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圈”到“都市圈”深莞合作迈入新征程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2020-07-29 08:33 阅读 1000+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至今,湾区城市紧随时代步伐,结合自身实际,在引资、人才和城市发展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5月8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外公布了《广东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点名”广东五大都市圈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6月初,广东划定广深两个4万亿级超级都市圈的消息开始刷屏。

作为深圳都市圈核心的深圳,与东莞的合作可谓由来已久。而伴随着“双区”建设逐步推进,可以预见的是,两市在经济建设、交通、产业、人才、居住等方面将呈现深度融合的局面。

都市圈时代来临

深莞融合再升级

放眼全球,每个超级都市背后,都自带一个“圈”,像涟漪一样向外扩散。东京、纽约、伦敦、巴黎,无不如此。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就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而划的一个圈。一石激起千层浪。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个圈,成了如今更大圈层的中心。

2009年4月,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正式确定将深圳、东莞和惠州三地,作为深莞惠经济圈和珠三角一体化的重点区域。2014年10月,深莞惠经济圈“扩容”,广东省政府正式批准河源、汕尾加入行列,形成现有的深莞惠经济圈(3+2)。2018年4月,深莞惠经济圈(3+2)党政主要领导第十一次联席会议提议,推动在东莞、惠州临近深圳地区划出一定区域,规划建设跨行政边界的功能协调、产业互补、成果共享的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

2019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现代化都市圈时代正式开启。前不久,国家发改委编写出版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9》多次“点名”广州、深圳都市圈。而在此之前,广东已经将“圈”划好。5月8日印发的《广东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点名”广东五大都市圈——科学制定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发展规划。其中,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东莞、惠州、河源和汕尾五市。

据了解,深圳都市圈范围的划定有历史渊源,深莞惠河汕五市在1980年之前同属当时的惠阳地区,联系比较紧密。有专家认为,五市阔别40年后再聚首,并不是单纯的原点式复归,而是一次螺旋式上升和全新合作模式的创造,是资源、运营和利益的共生、共荣、共享性探索。

作为深圳都市圈的核心,四十余年的发展,深圳所取得的成就,从显性视角看,深圳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事业、生态文明等硬指标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从隐性指标看,深圳城市的“软实力”,如城市治理水平、营商环境构建、市民社会培育、市场意识形成等都取得了实质性成效。未来,深圳更是被赋予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历史使命。

以深圳大空港片区为例,地处珠三角广深港核心发展走廊、东西向发展走廊,以及狮子洋与内伶仃洋的交汇处,凭借卓越的区位优势有望打造成为带动深圳西部并辐射“珠三角”、驱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增长极。除了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外,大空港片区还拥有集航空、国家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高速公路、快速公路和水运码头为一体的“六位一体”交通网络、高度紧密的“前海关联”优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优势、较为充裕的土地空间资源优势以及滨水岸线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未来的大空港片区将拥有贯通国内、连接全球的空港海港和高铁枢纽;世界一流的会展中心;广深、深中“双走廊”优势叠加,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在这里深度融合;经济集聚和辐射能力空前强劲,都市核心区和西部城市中心交相辉映。

今年1月,深圳市政府在部署2020年工作中明确提到,做好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强化空间规划衔接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深莞惠协同一体化发展。

作为两个4万亿级超级都市圈核心城市连接的东莞,目前正迎来“三区”叠加而成的重大历史机遇。“三区”叠加的机遇,为东莞带来资源的流动和聚集,为东莞的改革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而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对东莞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功能、扩大开放合作的示范功能、现代优质生活的服务功能。

据了解,东莞将以发展规划共通、科技产业共建、基础设施共联、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共治为重点领域,全力支持、全面对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打造深莞“深度融合、一体联动”发展格局,以实际行动和成效,奋力争当对接深圳、协同发展的排头兵。

