明科学城配套区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光明云谷一期、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人才保障性住房等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07.6亿元。

    2019年11月14日,光明区政府与深圳湾实验室、深圳大学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是继首批大科学装置“组团”启动以来第一批重大科研平台落地光明区,标志着光明科学城进入了由硬件基础建设到软性学科建设的“双轨”时代。

    2020年4月,在光明科学城谋划布局两周年之际,《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发布,为光明新一轮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这种大发展大建设的势头势不可挡。根据已经发布的光明区2020年1-6月经济运行情况相关数据,全区生产总值(GDP)462.66亿元,同比增长0.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猛,1-6月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0%,增速较1-5月大幅提升8.7个百分点,比市平均增速高15.2个百分点。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在按下“快进键”。

    光明科学城还规划了三步走的发展路径。到2025年,初步形成世界级科学城的核心功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初具雏形,国际一流大学和一流科研机构加快建设,成长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到2035年,基本建成国际化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形成学科与功能布局合理、性能水平全球领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培育出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集群。到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中心,持续产出大量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性成果,成为新一轮国际科技产业革命的策源地,成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引擎。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光明科学城正以科学促进创新裂变,引领产业聚变,实现城市质变,带动创新能级、产业能级、城市能级大幅跃升。光明之路,逐梦前行!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