交通基础设施升级

加速“都市圈”融合发展

交通是连接城市的重要纽带,也是为城市发展运送人流、物流的重要通道。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去年2月印发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一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的升级提速,将为都市圈构建打下基础。2019年,由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的落地,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融合建设不断加速;去年7月初,《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正式印发,其中提及,“要加快大湾区快速轨道交通建设,推进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

进入2020年,大湾区轨道交通继续加快互联互通“脚步”,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两城融合,交通助力,深莞两地融合,离不开交通的全面对接。

在道路交通方面,除现有高速公路外,被称为深圳最长高速的深圳外环高速公路今年将完成一期工程。外环高速全长约93公里,分深圳、东莞两段。其中一期工程77公里,深圳段60公里,东莞段17公里。该高速西起于广深沿江高速公路,向东经宝安、光明、龙华、东莞、龙岗、坪山,与深圳的10条高速公路和8条一级公路互联互通,是深圳东西向一条重要大通道,对加强深圳与东莞和惠州的交通联系起重要作用。

在城际轨道交通方面,目前已建成通车的有广深铁路、广深港高铁、穗莞深城际铁路(广州东站段-深圳机场段)。6月29日,穗莞深城际机前段工程开工仪式在前海站举行。该线路起于穗莞深城际深圳机场站,终至前海站,是大湾区城际铁路网广深主轴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于2025年建成开通。穗莞深城际机前段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城镇发展带与深圳市西部发展带内,可与在建的穗莞深、琶洲支线、佛莞、莞惠等城际互联互通,实现广州、东莞、深圳西部地区与深圳中心城区及沿线重要片区快速通达,既承担着沿线地区的城际客流,也承担着深圳市内部组团间的通勤客流。未来,深莞之间还将通过深茂铁路(在建)、赣深高铁(在建)、广深第二高铁(规划)等高铁线路连接。

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根据去年1月《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2035)》显示,到2035年,东莞将形成轨道交通线路12条,共473公里。其中市域快线4条,通勤普线8条。目前已经有深圳6号线(在建)与东莞R1线(规划)规划接驳,深圳22号线(在建)与东莞R1线(在建)规划接驳。

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至东莞、惠州的城际出行每天约为140万人次,预测到2035年将增长至620万人次/日,增长约5倍,跨市通勤需求巨大。随着深莞惠一体化的推进,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实现与相邻城市之间的1小时通勤已是大势所趋。

在“新基建”热潮下,深圳相关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提速。5月1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公告,对5条轨道交通进行勘察设计总体总包标段招标。这意味着,在深圳都市圈内,轨道交通“跨城握手”在不远的将来即可实现。

融合发展

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交通的便利,缩短了城市间的时间距离,为城市间经济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的发展,深莞两座城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版图上耀眼的双子星。两市面积仅4457平方公里,根据2018年的统计,深圳GDP已高达24221亿元,东莞也达到了8278亿元,合计3.25万亿元,超越北京、比肩上海,且近年增速高于上海。

深莞两地的合作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改革开放后,以深圳、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承接了香港的制造业转移,完成积累的深圳率先走上了科研创新、产业升级的道路,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某些环节,特别是生产环节,向周边城市扩展,形成一种新的“前店后厂”模式,正在深圳及其周边城市形成。

而作为“世界工厂”的东莞,因区位、配套、成本等优势,具备了承接中心城市资源转移、产业交汇的天然条件。地缘、产业配套和成本等优势,使得东莞成为这些企业外扩的理想目的地。

因为交通的便利,地域文化、市民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相同,因此,企业是将生产研发从深圳搬来东莞,还是将营销、行政管理等迁到深圳,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升级换代和扩充实力,而不是受制于外部环境进行伤筋动骨的大迁移。

在这种产业转型升级下,深圳从曾经港澳地区的“后厂”,变成了如今的“前店”,深圳部分高科技企业也加快了在东莞等周边城市布局的步伐,珠三角内部正在重新进行升级换代的产业分工,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融合的步伐正在加快。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